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昌古镇 始建于北宋时期,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境内西北端,萧山区相接,南靠柯桥城区,北邻杭甬高速公路,核心区约1.2平方公里,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绍兴四大古镇之一。</p><p class="ql-block">安昌古镇始建于唐末宋初,原名长乐,董昌之乱平定后更名为安昌,并于明弘治年间重建。1991年成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05年列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安昌古镇始建于唐末宋初,当时名为长乐。唐中和年间,董昌在越州(今绍兴)称帝,武肃王钱镠奉命出兵讨伐董昌,并于长乐屯兵。平定董昌之乱后,长乐更名为安昌。此后因战乱,安昌古镇多次遭受焚毁,至明弘治年间重建。1991年,安昌古镇成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p><p class="ql-block">方位布局:安昌古镇以东西向河道为轴心,北岸为商市,南岸为民居,两岸由十数座石桥相连,街河相依。安昌古镇老街依河延伸,全长1747米,为濒河廊轩市集。带顶棚的长廊用于遮阳挡雨,沿途分布着各类传统特色店铺、作坊以及翻轩骑楼。街河东西走向,市井位于河北,民居位于河南。河上有高桥、永安桥、东安桥、普安桥、安昌桥、魏公桥、瑞安桥、安吉桥、利市桥、益市桥、新安桥、庆安桥、广济桥、宁安桥、清风第一桥、清墩江桥、金家桥等古石桥,形态各异。街河两岸分布石库台门107座,幽深曲折的狭长里弄24条,其间散布文史馆(城隍殿)、穗康钱庄、石雕馆、绍兴师爷博物馆等场所。</p><p class="ql-block">腊月风情节</p><p class="ql-block">安昌古镇每年一月会举行腊月风情节,期间有各式民俗活动,如杂技演出、乌篷船巡游、品尝各类小吃等。游人还可体验古镇的迎新年习俗,如包粽子、做年糕、扯糖丝、制腊肠等,展现水乡民俗风情。</p> <p class="ql-block">明制婚礼是指按照明朝时期的婚礼制度和习俗举行的婚礼,具有独特的仪式和风格</p><p class="ql-block"> 新婿入场:新郎从一侧上台,新娘从另一侧以扇遮面上台,如“满堂桂花十里香,十月佳人着红妆,十里红妆明媒娶,金凤展翅凤求凰。礼请新妇入华堂”。</p><p class="ql-block"> 新郎:通常身着红色或深色的长袍,头戴乌纱帽或其他明代风格的帽子,腰间束带,脚穿黑色靴子,显得庄重而帅气。</p><p class="ql-block"> 新娘:依阶级层次不同,穿戴也有差异。高等级的会戴凤冠,配霞帔,普通百姓新娘一般穿大红袖袍。</p><p class="ql-block"> 明制婚礼体现了明朝时期的婚姻观念和家庭价值观。强调了家族的联姻、夫妻的和谐以及对长辈的尊重。婚礼中的各种仪式和礼节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如拜堂表达了对天地、祖先和父母的感恩与敬意;却扇等环节则增添了婚礼的喜庆氛围和浪漫色彩。</p><p class="ql-block"> 今巧遇明式婚礼,也许游人如织,到底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新郎新娘多少有些拘束,所以就简化了很多程序。出于尊重及个人肖像权等,故未多拍。</p><p class="ql-block">返回景区大门时也遇这对新人返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蜡肠、酱货。</p><p class="ql-block">腊月到来时,安昌古镇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腊肠。与苏式、广式腊肠不同,安昌腊肠选用肥瘦相间的优质五花肉,并以甘醇酱油为主要调味,制作过程曾在《舌尖》节目中有所呈现。腊肠灌好后挂在自家房前河边通风晾晒,腊月里沿河两岸都能看到一排排晾晒的腊肠,酱香味在空气中弥漫。此腊肠味道浓郁,搭配白米饭尤为下饭。</p><p class="ql-block">酱货</p><p class="ql-block">安昌居民擅长用酱油锁住食材的鲜味,酱鸭、酱肠、酱排骨、酱五花肉等都是较为常见的酱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纤道,原名纤塘、远道塘、纤道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大运河(绍兴段)最具特色的古代水运设施遗存,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北部,从东到西横贯绍兴全境,绵延40余公里。古纤道是由石礅[dūn]梁桥间以数十座拱桥、梁桥构成的水中长桥。</p><p class="ql-block">绍兴的古纤道历史悠久,原先自东向西穿越绍兴全境。其中,古纤道最早的一段位于绍兴城东,叫做山阴故陆道,随山阴故水道一起修建于春秋晚期。绍兴城西的古纤道最早是在西晋晚期随着运河开通而修建。数年工竣。此后,咸丰、光绪年间又有修建。1947年,“绍兴县修筑官塘委员会”成立,对古纤道作了较大整修。1988年,古纤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地方政府大修古纤道。</p><p class="ql-block">古纤道东起柯桥上谢桥,西至钱清板桥,全长7.5公里。古纤道按照砌筑的位置可以分为单面临水和双面临水两大类。</p><p class="ql-block">1000多年来,无数肩背纤绳的劳动人民在这条纤道上步履艰难地拉着船只行进,为发展绍兴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古纤道是古越劳动人民独创的一种桥路组合的道路,绵延近75公里。</p><p class="ql-block">绍兴柯桥一带的古纤道是至今还保留的一段,</p><p class="ql-block">分临水依岸和破水而筑两种,也是古纤道的中心地带。</p> <p class="ql-block">“眺望”现代。</p> <p class="ql-block">一直延伸至陆地(公路)。</p><p class="ql-block">此行所走的故纤道,是绍兴故纤道精华段,也是现保存完好的一段,总长1千米,横穿镜湖。慢慢的行走在故纤道的石板上,夕阳下,仿若远处传来纤夫的号子回荡静静的水面上。</p><p class="ql-block">注:文中文字资料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