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凡去过云南建水的游人,一般都要去坐一次临安站至团山站的小火车,我也不例外。所谓小火车,就是铁轨仅一米宽,称为米轨。之前更窄,只有60公分宽,称为寸轨。全程12.82公里。乘坐小火车不仅可以欣赏沿途田园风光,还可以到达双龙桥、乡会桥和团山村等著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 这条铁路是个(个旧)碧(碧色寨)临(临安,今建水)石(石屏)铁路中的一段。始建于1915年,是中国最早的民营铁路,也是西南地区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p><p class="ql-block"> 如今,它已完成了往昔的运输使命,被当地政府打造成著名的旅游景区,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上午九时,小火车从临安站出发。临安站,这座古朴的车站,保留着法式建筑的风格,黄墙红瓦,尖尖的屋顶,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城堡。走进站内,木质的长椅、复古的时钟、悬挂的老照片,一切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龙桥。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十七孔桥,横跨在泸江与塌冲河交汇的水面上,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碧波之上,气势恢宏。据介绍,它是我国现存古桥梁中规模最大的多孔连拱桥,也是建水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桥身用巨大的青石砌成,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依然坚固如初。桥中央建有三层楼阁,两端各有一座亭阁,楼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精美绝伦。站在桥上,凭栏远眺,只见河水悠悠流淌,两岸绿树成荫,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离开双龙桥,小火车继续前行,下一站是乡会桥。乡会桥站同样是一座充满法式风情的建筑,黄墙红瓦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车站不大,却有着独特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沿着米轨继续前行,小火车终于抵达了团山站。团山站的建筑风格与前两站有所不同,它更具中式韵味,飞檐翘角,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 从团山站转乘旅游观光车,来到又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团山村古民居村落。这里的建筑大多建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走进村子,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团山村有300多户人家,绝大多数为张姓。 明朝洪武年间,张氏先祖张福从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经商贸易到云南,三迁择里后定居团山,为家族在此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清代初期,团山人走江外、跑马帮,生活十分困苦。1889年清政府设置蒙自海关,大锡成为重要出口商品。团山张氏后裔看到机遇,沿着“临安大道”到个旧锡矿区发展,在开采中连获富矿,继而建立炉房炼锡,形成采矿、选矿、冶炼兼营的大商家。十九世纪末,“福来祥”“吉昌”“天吉昌”等商号声名远扬,生意遍布昆明、上海、香港等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00年,张氏族人联合成立“天吉昌”集团,短短几年就跨入建水八大商号行列,被称作“团山帮”,经营集采、洗、冶、销为一体的锡矿大商号,兼营棉纱、布匹、百货等进出口贸易。后来,因时局动荡,1927年,“天吉昌”破产,经营27年后全面解体,部分分号独立经营,张氏家族的商业辉煌逐渐落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里现存的张家花园是一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精巧。庭院深深,一步一景,既有江南园林的婉约细腻,又融合了当地的民族特色。花园中的木雕、石雕、砖雕堪称一绝,每一幅图案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或是吉祥如意,或是耕读传家,无不展现着张氏先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 在团山村的所见所闻,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它们是岁月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p> <p class="ql-block"> 乘坐小火车往返四个小时,既了解了滇南的历史文化,又欣赏了自然风光,是一次记忆深刻的旅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