<p class="ql-block"> 九月六日继续向南。</p><p class="ql-block"> 自北至南,位于晋南运城市万荣县闫景村的李家大院与晋中市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晋商三蒂莲”,有乔看名王看院李家看善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6.6万平米,布局开阔,除了同德堂同顺堂庆禄堂信溥堂等民宅院8还有千狮园百泉湖等景观,面积是乔家大院的七八倍。大院现存11组院落146间房屋,建筑除了融汇中国南北方民居风格外,部分院落还吸纳了欧洲哥特式建筑元素。李家大院现为4A级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自踏入李家大院就处处体现主人的立家之本-“善”。正门称“广善门”,门楼上挂《慈善世家》、《修德为善》匾。</p> <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上的崇宁殿内俸关羽铜像,关羽曾被宋徽宗封为“崇宁真君”,大殿是李家举行重大仪式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 李氏家族善行展区。</p><p class="ql-block"> 李家先祖是从陕入晋的逃难人,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从农到商家业逐步富足,但慈悲行善一直世辈相传。</p><p class="ql-block"> 如:1928-1929年,晋南地区连逢大旱,百姓民不聊生人畜死伤无数,李家为赈济河(黄河)东十七县民众捐276000银元,同时在庄园附近开棚施粥舍饭一日三餐不限量,存粮吃完又四处采购并帮助乡亲重建家园。为此当年阎锡山特送《博施济众》匾以资表彰。在光绪时的1877年李家就有同样的赈灾善举。</p><p class="ql-block"> 又如:1930年地区瘟疫流行,自购药品向村民发放。</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李家逃难西安,为避敌机轰炸在城墙边挖了能藏纳数百人的防空洞,以保护家人和周围邻居。</p><p class="ql-block"> 李家还在社会办育婴堂和学校,对经营中的雇工也多与宽松管理。</p> <p class="ql-block"> “五善”行事,言简意赅博大深远。</p> <p class="ql-block"> 大戏台。</p> <p class="ql-block"> 国内罕见的十二面影壁,从四方看哪一方都呈现三幅砖雕。</p> <p class="ql-block"> 下图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影壁上雕有五龙治水、灵鹿衘芝、喜鹊登梅、锦狮戏球和三星高照、多子多福、耕读持家等,饱含四季进宝八方来财、吉祥如意福寿平安之意。</p> <p class="ql-block"> 功德堂前的一字影壁。从左至右:鹤鹿同春、麒麟踏八宝、松鹤延年。</p> <p class="ql-block"> 李道行(字子用 1880-1966)是氏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1907年公派到英国格拉斯哥留学1914年回国,东归后接管家族商务,在经营衣布生意基础上又引进和发展了织布机械制造业。</p><p class="ql-block"> 英国时他娶了小10岁的麦克蒂伦为妻。一经楼是为妻子而建,一层住人二层藏书储物,四合院布局搭配西洋围栏门窗尖拱造型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也释出李子用对远离故土妻子的爱意。</p> <p class="ql-block"> 千狮园中收集了不同朝代的石狮百余尊,它们或威武或憨态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立于大院制高点百泉湖畔的景行楼总高30米,在下砌四方的平台上建了三层木结构楼阁,站在楼上可一览大院全貌。现时百泉湖正在维修水已抽干。</p> <p class="ql-block"> 李氏祠堂是大院中最早的建筑之一,挂有《万善同归》匾。</p> <p class="ql-block"> 庆禄堂。主人李道升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因乐善好施被清廷赠奉政大夫名号。</p> <p class="ql-block"> 信溥堂。</p> <p class="ql-block"> 同顺堂建于1931年,其南山墙看外表无恙,但窗户以下到内墙有1米多的空间宽度,做保险储物柜之用。</p> <p class="ql-block"> 各堂宅院,木石砖雕精美再现。</p> <p class="ql-block"> 钟楼。</p> <p class="ql-block"> 摄于宅院的电视剧《李家大院》剧照。</p> <p class="ql-block"> 建于1935年的私塾院。庄重高耸的门楼暗喻教育在家族生活中的地位,凡年满6岁的家族男女孩童都要进院读书。</p> <p class="ql-block"> 内院设一月亮门,开闭选日式推拉门,门旁左右砖雕楹联:知乎天地德为本、止也吉祥室有余,横匾《深藏若虛》。可惜楹联下部均有破损遗失。</p> <p class="ql-block"> 内院北房有一进三间式窑洞,上为教书下为储物,廊柱上题有:知乎者也初开课、仁义道德始入门。</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最赋盛名的是这座百善影壁,365个借鉴采用了自商周至明清各代书法家手笔的善字跃然壁上,勉励并告诫族人要天天积善方能积德。</p><p class="ql-block"> 李氏家族不愧享有“李大善人”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在去往鹳雀楼景区的路上忽然发现有个蒲津渡遗址公园,于是停车入园。</p> <p class="ql-block"> 位于运城永济市蒲州镇的蒲津古渡口曾是黄河晋陕间著名的交通隘道,在经济和军事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早在唐开元年间这里就修建了一座铁索连舟固定式浮桥,一直延用到明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黄河变迁易道,这个渡口丧失了原有的地位和功能,曾经的车水马龙也埋在了历史的尘埃中。</p> <p class="ql-block"> 1988年古渡口遗址被勘察发现,经一年多的挖掘出土了4尊铁牛,铁牛旁各有铁人一尊,另外还有7根铁柱和其他文物。</p><p class="ql-block"> 当做稳固浮桥地锚之用的铁牛长3.3米高1.5米重约50-70吨,铁人高约1.9米重约3吨,它们的出土是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及艺术造型在生产生活中的完美再现。</p> <p class="ql-block"> 鹳雀园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立于黄河东岸距今已近1500年,原鹳雀楼三层,斗拱托梁翘角重檐矗立在石砌的平台上,总高30余米,可惜在元初时毁于战火,原址也因黄河改道淹没水中。</p> <p class="ql-block"> 700多年后的1997年鹳雀楼又重回人们的视野,新楼是座仿唐建筑,保留了原始风韵但更高大威武,内分六层设有电梯,总高达73.9米,现在的鹳雀楼是四大名楼中的最高一座。</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之所以成名得益于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五律绝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鹳雀楼东观延绵中条山,西望滚滚黄河水,诗人心潮澎湃绝言脱口而出。</p> <p class="ql-block"> 楼内布置了黄河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 尧王禅位舜帝。</p> <p class="ql-block"> 旗亭画壁说的是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才子在旗亭相聚小酌,有歌女相伴随起赌意,看谁的诗歌脍炙人口民间流传最广,歌女吟唱后在墙上画圈记录,结果王之涣得三,王昌龄为二,高适最后。旗亭画壁轶事后被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 编钟。</p> <p class="ql-block"> 制盐、酿酒、冶铁、纺织等民间劳作生活。</p> <p class="ql-block"> 登临鹳雀四幕远眺。</p> <p class="ql-block"> 可惜现在的鹳雀楼离黄河较远,一条白线清晰挂在地平线上。</p> <p class="ql-block"> 下一步准备入陕啦。</p><p class="ql-block"> 按导航指引忽要拐入一条颠簸土路,提示这段路到黄河边约九公里,向路人问询路况,说黄河边有座浮桥,但耳闻临时维修现不确定能否通车,后才知道那边叫吴王古渡。不敢贸然前行,无奈只得沿黄河1号路继续北上50公里到河津市跨龙门大桥入陕。</p><p class="ql-block"> 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地势平缓水面开阔,已完全不似上游那般奔腾咆哮,温顺舒缓地在你身旁流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位于陕西韩城市东北西庄镇的党家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当年党家先祖为避战祸逃于此地,在东阳湾泌水河谷的丘壑间选了这方契合风水的宝地落脚,村落随地势成葫芦状。村内明清建筑众多,不仅有123座四合院和丰富的塔碑楼巷等,而这些载体还传递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的民居瑰宝。党家村2003年入选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列入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p> <p class="ql-block"> 鸟看村貌。</p> <p class="ql-block"> 党祖祠。</p> <p class="ql-block"> 凌石铺路街巷幽深。</p> <p class="ql-block"> 为保村寨安全村里还建了多座看家楼,由村民轮流值班放哨。</p> <p class="ql-block"> 把私宅称为“第”的一般都是考取功名的文化人,在党家村这种深宅大院不少,历史上村里出了进士1位、举人15位、秀才44位。</p><p class="ql-block"> 光裕第。</p> <p class="ql-block"> 耕读第。院内有一楹联: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宣示耕读并重农商并举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詩书第。现开辟成小型文化展馆,可惜时下铁将军把门。“今日陈列字画家什珍藏品,古时萦绕子曰诗云诵读声”。</p> <p class="ql-block"> 一颗印院。院落虽小但四围方正似古代官印。</p> <p class="ql-block"> 小院主人党丕经(1920-2003)是离现时代最近的人,他早年参加民盟,此后长期在民进陕西省委工作,文革受迫害,文革后组建韩城民主促进会,同时著书在地方史和司马迁(韩城人)人物研究上也颇有造诣。两村委为其赠《一代乡贤》匾。</p> <p class="ql-block"> 分银院。党家从清中期(道光至咸丰)开始生意兴隆,但不是以家各自为战而实行全民参股制,顾名思义分银院就是大家收入分红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村内有一独特有趣儿的地方值得一提,即所有大院门栏(坎)都由四腿条凳充当,它插取自如,闲时方便席坐望街。</p> <p class="ql-block"> 文星阁建于清雍正1725年,高37.5米,它再次见证了一个普通民间村落对知识和文化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 节孝碑建于光绪年,这是村内唯一由官府修建的建筑。村妇牛儒人新婚不久其夫在科举赶考的路上不幸染疾而亡,牛氏守节尽孝夫家直到终老,此事感动龙颜下诏赐节孝碑。</p> <p class="ql-block"> 饱含民族风的木砖石雕也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 韩城花馍是传统的面塑食品,收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做工精巧考究,世间万物皆可在手中缤纷呈现,党家村花馍是韩城花馍重要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下图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洽川处女泉景区位于渭南市合阳县界内,占地15万亩属黄河滩涂湿地,其内水陆交错有大片芦苇荷塘。处女泉的诸多泉眼,泉涌水动,水温长年保持在31℃左右。</p> <p class="ql-block"> 周文王的正妃太姒就是洽川人,相传她出嫁前在此泉沐浴后更显婀娜靓丽深得文王喜爱,后形成凡姑娘出嫁前都来此泉洗浴的民俗,处女泉也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太姒聪慧贤淑教子有方,相扶文王一统大业,被后人尊称四圣母。</p> <p class="ql-block"> 沿京昆高速西行170公里到地处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的柏社村。柏社村始建于1600多年前的晋朝,之所以吸引游客是因为村内有一般人少见的200多个地坑院。</p><p class="ql-block"> 人们都熟悉陕北黄土高坡上一排排的窑洞,那是先祖为生存在当地砖瓦石匮乏下因地制宜的智慧结晶,而汉中地区是平原,少有地势起伏依托,但这里土层深厚结构密实,可创造条件先从地表向下挖6-8米深的方坑,再在坑四壁凿洞建窑。关中和晋南地区有很多这样的地坑院,但如今保留下来的并不多,柏社村也是如此,现在大部分村民都已迁住地面,只修缮了部分地坑院供游客参观和农家乐之用。柏社村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 下沉式四合院冬暖夏凉,也有了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的奇妙景观。为防路人和孩童跌落,地坑院四围建有近1米的女儿墙,院内有完善的排水设施,雨水和生活废水挖深井渗入地下,厕所污水则用地泵抽到地面进行处理。</p> <p class="ql-block"> 出入院门的斜坡道。</p> <p class="ql-block"> 窑洞。</p> <p class="ql-block"> 院内灶台水缸。厨间有通往地面的排烟道。</p> <p class="ql-block"> 望天看地皆方正,出门入院一家亲。</p> <p class="ql-block"> 柏社村是通往陕甘宁和延安地区重要通道之一,因此也留下了革命先辈的足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