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蛇年话蛇</p><p class="ql-block"> 祁河</p><p class="ql-block"> 再有两天就是除夕了,我们将迎来乙巳蛇年。</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被视为智慧与变化的象征,其灵动、机敏的特性和形象使得蛇成为了神秘与智慧的代名词,被视为具有超凡的智慧,代表着神秘和生命力,常被赋予掌控生死、化身为仙的能力,带来好运和丰收的神奇力量。</p><p class="ql-block"> 因此蛇年也被认为是智慧和新生的年份,这一年还被称为“金蛇年”,象征着财富、地位与稳定,预示着顺风顺水和发财的机遇。</p> <p class="ql-block"> 乙巳蛇年则是农历闰年,闰六月,有384天,比2025年多了19天,亦很神奇。俗话讲“十蛇九富”,但愿借着美好的寄寓,一切顺利。</p><p class="ql-block"> 这不腊月16,传来加沙停火的好消息,期冀世界经济回暖,战乱休止,使打得不可开交的俄乌冲突、中东乱局稳定下来,给不平静的小小环球带来和平繁荣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对于蛇,开始有一种惧怕或憎恶,大慨来源于小学三年级一则源自于伊索寓言的课文《农夫与蛇》。尤其是读了《将革命进行到底》,伟大领袖引用了这个寓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了我们,决不能像农夫一样,对毒蛇有好心肠。</p><p class="ql-block"> 记得少年还看过一部《蛇岛》的记录片,讲述大连的一个小岛上有2万多条毒蛇。除了它冷血可怕的形象外,说它的毒液还能治病。于是见了它被弯曲地泡在酒里、被剥皮蒙在胡琴上、被宰杀做成的美味、被江湖艺人捉来玩弄,又有了点悲悯之心。</p> <p class="ql-block"> 而对其认知的颠覆,在于看或读了《白蛇传》,不论是对白娘子还是小青都产生着好感,甚至幻化出惹是自己为许仙,能在断桥之上与蛇精相遇。</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女娲,出生于西安市蓝田县的华胥镇,她与伏羲都为人首蛇身。传说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才造人。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当天崩地陷、洪水泛滥时,女娲选用五色石熔化补天,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使人民重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愚曾于临潼的人祖庙瞻仰过伏羲女娲图,二神蛇身缠绕于一起,既表明了生殖图腾,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类是从水生物中进化来的。</p> <p class="ql-block"> 蛇于西方在神话传说里,没有像中国这么的图腾崇拜,相反地还扮演着狠毒,奸诈等不光彩的形象。如《圣经·创世纪》 中魔鬼撒旦化身为蛇诱惑夏娃和亚当吃下智慧树的果子 ,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园。包括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蛇便被赋予了奸诈,邪恶和忘恩负义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但在中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对蛇共同点的认识,那便是其“繁衍”的象征。蛇因为具有强大繁殖能力,故在中西的神话传说中,蛇被人赋予了生殖能力强,繁荣昌盛和吉祥如意的象征意义。尤以希腊神话中,蛇被视为拥有神秘的疗伤能力,所以在西方医学院校、医学杂志图书、医院药店、世界卫生组织等医疗行政机构,都常用蛇绕拐仗的蛇徽做为标记。</p> <p class="ql-block"> 另外,在古埃及,蛇则是君主保护神和皇权的象征,法老用黄金和宝石塑造了眼镜蛇的形象,并饰进皇冠是皇权的徽记。公元前欧洲有许多国家使节将两条蛇雕刻在拐杖上,做为国际交往中专用的使节权杖,蛇便成了国家和权威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而在南亚和南美,蛇被视为水神、创造神和富饶神,代表着智慧和创造力。形成了特有的商业文化,蛇的知性、灵性和神性被认为有助于财富的积累,它的形象也因此被融入各种装饰或艺术品创意之中,预示繁荣和财运。</p> <p class="ql-block"> 当然从千百年留传下来的成语来看,就有灵蛇献瑞、金蛇狂舞、福蛇迎春、蛇年大吉、龙腾蛇跃、笔走龙蛇的吉祥话,也有牛鬼蛇神、毒蛇猛兽、蛇头鼠眼、佛口蛇心、蛇欲吞象、蛇口蜂针的贬意词,更有龙蛇混杂、打草惊蛇、虎头蛇尾、草蛇灰线、画蛇添足、杯弓蛇影、虚与委蛇等经验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蛇与人们的关系,领略到中国人的智慧与传统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p><p class="ql-block">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p><p class="ql-block"> 2025年的蛇年,余步古稀之年。愿借灵蛇之吉祥,人人顺水顺风,消除一切阴毒,世界平安喜乐。再借领航人祝福,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一起努力吧!</p><p class="ql-block"> (2025.1.25写于古城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