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华清宫景区,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境内的旅游景区,景区在唐华清宫遗址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已成为中国唐宫文化旅游标志性景区。</p><p class="ql-block"> 华清宫远在周代时是露天汤池,唐玄宗时,“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建造了“华清宫”。因其亘古不变的温泉资源、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发生地而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唐文化旅游标志性景区。华清宫内集中着唐御汤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九龙湖与芙蓉湖风景区、唐梨园遗址博物馆等文化区和飞霜殿、万寿殿、长生殿、环园和禹王殿等标志性建筑群。骊山海拔1302米,老母殿、老君殿、烽火台、兵谏亭、石瓮寺、遇仙桥等景点星罗棋布,“骊山晚照”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华清宫,古称华清池,坐落在骊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与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齐名,是中国四大皇家园林之一。这里不仅有温泉资源,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华清宫因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历史上的“西安事变”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宜春阁则是华清宫中一座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它高耸入云,造型优美,与周围的山水景色相映成趣。走进宜春阁,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风华绝代的唐代。</p> <p class="ql-block"> 太子汤,建于唐贞观十八年(644)、1982年发掘出土。系用砂石和青石混砌面成,长5·2米,宽2·77米,残深1·2米。池上殿字为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的单层建筑。先后有李承乾 、治、忠、弘、贤、显、旦、重俊、隆基、瑛等十位太子在此沐浴。</p> <p class="ql-block"> 唐尚食汤,唐代文物。华清宫遗址出土。公元722年,唐玄宗李隆基为随侍温泉宫的内官修建尚食汤沐浴。</p> <p class="ql-block"> 华清池为温泉汤池。远在周代时是露天汤池,名“星辰汤”,秦时在此建“骊山汤”,北周武帝令大冢宰文护建造“皇汤池”。唐时即在此大规模修建宫苑,初名“汤泉宫”,后改“温泉宫”。唐玄宗时,“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建造了“华清宫”,而华清宫内的汤池,亦名为“华清池”。</p> <p class="ql-block"> “夕佳楼”三个字由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所作。夕佳楼耸立于华清温泉古源之上,修建于清朝末年,被称为“华清池上夕佳楼”。 “夕佳楼”砖雕镶嵌在华清宫夕佳楼上。</p> <p class="ql-block"> 唐莲花汤,唐华清宫遗址出土。建于公元723年,专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是博物馆中最有气势、最具代表性的的汤池。</p> <p class="ql-block"> 海棠汤,建于唐天宝六载(747),因其形状酷似一朵盛开的海棠花而得名,又因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专供贵妃沐浴而建,亦称"贵妃池”。汤池设计新颖,构思超俗,双层台式,由24块墨玉(青石)砌成,通体黝黑,光可鉴人。</p> <p class="ql-block"> 环园面积约4730平方米,没有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而是采用了前园后寝的布局,分为莲池景区、居住区与山上游览区。其中,环园正门为砖石结构的“洋门脸”,莲池景区主体建筑为荷花阁和白莲榭,并以“之字桥”连接南北;居住区位于园内南端高台之上,包括单檐歇山顶五开间的“五间厅”与东侧的桐荫轩等建筑,向山顶建有登山道路,便于游览赏景。</p> <p class="ql-block"> 自明朝时开始筑亭修缮,清康熙年间西巡曾驻此,稍加修整,至清同治年间修建驿馆,后毁于今燹。清光绪四年(1878年) ,临潼县令沈家桢修建华清池环园,历时一年的修建,园内亭台楼榭,雕梁画栋,山环水绕,故赐名环园,成为清代晚期西安所建规模最大的一处园林佳作。</p> <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旧址位于华清池景区,因由5个单间厅房相连而得名。建于清朝末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西逃曾驻跸于此。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曾加以修葺,成为高级官员游览休憩的场所。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二次入陕,以华清池为“行辕”,下榻五间厅,部署剿共计划,引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p> <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下榻五间厅,作为临时行辕,部署“围剿红军事宜”。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均遭拒绝。张、杨无奈,1936年12月12日,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由此发生。1982年2月,五间厅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兵谏亭,位于骊山半山腰虎斑石处,亭高4米,宽2.5米,为一座典型苏式水泥亭。1936年</p><p class="ql-block">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东北军攻入华清池,蒋介石仓皇逃上骊山并在此处藏匿。</p><p class="ql-block"> 1946年国民党将领胡宗南倡议,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全体士官捐资修建此亭。曾用“总统蒙难亭”、“正气亭”、“民族复兴亭”等名称。1949年全国解放后,改名“捉蒋亭”,1986年12月,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易名为“兵谏亭”。</p> <p class="ql-block"> 1936年至1946年,原国民党党、政、军大员陈诚、戴季陶、陈立夫、陈果夫、胡宗南、王耀武、林森、卫立煌、吴伯峰、谷凤鸣等人,先后于周边岩石上题词刻石记事纪念西安事变。文革期间,大部分石刻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使中外游客进一步了解“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及其重大意义,已复原部分石刻,警悟后人。</p> <p class="ql-block"> 蒋介石藏身之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