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简介 尾牙节是流行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土生土长的华夏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主要内容是祭拜地基主和土地神,节日被称为做牙。一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头牙,六月十六日叫半年牙,年尾十二月十六日是最后一个做牙叫尾牙。尾牙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福建人过年往往是从过尾牙这天开始的。 传统习俗中,南方沿海地区做生意的人,在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日,都必须准备三牲四果、香枝和纸钱,用来祭拜地基主和土地公。牲礼中最不可少的是一只白斩大公鸡,它是用来象征生意兴隆和辞退员工的标识。祭拜后的菜肴可以给家人或员工使用,被称作打牙祭。俗语中把吃宴席解馋叫打牙祭的源头就在这里。 历史渊源 土地神信仰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自古以来,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普遍奉祀土地神,俗称土地公。土地神的称号众多,与古代社会祭祀的天、地、社、稷中的社稷神有关。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间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农历二月二头牙适逢土地公生日,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是老百姓的守护神。崇拜土地公是根源于人类对土地的信仰,主要为求生命繁衍或农作物丰收。人们认为,在诸位神明中,土地公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更亲近人间。所以,人们对他感到非常亲近,遇到任何问题,都会祈求土地公,希望能获得丰收、生意繁荣,就连治病、升官和转职,也习惯找他帮忙。到过台湾的人很容易发现,在那里土地公特别多,民间有田头田尾土地公的说法。一般农家在这一天要举行春祭,祈求一年五谷丰收并祝福土地公万寿无疆;农历八月十五还要祭拜一次,称为秋祭,在五谷有了收成时感谢土地公赐给人们的丰收。 汉代是我国南北风俗融合时期,土地神信仰最迟在这个时期就传到了北方地区。于是,北方百姓也有了奉祀土地公的习俗。土地公信仰寄托了人们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在以后的历朝历代,这种祭祀活动一直被传承者。 在古代,牙的本义原是军中帐前的大旗,大军在出征前必须祭拜大旗,以确保旗开得胜和一路平安,这个仪式被称为禡牙。后来被商号效仿,每年过完年后第一次开市时,他们都要举行同样的祭典,祭拜的对象主要是土地公,通过祭拜仪式,希望财源广进,生意兴旺。这一祭礼被称为牙祭或做牙。<br> 由此可以这样认为,尾牙节源自于拜土地公习俗,这种习俗在全国并不普及,过尾牙节的地方也不太多,但在南方沿海地区非常盛行,一些地方至今保留着许多节日习俗。<br> 节日活动 <p class="ql-block"> 一年有24个牙期,尤以尾牙最为隆重。古时有诗句说:“一年伙计酬杯酒,万户香烟谢土神。”这俨然是在描绘尾牙节的情景。民间在二月初二土地公诞辰祭拜之后,东家会宴请伙计。到了十二月十六尾牙这天,商家们为了感谢土地公一年的照顾,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来酬谢土地公。一般平民百姓家都要烧土地公金祭土地公,具体做法是,在门前摆一条长凳,供上五味碗,然后焚烧经衣和银纸。在福建莆田,如果这一天请手艺师傅上门做工,当天晚上一定要做大餐宴请,如过上班忙没时间,就用红包代替。</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代商业的买卖介绍人被称为牙郎,尾牙节是年终算利润时,向牙郎致谢请客的日子。</span>商人和农人在尾牙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还要招待自家的雇工与仆人,对于来年是否继续雇用一个人,也要在尾牙节作最后决定。所以,这一天是慰劳日也是礼貌相送日。</p><p class="ql-block"> 早期一般商家或企业要解雇伙计或员工,都会利用食尾牙餐暗示。旧时的人较为厚道,如果不是伙计实在不行,或是东家的事业经营不佳,是不会随便辞退伙计的。辞退的方式更不是发一张解雇通知或者直接资遣,一般都采取在尾牙宴中暗示的方法,用一种大家都知道的习俗达到目的。具体做法是,宴席上菜时,如果鸡头朝向谁,就意味着委婉告知他被解雇了。还有一种是老板亲自向那位准备被解聘的伙计敬酒,表示辞行,这样显得彼此都有面子。如果鸡头朝向老板自己,大家就可放心享用美味了。有些地方为了大小员工的顾虑,如果根本就没有解雇员工的事,这道菜端上时会特意让鸡头朝上,或者干脆把鸡头去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p> <p class="ql-block"> 现代商业和企业单位仍然习惯利用尾牙节这一天举行内部年会,对上一年的公司状况进行总结,对有功劳的职员论功行赏。所以,尾牙节是每个单位职工最期盼的聚会。这种年终酬谢员工的聚餐和联谊活动,被习惯称作尾牙宴、尾牙聚会、尾牙烧烤、尾牙晚会和尾牙舞会。鉴于劳动者各项权益的日臻完善和发展,劳资双方都希望彼此能有一个和谐的关系,所以,如今聚餐时都办得内容丰富有趣,比如插入抽大奖等活动,现场显得热热闹闹,所有的人都会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福建地区把尾牙节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的日子作为赶工结账的时间。所以,也称十二月二十二日为尾期。尾期前可以向各处收凑新旧欠账,如果到这一天还没有完成,就只能等到新年以后才可收账了。假如债主硬去收账,被对方痛骂一顿,甚至挨揍也不能有分毫怨言。所以尾牙餐吃完后,各商家或企业就要大忙一段日子了。</p> 节日文化 描述尾牙的文学作品不多。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中就写到:“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这段描述了普通人家在农历初二和十六备上丰盛的祭品,包括牙祭肉,供大家共同享用,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兴旺与繁荣。<br> 清代诗人蔡见先的《苑里年节竹枝词 其十》写到:“拌米为丸腻比脂,祀神祭祖两相宜。初来新妇宜男相,一粒投炉卜已知。”生动描绘了尾牙节日的独特风俗,展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意和对祖先的怀念和传统占卜习俗。<br> 现代诗歌《腊月十六尾牙寄》详细描述了尾牙节的习俗和意义。诗中提到:“尾牙源自福闽传,祭品来酬土地仙。生计一年神保泰,浮荣万事圣承乾。商家设宴员工赐,贾客相逢公德贤。回暖辛劳辞旧岁,得晴珍重待新天。”这首诗不仅描述了尾牙节的来源和庆祝方式,还反映了商家和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br> 还有一首并非出自名人之手的诗写到:“昔日梦里弄柳絮,扶起千载琵琶。绝代英雄醉舞调,小年尾牙辞召请。”真实描绘了尾牙日梦幻般的场景,既有柳絮飘飞的柔美,又有琵琶声起的悠扬,还融入了英雄醉舞和尾牙辞别的元素,意境深远,富有诗意。<br> 尾牙节发展到今天,最流行的风俗应该是各公司企业与年会相结合,在尾牙节当日举行的聚餐晚会和员工联谊活动,它无疑是尾牙祭的遗俗。以尾牙节为代表的做牙活动,作为一个能从年初开始,然后逐月举办,而且能对现代企业文化产生一定影响的习俗,在诸多民俗节日中貌似是个小众节日,但它依托一种貌似宗教性的活动,发挥着做人做事特有的引导教育作用。它明确告诉人们,所有的成就不仅需要个人的踏实努力,同时也有赏善罚恶的神明,时刻在身旁默默监视和扶助。大家应该定时供奉和时时感激神明的庇佑,在社会和职场中做到讲究规矩,不骄不躁,自觉遵从施仁为善的社会规范。实际上这个无所不在的所谓神明,就是做人的品德、社会的公允、职业的操守和政策法规。所以,尾牙节显得独具特色,很值得深入研究。<br><h5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1月26日 西山脚下)</h5> <h5> <font color="#ed2308">【注】文字参考了网上资料。插图在网络基础上编辑制作。侵权必删,专此致谢。</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