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符说八道》避暑民调,山乡实录。(之一)</p><p class="ql-block">有过一段知青历史,每次有机会上山下乡避暑旅游,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想了解一些情况,考察一下山乡变化和农民生活。此次在神农架神农坛村一组避暑,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我们所在村组,屋前是一条河,从南到北,门牌从6号到15号共十户人家。以前过河全靠一座吊桥,自去年开始才修通可行驶汽车的拱桥。村民基本从对面高山迁移,也有个别属镇政府统筹安排。</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晚上乘凉,和村民聊天。</span>粗略统计了一下,经营民宿的有5家,接待能力从8人到24人不等。低保一户,精准扶贫3户。老光棍两人,年轻在读或毕业大学生四人。耕作经商基本驾车,十户人家摩托累计有10台,工具车、代步车,小车,接待旅游用车等有17台之多。不论哪家哪户,不问品牌,不问一手二手,电视、冰箱(柜)、洗衣机都少不了。</p><p class="ql-block">他们乐意让我拍照,家家都有故事,都曾有过苦难,如今生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村民住房由南往北十户一字排开。</p> <p class="ql-block">村民指给我看,他们大部分都是从山上云雾之上太阳处搬迁而来。最早的已有十四年。</p> <p class="ql-block">一年前十户人家只能靠吊桥过河,车只能停在公路旁辟出的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桥通财通,方便村民。</p> <p class="ql-block">三套精准扶贫房,根据人数分别为两房一厅或三房一厅,厨厕俱全,一般装修。</p> <p class="ql-block">民宿房顶霓虹招牌。</p> <p class="ql-block">《符说八道》避暑民调,山乡实录。(之二)</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过往的认知中,乡村落后主要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穷留守,陋习诸多。这次来神农坛村一组避暑,真可谓山乡巨变,略见一斑,十分可喜。</p><p class="ql-block">村村寨寨通车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深山开进大巴来。</span>去不了车的人家,几乎全移居。户户有车,村民外出打工的空间大了,地域宽了,几十里路,当天来回,已不在话下。快递已打通最后一公里,顺风、中通进了村。</p><p class="ql-block">信息不用说,一部手机知天下。视频通话,如同面谈;支付转款,方便快㨗。村民除上了年纪又不识字的老人,大人、学生也是人手一部。</p><p class="ql-block">国家科技进步,助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用电,青一色的光伏照明,供电部门根据季节遥控开关;村民家用电5角5一度,民宿商用电2元一度,供电充足。太阳能热水器,省电省柴,节能环保。</p><p class="ql-block">村饮用水,直取之于山泉,村委会负担设备安装,无水表,不计水费,每家每户只支付扶贫看水员的人工费,平均每户年支出约四五百元。</p><p class="ql-block">燃料,尤其是开办民宿的人家多用罐装煤气与电。因为地处林区,少不了枯木枯枝,一般人家也有辅以烧柴的,但灶具既节能,又釆用管道排烟。作饭时分,深山亦见炊烟袅袅。</p><p class="ql-block">农民工打工回乡,带回了城里讲卫生的好习惯。村民,尤其是年轻人的卫生意识增强。村卫生设施完善,家家有垃圾桶,村组有垃圾分类收集站,卫生费分文不取。村民环保意识提升,乡规民约健全。河道溪流不见塑料袋踪影。</p><p class="ql-block">狗拴养,不像我们下放农村时,到处是家狗野狗,社员一早起来,就挽着个箢箕拾狗粪。</p><p class="ql-block">猪禽山上林下圈养,在村组禾坪只有貓是自由的。</p> <p class="ql-block">科技助改变。太阳能热水器省电省柴环保。村组光伏路灯,供电所遥控开关。</p> <p class="ql-block">村民卫生意识增强,卫生设施完备,家家有垃圾桶,村组有垃圾分类收集站,卫生费分文不取。</p> <p class="ql-block">村民环保意识提升,乡规民约健全。河道溪流不见塑料袋踪影,排烟规范不失袅袅。</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干柴电锯,码放如同艺术墙。</p> <p class="ql-block">狗拴养,猪禽山上林下圈养,在村组只有貓是自由的。</p> <p class="ql-block">《符说八道》避暑民调,山乡实录。(之三)</p><p class="ql-block">我们避暑的神农坛村一组,从6号到15号十户人家,以男方论,有李、林、杨、王、杜、邹等六姓人家。其中除杜、邹为统筹安排外,其他都分别是原村有着血缘关系的迁移户。</p><p class="ql-block">因与老人语言难通,一些忌讳问题要迂回了解;年轻人早出晚归,有些对长辈的故事也不甚关心与了了,搞清楚不容易;随着我避暑时间增长,与村民关系融恰,总算理清了轮廓。</p><p class="ql-block">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下面小章节,我将按门牌和村民亲缘关系为脉络作一些介绍,以便有兴趣的朋友阅读分享。</p><p class="ql-block">先说说6、8号村民家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老奶奶姓王,49年出生,比我小一岁,精神矍铄,四代同堂。是6号、8号家庭的主心骨与精神支柱,十七岁便结婚生子,相隔16年才生下小儿子,移居已有14年。老奶奶丈夫姓林,上门女婿,走了八年。她现与小儿子(41岁)小林住8号。小儿子做旅游包车。</p> <p class="ql-block">我们曾租用小林的车去天生桥、神农坛、官门山。儿媳与小林的姐在景区合开了一间餐馆,8号经营民宿可接待24人。</p> <p class="ql-block">背篓者6号主人为8号王奶奶大儿子,随母姓王。家有近二十亩茶园,种茶卖茶,民宿接待能力有十几人。家喂了三头猪,现在农民不像我们当知青那时,猪要送公社任务,才有尿素指标与奖励布票。家养猪宰了供自家食用,腊肉款待民宿客人或以四十元/斤,卖给求购者。老王家最值得骄傲和令人羡慕的是女和儿子两个都是大学生。女儿武汉学旅游大学毕业,在武汉找了个青岛籍的教官丈夫,回神农架经营旅游。其弟在武汉城市学院学外语,正在深圳实习,我视频采访他,知道他实习期间还是有些小收入。</p> <p class="ql-block">其妻是12号单身汉养母的亲生女。刹草喂猪,种菜做饭,一把好手。</p> <p class="ql-block">夫妻可谓生产能手。</p> <p class="ql-block">女儿女婿和我打招呼,急匆匆拍下她俩照片。</p> <p class="ql-block">《符说八道》避暑民调,山乡实录。(之四)</p><p class="ql-block">我们避暑的神农坛村一组十户移民中有五户(7、10、13、14、15号)是已去世的同母异父的后代,母亲的前夫姓杨,二嫁丈夫姓李。五户中杨姓三个儿子都过世了。其中一户属低保,两户精准扶贫;李姓两户房子日子都不错,尤其是么崽15号盖楼买车,民宿“常相聚”,霓虹灯耀眼。同一条脉的后代因为能力或机会不同造成经济上的差异客观存在,倘若要在他们之间划一条什么“阶级”线,难免有失偏颇。文革中的“阶级”生命线,曾让“出身不好”的后代窒息。当年听我妈讲,我解放前死去的公公原来也是来自衡山的农民工,进城当学徒学做烟,后来自己独立门户,买了铺面置了田,解放后奶奶划成地主。好在因分家,我爹田不多,故称小土地出租。和公公一起出来的堂弟(我们叫叔公),公公多次资助他,临解放还是没混出个人样来,无店无田,划为贫农。</p><p class="ql-block">历史的问题还是让历史学家去评说,回过头来说说一组7号和10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路过7号门前,见装修不错的屋里坐着一饱经风霜的手残老头在吃饭,马上想到“老有所养”。我走进去看到一中年妇女,征得同意拍了一张照片。她告诉我这是他老公的爹,是哑巴,做篾匠时,手因做工夫致残,今年有八十一岁了。老公是独生子,她们的独生子在景区做管理工作。听说我是湖南人,说她也去过韶山旅游,并告诉我她很快要当奶奶了。她们家民宿可接待十几个人。</p> <p class="ql-block">高兴让我拍照。</p> <p class="ql-block">老头执意自己衣服自己手洗,信不过洗衣机,王奶奶说他洗得很干净。</p> <p class="ql-block">李篾匠独生子媳妇逢人便说,她快做奶奶了。这不,在提前准备玩具。</p> 接着说说10号的故事。 <p class="ql-block">老杨门前身后花圃叶菜绿油油。</p> <p class="ql-block">户主老杨54岁,至今未娶。其父亲杨姓老二,是篾匠异父老兄,五年前去世。他独生独身与母亲相依为命。移居属低保、独生子女户。盖房子花了近二十万,地是政府划的,补助了3万元土建费。不便问他为何单身,向邻居打听,有说是家穷付不起彩礼。问他,家里房空余不少,为何没办民宿,他说一无人手,二无钱装修。林区现安排他为山林消防员,年收入4800元,有事通知他。打工主要做泥木,但要照顾老母亲吃住,不能走远。门前花圃小菜园他种的最好,向他讨绿叶菜,他执意分文不收,我们只好送些点心给她母亲,母子俩每日吃两顿。劈柴码成艺术墙,说舍不得卖,舍不得烧。老杨特别爱卫生,疑似洁癖,家简陋未装修,但厨厕一尘不染。</p> <p class="ql-block">杨母,户墙贴有惠民助老的低保标牌。</p> <p class="ql-block">早起洒扫庭除。</p> <p class="ql-block">老杨特别爱卫生,疑似洁癖。家简陋未装修,但厨厕一尘不染。</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文,介绍12号至14号精准扶贫户。</p> <p class="ql-block">十二号是位独居的老光棍,也姓杨。他整天乐呵呵的,打赤膊的时间多,穿衣的时间少。晚饭后,喜欢与我们聊天,只可惜他的好多话都听不懂。他有时忙完活从山上下来,还会从背篓中拿出一些藤粒子、板栗之类的野果子分给我们吃。听王奶奶讲,他是其养母因婚未生检来的,谁知后来又生了一男一女。他因穷未娶,养母为他又捡来一儿子(农民超生儿)。老天有眼,他儿子考上了大学。我曾向他打听,知他儿子在武汉读大学刚毕业,暂未找到工作,在上海做快递。他自己和养母的亲儿子在山上种茶喂猪。今年喂了六只羊。我见过其妹(养母生,王奶奶大媳妇)有时会过来关照一下。</p> <p class="ql-block">杨老头乐呵呵,像个老革命。</p> <p class="ql-block">贴在他家墙上的联系卡。</p> <p class="ql-block">他比划说,“山上的野人毛有这么长。”我问他有没见过?他笑着说是听老人说的。🤭</p> 13号户主是已故杨姓小兄弟儿子一家。夫妻均打小工。有一儿一女。女儿十堰汉江师范学院音乐本科毕业。毕业后先是教书,现自已在宜昌创业,教钢琴。儿子旅游旺季在景区饭店炒菜,淡季亦打小工。 <p class="ql-block">给母子在门前拍张合照。</p> 14号男主人现在中国科学院神农架植物科研基地就业,日工资二百多,妻子在镇社区管理快递,顺便每天接送两女儿读书。 <p class="ql-block">同母异父姊弟,姊杨姓大姐,住14号。</p> <p class="ql-block">问谁也搞不清她的年龄,父辈们都走了,晚辈们都说户口填写也是错的,推算应是90岁差不了多远。</p> <p class="ql-block">与10号弟嫂情深。</p> <p class="ql-block">男主人一早就开车出工了。</p> <p class="ql-block">女主人几乎天黑才能回家。</p> <p class="ql-block">男主人热爱盆景石艺。询问他是自赏还是卖。他告诉我这些石头是他平时在山上溪间捡的,盆景是挖来树根培植的,有人要当然也可以卖。</p> <p class="ql-block">女儿的奖状贴满墙。</p> <p class="ql-block">老奶奶留守在家,总乐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很高兴我为她拍照。</p> <p class="ql-block">15号民宿“常相聚”看上去是同母异父兄弟中境况最好的。</p><p class="ql-block">夫妻二人原以种菜养殖为主。现在经营民宿相当不错,尤其是在旺季。儿子原来自购大车跑长途运输,因为修车费、桥路费高,人辛苦又赚不到钱,现换购七座客车做旅游包车。淡季也会与14号堂兄一起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科研基地打工。离婚后和父母住一起,儿子在县城寄读中学了。听说老俩口最不开心的事就是大女儿因与母亲不合出走,下落不明已十年之久。</p><p class="ql-block">在城里成家工作的小女儿倒是经常开车回家看望二老。</p> <p class="ql-block">《符说八道》避暑民调,山乡实录。(之五)</p><p class="ql-block">说说政府统筹安排的移民户。</p><p class="ql-block">9号男主人姓杜,女主人姓贾。双方均丧偶,属再婚家庭。我与杜交谈,他告诉我,他从未外出打工,一直种茶卖茶经营茶叶,现主要做批发,还算可以。时见有车在他家拿货。</p><p class="ql-block">65年出生的贾纯菊,待人好,很健谈。从她讲的故事中知道,她和前夫原住山上,林深路险,野兽出没。一次大雪封山,她早上推开门,发现不远处树上爬着一只熊,吓得她毛骨悚然。她丈夫一次下山,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将木桥与人一起卷走……</p><p class="ql-block">两个女儿都出嫁了,一个在本镇,一个在浙江。</p><p class="ql-block">11号是我们避暑民宿。老板姓邹,老板娘姓杨,是恩施嫁过来的土家姑娘。他们家原住别处,因为一把火而化为灰烬,遂被政府安排移民至此。他们一家四口善经营,现合计资产上亿,贷款千万。6台车,200多亩茶园。老板娘说是那把火将他们家烧旺的。</p> <p class="ql-block">杜老板与妻子贾纯菊。</p> <p class="ql-block">女主人带我看她们可租住的套房。</p> <p class="ql-block">村民借用他们家前坪做六十寿宴,夫妻俩帮忙打下手。</p> <p class="ql-block">我们落户民宿是全组条件最好的,包吃住120元/人天。</p> 夜宿神农坛,早起掀被盖。 <p class="ql-block">邹老板外出打工多年,是个多面手,自家装修,只需请小工。</p><p class="ql-block">他善吹葫芦丝。</p><p class="ql-block">也曾因骑摩托车祸开颅险丧命。</p> <p class="ql-block">禾坪乘凉茶一壶。</p> <p class="ql-block">房东儿子与外孙,摩托夠威夠力。</p><p class="ql-block">儿子学过电工,修车,装修,还在长沙火宫殿学过烹饪,现在姐姐办的民宿做大厨。他羡慕我国内国外,走南闯北,说闲下来有空,准备驾摩托去西藏,爸妈因遭遇过车祸,有些耽心。他说爸妈当时安全意识差,骑车不戴头盔,自己会做足准备的。</p><p class="ql-block">外孙在长沙读书。</p> <p class="ql-block">他们家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女儿,</p><p class="ql-block">被誉神农的女儿,长沙卖茶赚得首桶金,回家乡竞标经营旅业茶业。</p> <p class="ql-block">湖北报告文学,作者兰善清。</p> <p class="ql-block">浙江学设计专业大学生加盟南溪。</p> <p class="ql-block">南溪梅子老板为其父亲生日祝福。我们一行六人应邀出席家宴。</p> <p class="ql-block">老板娘说最忙时她雇了八把剪子帮收茶。</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近几天,不断看到农民工返乡过年的视频,壮观不已。想想自己在神农架避暑时,作过一些调查走访,留下了笔记与照片,打算整理成美篇,一直拖着未动手,这次总算赶在农历乙巳年前完成了。对比上世纪九八年他们父辈农民工春节雪灾回家的慘烈场面,岂能同日而语。社会在发生变化,农村在发生变化,祝福祖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落笔于2025年1月26日(本人结婚49周年纪念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