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就听闻扬州小秦淮整修二期工程小秦淮街区今年初开街,街区有三个节点,一个是珍园口袋公园加原漆器二厂的改造出新,打造非遗商业、设计师酒店、文化主题民宿及沿河商铺等业态;北面有清静庵业态为新文化体验复合空间,包括文创、素食、疗愈、茶饮等;位于大东门桥东南角的大涤草堂打造“长乐听涛”淮扬早茶,是这次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一个节点。因为康熙三十六年,石涛选择在扬州小秦淮畔构筑大涤草堂,并在此定居直至去世。这十年,是石涛绘画艺术的巅峰时期,他在大涤草堂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涵盖了山水、人物、花卉等多个领域。大涤草堂是石涛的故居。</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怀着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期待,我踏进了大涤草堂一看究竟。大涤草堂和自己想象的存有不小的差距,和参观过大涤草堂的大部分游客看法相似——是一座现代化的“草堂”。大涤草堂位于大东门桥东南角,北起彩衣街,西临小秦淮河,东至南讲经墩。彩衣街自古就是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地方,小秦淮河北端是遁入空门的天宁寺,南端是充满烟火气息的南河下市井街区,东面的北柳巷是扬州的“龙脊背”,有董仲舒的董子祠。这个位置着实是个闹中取静,静中有动之处。重修的大涤草堂圆形拱门正对着小秦淮河,门边是三个镂空的长窗,窗下种有细竹,从沿河的街道能隐隐绰绰望见园内沿坡建二层楼阁,阁边是用黄山叠起的假山蹬道,假山下建有水池,同时有廊道与假山相连,池边有两棵矮树挂着风铃和红灯笼,边上是一茶室,偏是水池下铺了廉价的瓷砖。感觉不像石涛描述的大涤草堂,草堂没有沿用扬州古建常用的瓦片瓦档,假山的堆叠也很简单,无石涛叠石之遗风,整体有种和式建筑的感觉,更像是一处休闲会所。</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涤草堂充满了现代建筑元素,对于摄影人来讲,在这窄小的方寸之地,取景的角度可多种多样,它不仅是一个展示历史文化的场所,更是一个能够引起人们情感共鸣、传递艺术之美的地方。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和收获,这也正是大涤草堂的价值所在吧?</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