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施波</p> <p class="ql-block">志水伯伯</p> <p class="ql-block">怀念智水(陈诚中)伯伯</p><p class="ql-block"> 在1986年严热的一个夏天,我和老伴在舅舅杨重光陪同下,敲开了北京宣外大街一幢大楼的房门,智水伯伯打开大门,迎接我们的到来。这是文革后我再次见到智水伯伯,由于文革的迫害折磨,智水伯伯明显的衰老了,但是经过七十年代末末乱反正后,他被解放出来,又一次投身中国纺织行业振兴之中,言行举止充满了活力,根本不像70多岁的老人。我们回忆文革前智水伯伯来上海,每次他都预约我们和他见面叙旧。他曾约我们全家在饭店聚餐,点了不少市面难见到的食物,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这确实是一次奢华的享受,令我至今难忘。还有一次,我上五年级,智水伯伯又一次来上海,妈妈专门采购了一些番茄,我用糖淹了一下,然后用饭盒装好,带到上海和平饭店看望伯伯,伯伯把我们引进客房,他高兴的打开饭盒,吃着我做的白糖拌番茄,小声说好吃好吃,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尝过番茄,他对我说,我也没有什么东西送你,但这儿有浴缸,有冷热水,你们可以洗个澡回去。听到智水伯伯这么说,我高兴极了,我来就盼着能到高级宾馆浴缸泡泡,享受一下这个过程。要知道,那时普通人家是没有浴缸的,即使有浴缸的人家也舍不得用热水洗澡。</p><p class="ql-block">眼光回到了现实,智水伯伯虽为部级干部,住的也比较简陋,没有豪华的家具,也沒有服务的公职人员。象一般干部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住房面积大一些,层次好一些。智水伯伯是文化人,家里书柜里摆满了书。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他家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字比较小,但整篇比较大,我走到前面仔细瞻仰一下,原来这是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赠给智水伯伯的一幅书法精品,具体写了什么我现在已记不太清的,但朴老的行云流水的字体还是记忆深刻的。我当时就问智水伯伯,赵朴老怎么会赠送你书法作品呢?智水伯沉思了一下,回忆起当年他和赵朴老的深厚友谊。他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新四军急需一些纺织设备,我当时任上海惠群布厂厂长,我就和赵朴老商量能否先把我厂的一些设备运到寺庙去,然后拆开运到新四军根据地去。后来在赵朴老的帮助下,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把一些纺织设备安全运到了新四军根据地,有力地支持了新四军的抗战。在当时为新四军运送设备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日寇和伪军查处的十分厉害。正是在这白色恐怖中,智水伯伯和赵朴老肩并肩携手,完成了一桩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抗日大事,结成了鲜血染成的革命友谊。也才有了赵朴老送书法作品给智水伯伯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上海少年村关于智水伯伯抗日事迹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在智水伯伯家中像册里保留了一张珍贵的照片,这就是电影<span style="font-size:18px;">《永不消逝的电波》扮演李侠爱人的原型裘慧英上世纪50年代未来北京开会,专程到智水伯伯家中看望智水伯伯并在他家中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谈起这张照片来历,</span>智水伯伯 深情的回忆起自己青春岁月,他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他在上海美亚绸厂做织绸工,并在上海丝绸业和上海工人运动中做党的地下工作,同时负责地下党的电台与上级党组织联系。为使负责电台工作的李白(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的原型)安全开展工作,智水伯伯从上海亚美绸厂物色了一名适合做地下工作的女工裘慧英与李白假扮夫妻,才有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扮演李侠爱人的原型裘慧英上北京开会,专程到智水伯伯家中看望智水伯伯的一段故事。</p> <p class="ql-block">裘慧英在智水伯伯家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中午,智水伯伯和他的夫人赵雅珍准备了一顿丰盛的中餐来招待我们一行人。智水伯伯是浙江人,且在上海生活多年,因此他们很擅长做上海本帮菜。菜品口味偏淡,略带甜味,能在北京品尝到如此正宗的上海菜,大家都非常高兴,纷纷夸赞他们的手艺精湛。</p><p class="ql-block">智水伯伯的胃一直不太好,后来不幸被诊断出胃癌,但手术进行得相对成功。他平时对饮食十分讲究。为了助兴,他特意拿出一瓶从法国带回来的冰葡萄酒。这种酒口感类似果汁,味道甜美,酒精含量低,且营养丰富。在当时,国门刚刚打开,国家外汇紧缺,能喝到这样一瓶来自异国的美酒,实属奢侈。我和老伴平时并不喝酒,但也忍不住品尝了几口。不久,我们的脸上便露出了红润的笑容,话也多了起来。</p><p class="ql-block">智水伯伯和舅舅聊起了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外婆和外公带着三个孩子从浙江台州农村前往上海谋生。经熟人介绍,他们租住在胶州路的一座石窟门房里。外婆和外公在三星牙膏厂打工,当时妈妈只有13岁,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也去纺织厂做了女工。家里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弟弟。</p><p class="ql-block">那时,智水伯伯是地下党党员,从事工人运动。他恰好也住在这座石窟门房旁边,与外婆成了邻居。由于他们都是浙江人,彼此间十分亲近。在智水伯伯的引导下,外婆和大舅舅开始同情并支持地下党。有一天,智水伯伯交给外婆一套非常重要的材料,要求她妥善保存。外婆用油纸将材料包好,藏在了腌菜缸里,最终使这批材料得以完整保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的外婆</p> <p class="ql-block">我的大舅舅杨重光则成为了智水伯伯的交通员,在智水伯伯的领导下,为地下党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并于1944年加入了地下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解放后,他曾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干事,参与了寻找党的一大会址的工作,并受到了市委书记陈毅的好评。1953年,他随上海市委第三书记刘长胜调往全国总工会,担任刘长胜的秘书长达十三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左一杨重光,左二陈毅,左三为刘长胜。上世纪50年代。陈毅视察上海一大会址,杨重光介绍了寻找会址的经过。陈毅高度评价寻找党的一大会址工作,认为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1952年7月1日的上海《解放日报》上,首次公开披露了消息,在第二版上登载新闻《上海市革命历史纪念馆经一年修建已初步完成》。在同一版上,还发表了杨重光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记上海三个革命历史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我的小舅舅杨恩光受到革命家庭的影响,于1950年10月参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严寒的天气和残酷的斗争使他的健康受到了很大损害。复员后,他回到了上海吴泾化工厂工作。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作为该厂800名支援内地的干部职工之一,以及其他众多上海老三届知青和江西、福建的复员军人,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江西吉安的大山里。他们用热血与汗水,在苏溪镇和高陂镇之间的群山中,历时四年(1965年至1969年),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年产2000吨硝化棉(军用火药品)的军工厂。在建设过程中,有13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时,该军工厂的代号为“9355厂”,由于通讯邮箱为818,因此也有人称之为818厂。它隶属于原江西省国防科工办领导。在辉煌时期,该厂有职工和家属5000多人,学校、医院、邮局、银行、电影院等设施一应俱全。如今走进这里,还能看到它保持着当年的样子,四四方方的苏式建筑多采用当地的麻石建造,坚固结实且冬暖夏凉。至今仍有村民在使用这些建筑。</p><p class="ql-block">然而,岁月的沙尘总在不经意间掩埋了时代的印迹。不变的是三线厂职工的家国情怀。上世纪90年代末,我的小舅舅不幸罹患癌症,不幸离世。</p> <p class="ql-block">外婆和小舅舅以及大舅舅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外婆和我妈妈、大舅舅</p> <p class="ql-block">智水伯伯不仅引导大舅舅走上了革命道路,还介绍我的爸爸参加了革命工作。上海刚解放时比较混乱,爸爸曾供职的单位倒闭,他失业了。正当一家人陷入绝望之际,智水伯伯伸出了援手。当时他担任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军代表、接收专员,并兼任上海盐务局局长、华东盐业公司经理。他给爸爸开具了介绍信,让爸爸到上海轻工业局工作。同时还在闹市区江苏路上帮助我们解决了一套住房。爸爸在建国前夕参加了革命,也成为了共和国的奠基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在夕阳的温柔余晖中,我们的谈笑声依旧爽朗,仿佛时间在这一刻放慢了脚步。然而,当我们留意到智水伯伯脸上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疲惫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长辈深深的敬意与关怀。</p><p class="ql-block">我们依依不舍地与智水伯伯告别,每一句“再见”都饱含深情。在转身离开的那一刻,我们由衷地希望,这份相聚的温暖能够化作无尽的祝福,飘向伯伯伯母的心田。</p><p class="ql-block">在此,我们满怀敬意地祝愿智水伯伯和伯母身体健康,每一天都充满活力与喜悦。愿他们的生活如诗如画,万事如意,幸福安康。这份祝福,不仅承载着我们对长辈的尊敬与爱戴,更寄托了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p><p class="ql-block">夕阳虽已西下,但我们的情谊将永远璀璨。愿每一次相聚都能留下美好的回忆,愿智水伯伯一家永远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1958年周总理签发的陈诚中的任命书</p> <p class="ql-block">1 9 61年周总理签发的陈诚中任命书</p> <p class="ql-block">陈诚中简历:陈诚中(曾用名陈智水)1910年10月17日生,浙江省诸暨县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在上海美亚绸厂做织绸工,并在上海丝绸业和上海工人运动中做党的地下工作,同时负责地下党的电台与上级党组织联系。1941年,陈诚中奉命去苏北解放区,先后任新四军财经部盐场场长,东台县灶区区长,苏中第二分区专署行政特派员,淮南盐务管理局局长,苏中滨海行政办事区主任,中共滨海工委代理书记,东台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社会部长,华中军区一分区财经处处长,两淮盐务管理局局长等职。</p><p class="ql-block"> 1949年,陈诚中随解放军渡江南下,任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军代表、接收专员,并任上海盐务局局长,华东盐业公司经理。1958年任中国丝绸公司经理,1961年任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经理,陈诚中于1998年7月31日病逝北京,享年88岁。他的一生是为祖国纺织丝绸事业奋斗的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