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文: 弓之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东非塞伦盖蒂大草原,特别是核心区域恩戈罗火山口盆地,因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气象条件,成为非洲最重要的野生动物棲栖地之一,也是非洲最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被誉为野生动物的伊甸园。笔者在这里逗留期间,不仅拍摄到许多食草动物的活动情景,也在某些区域的特殊时间段,远距离拍摄到了一些食肉动物的有趣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草原上的食肉动物种类较多,常见的主要有归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的猫科、犬科、獴科等,这些动物视力和听力俱佳,体型矫健,肌肉发达,牙齿尖锐,四肢爪利,奔跑扑抓撕咬能力超强,且多昼伏夜出,善于突然袭击,特别是大型食肉动物,普遍具备生态链高端的捕食智慧和生存能力。此外,鸟纲中的鹰科动物,爬行纲中的鳄科动物等,也都具有食肉动物的基本取食属性,笔者有幸,在稀树草原探奇的日子里,或多或少都拍到了这类野生动物的相关画面。</span></p> 非 洲 狮 <p class="ql-block"> 先看看上面这张图片,你能发现什么吗?我的镜头当时距离远处的树丛大约300米,隐隐约约觉察到,中间树荫部位似乎有两只猫科动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变焦镜头拉近了仔细看,原来是两头母狮。由于母狮行动敏捷,攻击欲望强烈,而且这个狮群可能还不止两头雌狮,所以越野观察车的司机也遵守规定,不可冒然靠近让人近距拍摄。然而,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猫科动物,数量毕竟稀少,大白天在旷野里更是不太容易碰上,能留下几幅这样的狮情画意图,我也真的挺满足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居然又拍摄到了雄狮一些更为有趣的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瞧,这头雄狮正在自己的领地里,气宇轩昂地进行着正步走,完全一派王者之气,草原之王名不虚传。它这样走,主要是为了吓唬那些食草动物,起到某种佯攻的效果,真正发起攻击的则是自己领地里的其他母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久而久之,那些大型食草动物见到雄狮的到来并不感到十分害怕,几乎没有需要立即逃避的本能反应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甚至一些体型较小的羚羊类、鸟类动物等,也不把雄狮的到来当回事,因为它们似乎也知道,雄狮如此慢悠悠地,是因为其奔跑能力并不强,无端消耗体力的事一般是不会去干的。</span></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烈日之下, 雄狮通常会躲在树荫里或伏在草丛中养精蓄锐。昼伏夜行,在猎物放松警惕进入攻击范围时突然杀出,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母狮的任务则更艰巨,除了参与族群的集体围猎,还要抚育幼狮,并逐步教会它们各种狩猎技能。因此母狮更值得尊重和关爱。</span></p> 胡 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胡狼,是食肉目犬科胡狼属动物的统称。非洲胡狼的体形比亚洲的豺稍小,嘴长而窄,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东部,多栖息于热带稀树草原,生存能力极强,既是食肉动物,也是食腐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胡狼是夜间出没的动物,尤其是在黎明及黄昏时份最为活跃。分布于非洲东南部的侧纹胡狼通常也被称为纹胁豺,但它们的生活习性与亚洲豺有所不同,在婚配选择上维持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而且在抚养后代方面,雄兽和雌兽不仅责任均等,而且任务也相似,如果雌兽出外捕食,雄兽就留在家中照看幼仔。</span></p> <p class="ql-block"> 胡狼的主要食物是一些比较容易寻找和捕捉的小动物,也喜欢食腐肉。所以它们会特别留神秃鹫的行动,因为秃鹫是当地最著名的食腐动物,哪里有一群秃鹫,哪里就肯定会有一个死尸。虽然胡狼与秃鹫之间经常火拼,不过秃鹫仍然需要胡狼,因为尽管秃鹫有着尖硬的嘴,但自身缺乏撕碎兽皮的力量,所以只有等胡狼扒开死尸外面的那层硬皮,才蜂拥而上,并常常把胡狼挤走。类似情况,本篇后文将有涉及,不过客观而言,白天想要拍摄到胡狼捕食场面,笔者此行并没有这样的运气,能拍到胡狼挠痒痒的画面就算不错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样的道理,非洲野狗的习性与胡狼差不多,但集群行动的方式更凶残,撞大运拍摄到的概率极低,为此我也留下了些许遗憾。</span></p> 斑 鬣 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斑鬣狗不属于犬科,但与犬科野兽相类似,在草原旷野上要拍到斑鬣狗同样不容易。不过斑鬣狗比非洲野狗的名气更大,如能拍到它的行踪也能聊补遗憾。于是我们就注意先观察附近有无食草动物的幼崽,因为犬科和鬣狗科动物的嗅觉都很灵敏,它们对主要攻击目标——食草动物幼崽的气味相对熟悉,往往会据此寻迹跟踪,有一次就这样让我们发现了恶名昭著的斑鬣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看上图,一匹斑马正带着小斑马前行。成年斑马通常都走得比较快,可是小斑马腿短耐力弱,随时有可能掉队,而且小斑马的防御能力又是极差的,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斑鬣狗也就有了蜂拥而上的机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瞧,这只跟在母亲后面的小斑马,已经被斑鬣狗给瞄上了。斑鬣狗前腿长后腿短,追击奔跑是它的拿手好戏,而它最擅长的则是追着猎物扑上去撕咬其肛部,咬出的血腥味,会立即招来更多的斑鬣狗群起而攻之,所以斑鬣狗也是草原上最危险的杀手。</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保护好族群的后代,斑马群中的其他成年斑马,都会密切注视斑鬣狗的一举一动,防范斑鬣狗的扑咬。而斑鬣狗也是非常担心斑马的蹄踢,没有十分把握,也不敢轻举妄动。</p> 黑 背 豺 <p class="ql-block"> 黑背豺是犬亚科犬属动物,也常被称为黑背胡狼,耳大,四肢较长。体毛棕黄色,背面有如马鞍形的黑色皮毛,边缘具银灰色斑,特征明显。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栖息于荒漠、草原、山地草甸和稀树草原。常由3~5只成体组成的小群夜出寻猎。猎物多为小型啮齿动物、野兔和有蹄动物幼崽,也能够合作捕杀成年中体质较弱的跳羚、瞪羚和黑斑羚。白天能拍摄到它们很难得,而下图中的两只黑背胡狼似乎正在追杀护巢的冕麦鸡。</p> 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獴,是食肉目獴科獴属动物,个体不大,四肢较短,身体修长,浑身披着灰褐色的皮毛,一些种类有杂色的斑纹或斑点,鼻尖耳小尾巴长,多栖息于干燥的草原上,利用树洞、岩隙,或在地下掘土作窝,通常早晨或黄昏出洞觅食,食物包括蛇、蛙、蟹、鱼、鸟和多种昆虫,亦能爬树采食鸟卵。獴身手敏捷灵活,甚至敢于和毒蛇抗争,因为它们天生对蛇毒就具有一定的免疫力。</span></p> <p class="ql-block"> 草原獴还是一种非常团结的动物,外出觅食时经常雌雄相伴,有互相救助的习性。群居活动时非常重视岗哨安保工作,群体里始终会有一只獴站岗,防范猎食者偷袭,钻出洞穴前,总是要先派出观察哨,确认无危险后,才会通知其他同类依次安全出行。这给獴家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较为有效的保障。</p> 猎 豹 <p class="ql-block"> 獴最大的敌人是猎豹,这几只小猎豹似乎认准了獴的洞穴就在脚下,于是一大早就守在这里,准备打伏击。我们也是日出之前赶到了这里,远远地拍下了它们蹲守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猎豹这种典型的猫科动物,一般白天在树上休息,夜晚或早晨埋伏狩猎,所以在草原上白天要想拍到猎豹的踪影确实很难,越野车在塞伦盖蒂草原上几天跑了一千多公里,才在二三百米远的一棵大树上,发现了一头成年猎豹的尾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棵树到底有多大,距离大概有多远,看看树下大象的完整身躯自可判断。而猎豹休憇的树杈部位,就在图的右上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我的摄影器材档次不高,局部又有树荫遮蔽,这只猎豹也只能拍下模糊的身影了。</span></p> 黑白兀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黑白兀鹫是一种鹰科兀鹫属的大型非洲秃鹫,通常也简称秃鹫。体长约1米,翼展2米以上,体重6~9千克。雄鸟及雌鸟很相似,头部凸裸颈部有白色绒毛覆盖。颈的底部有白领,全身都有褐色或黑色的斑点,下身呈白褐色,眼睛呈黄色。强壮的喙适合撕裂肉体和骨骼。能在11000米的高空飞行,是人类已知的飞得最高的鸟类。主要以腐肉为食,有时会结群与小型猛兽争食对方刚捕杀的弱小有蹄类动物,偶尔也会接近人类村居捕食小家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黑白兀鹫是高度社交的鸟类,多以群体形式生活在非洲较为干旱的区域,如半沙漠和草原的边缘地带,筑巢于岩石悬崖或金合欢树上。通常在日出后两小时,随着热气流上升而以每小时35公里的速度飞行,在草原上寻找食物,每天飞行距离可达150公里。这天笔者所乘恰好经过一只刚被猎杀的羚羊附近时,发现了三只秃鹫分别在地面、空中和树上准备进行会餐。但一见车来,它们就仿佛按下了暂停键,不敢飞近了。说实在的,我们和它们发现这个猎物都不容易,但它们的生存比我们的拍摄更重要。为了不影响它们进食,我们也只好放弃继续等待拍摄的打算,驱车远离了。</span></p> 尼 罗 鳄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尼罗鳄主要分布于非洲尼罗河流域及东南部地区,体型庞大,身长可达5米,体重超过600公斤。体表多为橄榄绿色,有黑色的斑点及网状花纹;下颚第四齿由上颚的凹陷向外面突出,尾巴强而有力。生性凶猛,环境适应能力强,常用吻部和脚来挖洞穴从而改变栖息习惯,以改善或躲避不利的生存条件。幼体尼罗鳄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如鱼、两栖类和爬行动物等;成体则常伏击捕食羚羊、水牛、河马幼体等大型脊椎动物。笔者当时拍到的这条尼罗鳄, 体长近5米,正在一处接近干涸的河床边晒太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旱地里尼罗鳄速度不快,但警觉性仍然很高,我们的越野车距离它10米左右时,它抬起了头盯住了我们,并朝车的方向爬了过来。它这是在示威,而并非是想捕食。事实上要在岸上拍摄到它们捕食的场景,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为了安全和减少对它生存状态的干扰,我们随即驱车离开。</span></p> <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食肉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对草原上其他物种的优胜劣汰,往往起到合理调节和自然催化作用。因此它们的残忍掠食,其实也是自然生态平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而能威胁到它们生存的,基本只属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此行让我认识到:限制人类自身不文明行为,是科学保护野生动物的首要前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