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位于北京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故宫同时期建成。太庙为明、清两代皇室家庙,是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节大典祭祀先人的地方。太庙有三重围墙,主体建筑为享殿(前殿)、寝殿(中殿)、祧庙(后殿)。<div> 1950年5月1日,太庙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社会开放。<br><br></div> ——前琉璃门与戟门桥。前琉璃门中间三座为拱门,旁门二座为过梁式。黄琉璃瓦顶,墙下为汉白玉须弥座。戟门桥宽8米,两侧有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排列。正中的桥是皇帝走的御路桥。 —— 戟门位于戟门桥正北,原门内外各列朱漆戟架四座,每座插置金银铁载各15支,共120支,故称戟门。 ——享殿又称前殿或大殿。每次祭典前一天,将先皇、皇后的牌位从寝殿移至享殿,安放于神座之上,祭毕奉回寝殿。现在的享殿置放着中华和钟。中华和钟是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以中国古代著名的编钟为原型重新设计制作的,于1999年11月制作完成并安放在太庙享殿。中华和钟是世界上最大的舞台演奏双音编钟,已被列入基尼斯世界之最。 ——寝殿又称中殿。平时供奉先皇帝及皇后的牌位。每次祭典前一天,将牌位移至享殿安放于神座之上,祭毕奉回。现在“寝殿”中展示的是首都职工书画作品。 ——祧庙又称后殿。是供奉追封的清代立国前的四代帝、后神牌位的地方。每季首月时,享皇帝委托官员在本殿祭祀。 太庙整个建筑布局颇具匠心,三层琉璃砖门、三层大殿、戟门、石桥南北排列在轴线上。封闭的围墙、浓密的古柏,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而自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以来,这里成为首都乃至中国职工文化活动的中心和游览热地。在文化宫内的树立的城建工人郜三喜烈士、掏粪工人时传祥劳模的雕像,正是对“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诠释。 岁末年初、 除旧迎新之际,当走进太庙,了解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同时,让我们一起缅怀纪念革命先辈,祭祀自己的先人,共同祝福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