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蛇年说蛇是</p> <p class="ql-block"> 文/张新旺</p><p class="ql-block">新年的钟声敲响后,乙巳年是中国传统干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乙巳年在十二生肖里属相蛇,称谓蛇年。</p> <p class="ql-block">乌华游蛇,无毒。</p> <p class="ql-block">蛇,是生物界中的一种爬行动物,属脊索动物门、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为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它们体内没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形态结构:身体细长,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四肢。运动方式;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运动方式,概括起来有六种运动模式:蜿蜒运动、履带式运动、伸缩运动、侧向运动、直线运动、滑行运动,以爬行为基础运动。</p> <p class="ql-block">紫沙蛇,小型后沟牙毒蛇。</p> <p class="ql-block">全球蛇类约有40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不同地区和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种类。根据2021年9月海峡书局出版的《中国蛇类图鉴》,记录到我国有297种。</p> <p class="ql-block">“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描述了被毒蛇咬伤后身体上出现极大痛苦和在心理上造成的长期记忆。人类畏惧蛇携刻在基因里,蛇的仿真玩具孩子们都胆怯,大部分成年也谈蛇色变,甚至连狗遇见蛇都不敢轻易靠近。那么,蛇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有那么恐怖吗?其实我们不要去伤害它就不可怕。防止毒蛇伤人有效的办法就是漆黑的夜晚里走路时得有手电筒,进入林区要穿长袖长裤和戴宽檐帽,以及穿高帮鞋,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其次就是打草惊蛇。</p> <p class="ql-block">进入林区尽量不要把皮肤裸露在外</p> <p class="ql-block">恐惧源自于无知,在这里向大家科普一番,并不是所有蛇类都是毒蛇,有些种类不咬人,有些咬人后没有毒性。以广东的分布种类为例,根据《广东陆生毒蛇识别与防范》记载,陆生蛇类目前记录到有95种,其中毒蛇28种。</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 <p class="ql-block">值此,蛇年来临之至,现将我近年来在野外拍摄到的蛇类常见种类,以图文介绍的方式呈现给读者。</p> <p class="ql-block">林区的夜晚道路上偶遇海南闪鳞蛇,无毒。</p> <p class="ql-block">敬告:不要轻易地去接触它们,除毒性外身体里还有大量细菌。</p> <p class="ql-block">夜观</p> <p class="ql-block">白唇竹叶青(拍摄地:珠海机场外围)</p> <p class="ql-block">栖息于低海拔地区,以山地、林缘、灌丛,竹林的水边。夜行性。毒性较强,血循毒素,但一般不致命。常吊挂或攀绕在与其体色相似的低矮树枝或竹枝上,捕食蛙类、鼠类、蜥蜴、鸟类、偶尔也吃小型蛇类。</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四川、重庆、贵州、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p> <p class="ql-block">福建竹叶青,具管牙,剧毒(拍摄地: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栖息在平原、丘陵、山区,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区夏季常见,喜溪沟边岩壁或石上,灌丛,杂草从为生活地。晚上活动捕食,主要以蛙类、蜥蜴类、鼠类、鸟类为吃。卵胎生。</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甘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p> <p class="ql-block">灰腹绿锦蛇,体型中等,无毒(拍摄地:广东始兴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200-1600米的山区,丘陵地区树木茂盛的林中,喜树栖。主要以鸟类、蜥蜴类、鼠类为食。卵生。识别特征;头侧有一条黑色纵线自鼻孔经眼到颈侧,此黑线以下的上唇浅黄色或灰白色,腹部浅黄色。</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陕西、河南、四川、重庆、贵州、安徽、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p> <p class="ql-block">翠青蛇,体型中等,无毒(拍摄地:广东翁源县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识别特征;头、体、尾背面草绿色。上唇下半、下唇、颔部及体、尾腹面浅黄色。幼体背部有黑色斑点。</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常见于溪流或道路两旁的草丛或树枝上,昼夜均活动,性温和,行动敏捷。主要以蚯蚓、昆虫为食。</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甘肃、陕西、河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海南、香港。</p> <p class="ql-block">绿瘦蛇,体型极细长而侧扁,无毒。(拍摄地:广东佛冈县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识别特征:头窄长,与颈区分明显;吻尖,眼大,瞳孔呈一横缝。体背绿色,少数为黄色,部分个体前部有黑色、白色、黄色相间的斑纹,腹面淡绿色。</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栖息于平原、丘陵和山区及林木茂盛的环境。白天活动,树栖,夏季的夜晚喜溪流边缘的树枝上。视力发达。捕食蛙类及蜥蜴。卵胎生。</p> <p class="ql-block">幼体,幼体到成体存在体色差异。(拍摄地:广东封开县大木根水库)</p> <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西藏、云南、贵州、福建、湖南、广东、广西、香港、澳门。</p> <p class="ql-block">银环蛇:具前沟牙,剧毒,强烈的神经毒素。(拍摄地: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长江片区)</p> <p class="ql-block">识别特征;头椭圆形,与颈区分不明显,吻端钝圆。鼻孔大,眼小,背脊鳞平滑,通身白环宽度明显小于相邻黑环宽度。白环数(25-50)+(7-18)个,背脊鳞扩大呈六边形,腹面污白色,散布灰色碎斑。体圆柱形,尾短,末端尖细。</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公园、田边、路旁、坟地及菜地近水处常见,夜行性。主要以鱼类、蛙类、蛇类、鼠类、蜥蜴类为食物。</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广西、广东、海南、香港、澳门。</p> <p class="ql-block">舟山眼镜蛇:具前沟牙,剧毒,毒性强烈。(拍摄地:广东紫金县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识别特征:背鳞两侧数行较窄长,斜列。全身背面黑褐色或暗褐色,体被具若干条白色细横纹,少数个体细横纹不明显。腹面前段污白色,后段灰黑色或灰褐色。受惊扰,颈部平扁膨大,颈背有双片眼镜状斑纹。</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在农田、林地、丘陵、村庄附件常见,多于白天活动,具攀爬能力。以蛙类、蛇类、鸟类、鼠类、蜥蜴、鱼类为食物。卵生。</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贵州、重庆、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p> <p class="ql-block">眼镜王蛇:世界上最大的前沟牙毒蛇,剧毒,混合毒素(拍摄地:广东始兴刘张家山林场)</p> <p class="ql-block">识别特征;头背棕黄色,通身背面黑褐色,颈背有V形黄白色斑,颈以后有若干等间距的镶黑边较窄的黄白色横纹,腹面黄白色或灰白色,具不规则灰褐色横斑。</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栖息于平原、丘陵、山区水源丰富、林木茂盛的地方,有极强的攀援能力,常隐匿在洞穴中,白天活动。雌性有护卵习性。主要以蛇类、鸟类、鼠类、蜥蜴类为食物。</p> <p class="ql-block">掉进水圳里的成体</p> <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西藏、云南、贵州、四川、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p> <p class="ql-block">原矛头蝮:具管牙,剧毒。(拍摄地: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识别特征;头较大,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背被小鳞,通身黄褐色或棕褐色,背脊有一行粗大的波浪状暗紫色色斑,体侧各有一行暗紫色斑,腹面浅褐色,散以深棕色细点。</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区、丘陵。常见于溪流边,道路附近的竹林、树林、灌丛、乱石堆、落叶堆,多在夜间活动。主要食物以鼠类、鸟类、蛙类及蛇类。卵生。</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河南、甘肃、陕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广西、广东、海南、香港。</p> <p class="ql-block">倡导保护蛇类,野生动物是人类文明,它们在医学、美学以及维护生态系统中都起到非凡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祝:大家乙巳年事事顺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