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批:凡事要求“工作留痕”也是形式主义

金鍂鑫𨰻

<p class="ql-block">“痕迹化”管理提出:各级党委政府在抓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完善本单位全年工作的档案资料,要有文字,还得有照片,最好还有视频。这本可以成为真干事、干实事的佐证,也可以为半年检查、年底考核提供可供考察、评估、佐证管理的旁证材料,还可以作为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依据。但从现实看,基层“痕迹化”管理“变了味”。很多干部忙于“留痕”,轻于实干,基层工作“留痕”在具体实践中演化成了“处处留痕”。<b>留痕从手段变成了目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各种各样的工作台账,基层工作人员并不陌生,可以说是对此不堪其苦。不同的部门要求不一样,要应对上面的检查,基层人员不得不在工作中随时准备好几本台账。不管工作做没做,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只要落在了纸上,只要留下了痕迹,也就算了交差。</p> <p class="ql-block">2013年“形式主义”伴随着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对“四风问题”,打击腐败成为高频词汇;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一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作出指示:“文章反映的情况,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再次表明‘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伴随党中央对于“形式主义”的再关注,“形式主义”等“四风问题”再次回到公众视野,引发舆论界的普遍强烈反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凡事要求“工作留痕”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b>面对各条线上的检查,面对各个部门的检查,基层单位少不了一大堆资料盒,一大堆工作台账,一大堆文件。只要是谁的文件多,资料多,文件盒子多,谁的资料做得扎实,环环相扣,图文并茂,有安排,有部署,有“效果”,换句话说只要在文件堆里能够看到“落实的过程”,也就会得高分。</p> <p class="ql-block">这样一来,下面知道上级部门的路子,就想方设法的做纸上文章,于是只要一开会,各种会标就不断变换,各个科室的工作人员就会不断的照相留底。大家各取所需,把领导和参会人员当成了道具和木偶。各种简报信息就纷纷出笼,各种抓落实的材料就装进了文件袋。虽然基层工作人员也深知这是一种弄虚作假,但迫于上级要求,也只能一假到底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现象出现在基层,根子其实在上面。</b>客观人员工作要求有痕迹本来没有错,毕竟要体现一种政策抓落实的过程,这是本身也是一种督导方式,但如果过分讲究和要求“痕迹”,这就变了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说到底还是因为上级干部或相关部门缺乏一种务实精神。</b>到基层检查工作只是走马观花,看看基层的台账做得咋样,看看基层的工作痕迹如何,而没有亲自到田间地头,没有在街头巷尾,没有深入基层群众去调查了解,久而久之,上面有所好,下面有所效,也就形成了一种默契和惯例。</p> <p class="ql-block"><b>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危害不小。</b>不要以为这种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现象是一件小事情,其实无论是对基层工作,还是对上级领导都会带来巨大危害。对于基层工作人员而言,为了应对上级检查,成天搞一些“纸上谈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身心疲惫,产生困惑。一方面要面对诸多的矛盾问题,要推进各项具体工作;一方面却要抄抄写写,要落到纸上,搞得狼狈不堪,疲于奔命。对于上级干部而言,如果只是注重纸面上的问题,而缺乏实际调研,就会空对空,在制定政策时就会悬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过度留痕的危害远不止此,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是增加基层负担。</b>基层工作纷繁复杂、任务繁重,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可以提升干部各方面的能力,“材料印证”可以直观的体现工作成效,但是在开展过程中过度留痕的话,会极大地增加基层负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是影响工作实效。</b>工作留痕的初衷是通过查看材料,了解开展情况,确保工作落实。但会议记录“多于”工作开展实际,既占用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及精力,又影响了工作实际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是造成资源浪费。</b>文件归类存档、资源留痕印证是体现工作的直观方式,是不可或缺的,但并不是事事都要长久留痕。成堆的材料存档过多,会存在“难找”、“占地”、“多余”等问题,造成纸张、空间等方面的浪费。</p> <p class="ql-block"><b>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必须彻底根治。</b>首先要把这种形式主义变种揪出来,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带头进行整改落实,不必要的纸面检查必须要剔除。从领导干部抓起,从领导干部改起,大力倡导基层调研之风,不以书面痕迹为依据,而以干部足迹为依托。其次要优化考核设置,在目标考核中注重基层群众的口碑和工作实绩的参照,而不是在纸堆里搞考核。</p> <p class="ql-block"><b>上午刚接到通知,下午下班前就要反馈情况。</b>每天类似通知一个接一个,时间紧、任务急、人手少,让人身心俱疲。一些地方政府和上级机关热衷于“<b>文来文往,以布置代替落实</b>”,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且导致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忙于应付填表和检查,而没有精力去做实际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上级领导机关是作风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推动者,是作风建设的风向标和指示灯,既负有领导责任,也负有示范责任。领导干部要带头身体力行,知责明责,少些“纸上谈”,多些“现场干”,紧紧抓住群众普遍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找对策。以“面对面”的引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不能习惯<b>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那样只会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讨人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附:人民日报:一些单位偏偏要下班才开会布置任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有效加班能在一定时间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但如果加班太多以致“过度”,造成的危害或许更大。</b>个人要钻研业务、提高效率,单位在安排工作时,也应统筹考虑,既压担子又减包袱,努力减少被动加班,避免无效加班pU</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b>“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b>。这番话,很有现实针对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作“留痕”,本意在于加强管理、激发动力,以明确责任、推动落实。然而,如果片面强调“留痕”、事事处处都要“留痕”,就会背离初衷、走向反面。必须把公务人员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亟须破除“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做法,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干事创业者轻装上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