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在部队搞了26年军事新闻宣传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回头算了算,在解放军报等中央级报刊刊用1版头条20篇有余,发表在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法治日报和光明日报的也有几篇。</p><p class="ql-block"> 搞过新闻的人都知道,纸质作为主流媒体时代,中央报刊上稿难,想上头版头条更是难上加难!回顾自己每篇头条的出炉,篇篇都是辛酸泪。这里面包含了本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指导,新闻单位的大力支持,编辑老师的精心打磨和作者的基础性工作,还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每一篇都是集体心血浇铸的。</p><p class="ql-block"> 在兰州军区时,上头条是幸福的。集团军宣传处和军区宣传部既给予业务上的帮带,又在新闻单位编辑、签审环节上帮助协调,还有在头条见报后打电话或发电祝贺,指示作者单位给作者记功嘉奖或年底晋职,那些年我5年从副连调到正营,除了直接领导的关照,其中就有集团军和军区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直接干预给予特殊奖励的成分。那时工作都是自己想法设法出成绩,从来不用领导来督促。</p> <p class="ql-block"> 1992年下半年,所属某团六连班长刘森林被团里树为富家子弟学雷锋标兵,受到层层表彰,师政治部主任郑忠下决心要宣传,提出“五个一”(总结一篇主要事迹、师党委做出一个开展学习的决定、编写一本小故事集、根据事迹编一台节目,军报上一个头条),并特意派我去团里编写小故事集,我用一个多月时间在六连深入采访,编写了一本7万多字的故事集,组织科杨忠干事专门到刘森林老家河北张家口市赤城县进行走访调查,整理了刘森林的主要事迹。“五个一”中最难完成的是军报头条的落实,沈海荣干事和我都很头疼,好在政治部副主任王百成曾是军区新闻界的笔杆子,经反复与新闻单位沟通,几经周折,变换角度,最后选定为以情带兵的好班长为主题,围绕尊重、信任、理解三个方面做了报道,最终在军报头条见报,此稿受到总政治部于永波主任的表扬。</p> <p class="ql-block"> 某团七连班长胡学智是师树立的训练标兵,被誉为“精武铁人”,有了刘森林宣传的经验,胡学智的宣传重在积极向上反映推荐,让组织部门先重视起来,副政委郑忠亲自向总政组织部首长汇报,得到肯定,军区派宣传部宣传处张应银干事协助宣传。1994年2月,王百成副主任带我和集团军吕俊平干事,与军区张应银干事一起赴京做工作,在军报完成前期编辑、军事部推荐、进入总编室后,剩下的工作由我和吕俊平来完成。稿子上不了一版头条,回去怎么交待,那些天一到晚上,我和吕俊平就像做贼一样在军报办公楼打探消息:今天排上没有,会不会变动撤下来,怎么保住第二天重新安排上,还靠拉老乡的办法晚上11点闯进值夜班的祖书勤副社长办公室,可谓机关算尽。最终军报在头版头条刊出。这一年胡学智被兰州军区授予“爱军精武标兵”称号。</p> <p class="ql-block"> 宣传最有声势的头条是英雄八连。1995年9月28日,是英雄八连国防部命名30周年大庆,对兰州军区为数不多的老牌英模连队的宣传,军区政治部、集团军党委都很重视,师领导更是做足了功课。从年初就着手准备,3月份我随政治部主任李峰带的工作组去摸底,随后与集团军政治部孔瑛主任带的工作组进驻八连,军师两级工作组在八连所在团翻箱倒柜,把八连摸了个遍,整理了八连的事迹和调查报告。为编写《英雄八连故事集》我在八连前后单独住了近5个多月,熟悉了全连每一个官兵,获得了大量素材。分“爱国篇”、“作风篇”、“纪律篇”、“精武篇”、“爱民篇”编写了《英雄八连故事集》,后来集中宣传稿件中所用的事例全出自这个故事集。7月份正直酷暑,集团军宣传处叶涛干事、军区政治部宣传处的柳军干事来到八连,我们一起研究摄影宣传的画面构想,在政治处付文浩副主任的组织下,完成了英雄八连练就过硬作风图片拍摄。</p> <p class="ql-block"> “9.28”前夕,在军区宣传部宣传处樊增民、柳军、及解放军报政工部基层组季桂林组长等上级机关来人的指导帮助下,一起研究拟定宣传稿件主题、写作思路,分工我写第一稿,樊干事一遍又一遍润色加工打磨,经张林处长修改定型,9月初分别在《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几乎全是头版头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解放军画报》都对八连用过硬作风建设过硬连队的事迹进行了连续宣传。可以说这一年,八连的宣传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p> <p class="ql-block"> 上头条难众所周知,但也有出人意料的,我还碰上了几次好运。那些年,伙食差是基层普遍反应最大的难题,1993年,师刘巨魁政委在干部集训时抓伙食,专门安排几个干部轮流当司务长,用当时3.05元的伙食费安排柴米油盐酱醋肉蛋菜,结果每天略有结余还吃的很好。</p><p class="ql-block"> 对此我采写了篇工作通讯题目是《3.05元该吃个啥样》寄到报社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到了4月份领导安排我进京送稿,集团军政治部在军报学习的吕俊平干事,每天晚饭后陪军报后勤组组长雷新龙编辑下棋,非常熟悉,我就将这篇稿子交给吕俊平处理,他看了说试试看。没想到半个月后此稿加编后上了一版头条。据说见报当天上午军报办公楼评报栏里,就有人对此稿提出质疑:头版头条理应反映中心工作,伙食管理怎么安排到头版头条?!没想到没过中午这篇评报稿就撤下了。原因是有一位军委委员向军报打电话表扬了此稿。事后经了解得知,此稿原安排的是二版中心,总后勤部召开一个会议,军委委员傅全有部长向军报打电话,建议军报配合一下,发个后勤管理方面的稿子,值班总编当晚上就把二版中心的稿子安排到一版中心位置。此稿在军报当年反响最大,收到的读者来信遍及全军陆海空二炮以及武警部队。当年此稿还荣获全军三九杯后勤新闻竞赛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1991年12月,《解放军报》创办了周末版,作为报纸正刊宣传的有益补充和改进报纸可读性的一种形式。周末版主要报道军营中的新人、新事、新道德、新风尚等。蔡云骜编辑是周末版主编,从未见过面,也没打过交道。1992年在兰州军区组织的组稿会上,我汇报了部队驻地退伍军人戴笠人获得十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的线索,引起蔡主编的重视,此后我们有了电话联系,但人没有接触过,通过邮寄稿件的形式,他先后给我编发了“西北奇才—戴笠人”、“洒向西海固的爱”、“托起新世纪的太阳”三个周末版头条。在那个年代,认稿不认人的编辑真不多,碰上蔡云骜主编我算是遇到了贵人。</p> <p class="ql-block"> 我在兰州军区攻头条,最大的支持者是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处和集团军的新闻干事们,经常沟通,主动汇报,甚至把向军报的投稿寄给军区宣传处的主力干事或军报驻军区记者站去处理,这种借力攀高楼的做法收效非常好。如“爱军习武不是一句空话 ”、“某师党委敢于向形式主义开刀”、“威武神炮好一连”、“双争评比眼睛盯在哪?”等就是通过与樊增民、张占辉、沈海荣,以及新华社记者站蔡晖、范青等记者汇报联系这个渠道处理的。</p> <p class="ql-block"> 部队转隶武警后,上头条更难。武警单位多、摊子大,部队遍及全国,机动师作为新列编单位,驻地偏远,通联工作不如总队方便,得到武警总部支持就非常困难,宣传报道必须依赖自己。改武警后,707团落实纲要全面建、整体上的经验多次在武警部队团以上干部落实《军队基层建设纲要》轮训中介绍经验。1997年10月,师团领导要求我要想方设法在军报争取个头版头条来,任务压倒我头上,某团政委朱宗立还把他的摩托罗拉移动电话让我带上,要求随时保持联系。由于和武警宣传部不熟,我到北京后,通过找武警组织部党务处的郭小平处长给军报拟推荐信,找祖书勤副主任审批盖章,有了这个尚方宝剑,我去找军报基层组组长季桂林编辑,看了稿子季要求修改,我按照季编辑的意思补充了内容,最后题目定为“加强全面建设 着眼整体提高 武警8674部队按江主席五句话总要求建设部队创佳绩”,稿子编好后送政工部李中杰主任审定,很快定为一版中心稿推荐到总编室,至此我能做的工作就做完了。</p><p class="ql-block"> 总编室积压的一版中心稿多达二、三十篇,每天军事、政工部还在报送推荐,什么时候能见报,谁也说不清,我在军报门口住在一家廉价的地下室招待所,每天午餐晚餐都是兰州拉面,为了早日见报,不用的办法都用了。我本是无神论者,但为了完成任务,在朋友的引导下,无奈去军报附近的白云观去烧香;打听到军报总编于顺昌当年在61师184团锻炼代过职,就冒昧向于总写信恳请对老部队关照,得知总编室牛副主任和师原副政委郑忠是学友,又求郑忠老首长给牛副主任打电话……</p><p class="ql-block"> 不知是哪个环节起了作用,1998年1月3日终于在解放军报头版头条见报,标题非常醒目。这是1998年武警部队在解放军报的第一个头版头条,也是14个机动师唯一依靠自身力量攻下的军报头版头条。本是一件喜事,放在原兰州军区会被通报表扬。然而在武警部队却受到批评。宣传处暴玉怀处长大发雷霆:军报一年就给武警部队十多个头条,好多典型都发不出来,你们乱插队,破坏了武警部队宣传计划……真让人哭笑不得。</p> <p class="ql-block"> 同样的事在2005年又发生了一次。2005年“9.28”是英雄八连国防部命名40周年,师党委宣传八连的决心很大,我多次将英雄八连作为典型线索向上反映,武警总部当年确定宣传的典型很多,不以为然。朱宗立主任要求“必须自己想办法在人民武警报和解放军报要有头版头条”,派我进京送稿,强调“上不了头条别回来!”。这次我从财务上借了2万元(含差旅费),在京前后住了52天,绞尽脑汁、费尽周折,从编辑、分管部主任、报社总编室、投票等环节一个一个找相关人员,一关一关往过闯,每一个环节紧盯不放。我托人找了军委办公厅的一位老首长向军报要头条指标,老首长工作严谨,原则性强,说官方行不通,这是机关工作大忌,可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span>非正式场合交往时顺便说说而已。回到住处我抓住机会,直闯军报王梦云社长的办公室,以八连过硬的事迹撼动社长,最终在军报欧世金编辑和政工部徐生主任的帮助下完成了任务。8月2日军报以“英雄八连旗更红”为题在一版头条“走进英模团队”专栏刊出。见报当天,非常激动,晚上约武警宣传处副处长舒春平小聚,两人喝了四瓶牛栏山“小二”。正在兴头上宣传处史照栋处长打来电话将我臭骂一顿,意思是军报“走进英模团队”专栏,武警总部推荐的是某师红二连,这是总部吴司令员的老连队,各级都在抓,你倒好,英雄八连上了头条占了武警部队的名额,让我们给红二连怎么交代?!后来有人提醒我,你为什么不给处长署名?我才恍然大悟!</p> <p class="ql-block"> 有了两次教训,后来在典型宣传上只好主动与宣传处史照栋处长交“朋友”,加强了沟通汇报,我们只管“栽树挂果”,把前期工作做好,一旦时机成熟邀请总部主管部门下山“摘果”。后来“为党增辉的好干部刘春灏”、“忠诚卫士西西玛”的宣传,风气建设的一面旗帜188团党委等典型宣传,以及师党委的宣传,就是走的这条路子,尽管每一个头条花的代价是我单枪匹马干的几倍、几十倍,但领导们乐此不疲,上下都很满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顾每一篇头条见报,有经验也有教训,有喜悦也是有烦恼,都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出的苦衷,道不尽的苦水。在武警基层部队十五年半,宣传工作上,非常感恩军报季桂林、蔡云骜、曹瑞林、顾伯良、程俊生、乔林生、闫金久、徐生、刘声东、朱英秋、欧世金等老师、编辑对我工作的关照,也非常感谢王百成、施金玉、范增民、张应银、俞泳江、董兵团、沈海荣领导等对我老师般的帮带,他们正直、真诚、厚道,有口皆碑。他们给予我的扶持和帮助,影响了我的思想和人生……我年年被武警部队政治部表彰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都与头条有关。本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一切听组织的,头条把我焊死在报道工作岗位上,走不了,也提不了,个人发展没有了出路。攻头条难,攻下后也辛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5年春节前写于咸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