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了,离开怀抱便是背影——外孙十三岁生日有感

平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外孙的十三岁生日,一家人在他喜欢的以制作经典惠灵顿牛排盛名在外的MOOO….餐馆为他庆生,晚宴结束,略显疲惫的他独自先行,在昏暗的路灯下,晃动着与成人一般的挺拔身影。走在他身后的我,突然发现,那个稚嫩孩童不见了,一个意气风发的准男子汉已然到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这么认真地打量他的背影,不经意间,脑海里竟浮现起朱自清先生那篇打动无数人的散文《背影》。同样是“背影”,朱自清的父亲留给朱自清的,是缅怀过去的“最不能忘记”,而我外孙在暖色调的路灯下,展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他面向未来的广阔前程和我的无数可能。也许就是从这个“背影”起,十三年在怀抱搀引和耳提面命中健康成长起来的小小男孩,就要蝉蜕龙变,加快速度地向独立自我、自信担当、人格健全的须眉大汉演变,进入人生最为关键的安身立命综合素质养成期。望着他修长而有型的体型,如果单单从背影端详,明明与我相仿,一米七零多一些的身高,却偏偏因腿长而给人以更高的错觉。</p><p class="ql-block">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孙儿长大爷变老”,这两年,让我不断堆积“岁月不饶人”沧桑感的一个重要刺激源,便是他的迅速长大,虽然没有清代诗人王士祯“儿女渐长父老衰,人生如梦白驹过”渲染得那么慞惶,但他的长大却提醒我,时光无多,亟待珍惜。这不,今年他年十三已上初中,我七旬,而待他完成大学学业,像他父母那样挣一个博士学位,那我就是八十开外,再往后能否看到他成家立业,享受四世同堂之乐,则完全要看天命如何。念及于此,夜静之时,既为外孙长大、进入新的人生历程而欣慰有加,同时也深深地为一种莫可言状的惆怅失落甚至些许恐惧的情绪心理所困扰。</p><p class="ql-block"> 作为过来人,我真切地知道,正常人一到十三四岁,都会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进入独立人格养成的转折期,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主导上摆脱乃至放弃对父母、家庭或其他相关对象的依赖,以否定为动力,跃动激进地完成独立、自主、创造等核心环节的自我升华。这一过程,对于他们,是面向人生未来的必然经历和质的进步,可对于一直施以养育培养和关心照顾的人而言,则比较多地表现为对抗和叛逆。这时的他们,让我等祖辈蓦然丧失“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的含饴之趣,原本亲密无间的爷孙,渐次冷漠,竟至相对少语,尽管心中依然有彼此,但亲近的热度再也回不到曾经的过去。这种“背影”,也曾在女儿身上出现,但那时正忙于工作的我,对此却不甚在意,以为一切皆在情理之中。现如今到了外孙身上,虽然依然存有“情理之中”的理性判断,但在情感上却多了一道不愿接受和不堪承受的隔代亲坡坎。人性就是这般诡谲,明明知道是规律发展的必然,也为心所困多一番“矫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望着他两个月长高三公分、长势喜人的身影,想着他越来越“野蛮”表现出的炫耀自我、极度自信、努力扮酷的“风云小子”特征,我日益清楚地意识到,从今往后,我们能够为他做的抉择将越来越少,可以做且有效的做法,就是主动适应他的改变,为他的正确选择和有益行为提供支持和促进,为他纠正错误、矫正路径给予引导和帮助,尊重而不离准绳,宽松而不失原则,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对于他的人生,早在他出生时,我就曾希望他能够成为像苏东坡那样的人。为他取名时,亦与女儿女婿商议,力主用苏轼的“轼”作为他的“名”。不管他日后做什么,有何成就,我都希望他能有苏轼那样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能从容应对,洒脱大气。有苏轼那样善良正直的道德品质,无论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都做自己认为是正确、有益的事。有苏轼那样博学多才的知行能力集成,无论在怎样的事业或职业生涯中,都能把握精髓,成为掌握优势的领头人或骨干中坚。有苏轼那样热爱生活的情趣才华,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能乐观地对待遇到的挫折挑战,在淡泊中寻得乐趣和自在。所有这一切,都在希望他能快乐健康地事业有成,人生幸福,就像苏轼《洗儿诗》戏谑的那样,“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无灾无难”而“至公卿”,还有比这更好的愿景吗?让我高兴的是,这些内涵中,凡属后天养成困难的部分,如天性善良,与人为善;性格阳光,处理事情,举重若轻,进退自如,善于解脱自己;凡是自己真心决定或承诺的事项,都能严格自律,不违诚信。而这些均仿佛与生俱来的基因遗传,至于后天修为,则一切尽在他如何努力之中。到这里,我再次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他对父亲的记忆,最打动我的,是其父买橘子,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时“努力的样子”,这种略显笨拙而不遗余力的“努力”,恰恰是绝大多数父爱最常见的表现也是最宝贵的精髓所在。看着外孙的背影,我也真心地希望他所呈现的,是同样以不遗余力的持续“努力”,为自己的人生留下值得后人尊重和讲述的精彩,如果因为你而顺带提及我和其他家人,则无疑是对我们最具价值意义的回报。</p><p class="ql-block"> 爱你,我的宝贝!生日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01.25.于波士顿·Newto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