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正阳桥

水电战士

<p class="ql-block"> 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排楼!</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5日下午,按照预约时间前往正阳桥遗址参观,因路遇酿酒博物馆进去转了一会,来到遗址馆时候已经晚了时间,管理人员扫描一下,冷冷的说,过时了! 自己赶紧说一大堆好话之后,他问了一句,就你一个人啊,那进去吧!</p><p class="ql-block"> 真是巧遇,在这里碰到了老师领着学生们也来参观了!</p><p class="ql-block"> 看到了真迹,听了讲解,拍了照片,乘兴而归,去儿子家过年!</p> 正阳桥遗址 <br><br>正阳桥遗址位于东城区正阳门箭楼南侧,前门步行街北端,是正阳门前护城河上架设的桥梁遗址,也是明清北京南北中轴线上的一处桥梁遗址。正阳桥是中轴线上单体最大的一座桥梁,也是内城九门外桥梁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的。<br>遗址北界大致在东西向前门大街中线以南,南界大致在大北照相馆月盛斋一线,东西边界分别在现状绿地范围内,占地面积约 3000 平方米正阳桥遗址还包括东西两侧的河道及南北两侧的御路。遗址现地表大部分为在用市政道路,东西小部分为绿化草坪,东西各有一条铛铛车轨道。<br> 遗迹 <br>  <br>为了明确正阳桥遗址保存状况、形制结构、历史沿革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目前已进行了两期考古发掘。第一期发掘时间为2021年8月27日至9月16日,发掘面积25平方米,发掘出镇水兽1具。第二期发掘时间为2022年9月20日至2023年1月4日,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发掘出位于镇水兽下的雁翅泊岸和桥体1座。 镇水兽 <br>  <br>镇水兽背部距现状地表深2.4~2.5米,探方最深处深3.1米。镇水兽身体整体大致呈西北东南向,方向135°。头似狮,朝向东南,下探视河道内的水面。身似虎,被挂鳞甲,局部有祥云纹。臀部及外侧腹部浑圆。四条腿紧抓在石板上。尾巴粗壮,同身体均向内侧弯曲。身长3米,宽1.2~1.4米,高0.48米。镇水兽外侧完好,内侧即靠近河道的一侧有残损,包括部分背脊、左前腿、左后腿及臀部。正阳桥位于城市中轴线上,居南、居中,是内城九门外规制最高的一座石桥,镇水兽作为正阳桥的附属遗存,其有如此体量,也与正阳桥的规制相呼应。 历史沿革 <br>  <br>正阳桥石桥桥身为三券,桥面用栏板分成三路,中间一路专供皇帝出行,两侧供民众行走。《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及相关老照片中均有较为明确的表现。<br>《明英宗实录》卷五四记载,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修造京师门楼、城濠、桥闸增修了瓮城、箭楼、左右闸楼,"深其濠,两涯悉瓮以砖石,九门旧有木桥,今悉撤之,易以石"据此可知,正阳桥石桥修建于正统年间,之前为木板桥。<br>民国年间,为适应城市交通发展,对正阳桥进行了改造。桥身加宽,桥拱降低,栏板拆除桥身两侧重做水泥仿罗汉栏板,原券脸石拆安至新修拱桥外侧。20 世纪 70 年代,护城河加盖道路改造,正阳桥被埋入地下。 吸水兽<br><br>位于桥孔顶部、券脸正中由三块条石拼合组成。两只前爪强劲有力,紧紧抓住券脸。前身匍匐,脑袋探向河面。 镇水兽,吸水兽文创产品 正阳桥复原研究 <br>  <br>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于2021年8月27日至9月16日、2022年9月20日至2023年1月4日对正阳桥遗址开展了两个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两次发掘面积共计 225 平方米,清理出民国时期分别包括正阳桥东南角镇水兽一座和部分明清时期泊岸及民国时期改造后的泊岸、正阳桥东南区域桥体(南孔、中孔的桥墩、凤凰台、券脸石、桥身)及南孔内底部海馒条石。<br>  通过已发掘部分正阳桥遗址的尺度、材料、形制、工艺等信息与查到的历史沿革信息比对,现存正阳桥中址应为"京都市营造局档案二十七号卷"1919年所记载的改造工程遗物 <p class="ql-block">为了加深对正阳桥遗址的了解,我把蒙曼老师的讲解放到这里,如果不允许,及时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