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筏子

师吉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羊皮筏子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据《后汉书》记载,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缝革囊为船”领兵士渡黄河。《水经注·叶榆水篇》中也有“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革船(皮筏)南下”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汉唐以来,上自青海,下至山东,黄河沿岸使用皮筏经久不衰。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羊皮筏子通常选取3年以上、无伤疤的公山羊,从羊颈部开刀,把整张皮囫囵个儿剥下来。经过“熟皮”(将羊皮置于20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自然腐败至羊毛脱落)、脱毛,灌入香油、盐水后用麻绳系住颈口、尾部和蹄部,在一蹄部用嘴吹气后用绳子扎紧,高温暴晒待羊皮表面呈现金黄色后,则羊皮囊制作成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选用黄河岸边柔韧性好、耐浸泡的柳木制作排架。排架由横杆、压杆、排梆、手划桨组成,将羊皮囊用绳固定在排架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古代羊皮筏子曾是黄河沿岸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主要用于渡河和运输货物。它负重较轻,曾经以客运为主,兼营货运。由于它的轻巧、灵动和广泛使用,因此羊皮筏子被誉为黄河文化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羊皮筏子的实用功能逐渐被替代。如今,它主要作为水上娱乐项目,成为黄河沿岸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游客可以乘坐羊皮筏子体验黄河漂流,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羊皮筏子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黄河沿岸人民的勤劳与创造力。它承载着几十代人的劳动、生活、交通运输的使命,见证了黄河历史文化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羊皮筏子造型独特,具有观赏性,近年来已被制作成各种类型的雕塑、工艺品等,展示黄河文化风采,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羊皮筏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制作工艺和使用技巧得以传承和保护。它不仅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北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