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经典

含宏光大(孙建军)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朽的经典 毛泽东诗词语录选抄</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值此之际,谨以此《美篇》向各位老前辈、老领导、老同事、老战友、老同学新老朋友致以乙巳年春节的祝贺和慰问!</b></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沁园春·长沙》</p><p class="ql-block">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p><p class="ql-block">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p><p class="ql-block">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 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借写秋天而抒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关注国家民族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的一首励志诗词。创作于1925年晚秋,作者离开故乡韶山,在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非同凡响,气势磅礴的词。</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二十八画生,湖南湘潭韶山冲(今湖南省韶山市)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当代杰出的诗人。世界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世界伟人。</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菩萨蛮·大柏地》</p><p class="ql-block">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p><p class="ql-block">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p><p class="ql-block">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p><p class="ql-block">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菩萨蛮·大柏地》词,创作于1933年夏天。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25公里处。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日,同尾追而来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同志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在革命低潮和自己受到排挤的特殊时期,沉郁从容的复杂心情。</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其三</p><p class="ql-block">《清平乐·会昌》</p><p class="ql-block">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p><p class="ql-block">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系毛泽东在会昌登山时所作。1928年,内战爆发,外有蒋介石为了维持其独裁统治挑起战端,对我军进行“围剿”,内有从1931年起,王明继李立三之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给党和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加之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政治策略和军事路线,反对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此时毛泽东在距离江西北部前线很远的南线视察工作,兼养病住在会昌文武坝,未能参与第五反“围剿”的主要战役指挥。结果反“围剿”节节失利,愈打愈困难,在此情形下,1934年10月离开中央苏区,被迫开始长征。作者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其四</p><p class="ql-block">《采桑子·重阳》</p><p class="ql-block">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p><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10月11日)。作者领导秋收起义两年后,在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落选,又被撤了前委书记职务,前委书记职务由陈毅代替,伟人创立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他强调的党对军队的领导,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长制度的倾向”,遭到部下反对;身染疟疾,缺乏及时医治,且在上杭县苏家坡养病期间差点被捕,赋闲在上福建杭县城临江楼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一个秋高气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好日子,诗人一改古人悲秋伤怀的旧调,通过重阳抒怀,以诗言志,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p><p class="ql-block">(篆刻 刘敬泽 绘画 柴忠章 编辑整理并书写 孙建军)</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其五</p><p class="ql-block">七律·长征</p><p class="ql-block">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p><p class="ql-block">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p><p class="ql-block">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p><p class="ql-block">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最早完成的确切时间是1935年九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到达川甘边界的甘肃岷县旋涡村,走出雪山草地,并在旋涡村颁布了《回民地区守则》,长征即告胜利。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伟人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这首记录“人类历史与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英雄壮举的诗篇。之后人们所见的《七律·长征》诗,大都是1962年之后的作者的手书墨迹。</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其六</p><p class="ql-block">忆秦娥·娄山关</p><p class="ql-block">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p><p class="ql-block">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其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却有力搏千钧的容量,宛若一幅出自大师手笔宏阔壮观的战争画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律 重庆谈判</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五年秋</p><p class="ql-block">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p><p class="ql-block">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p><p class="ql-block">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p><p class="ql-block">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伟人早前没有发表的一首特别有寓意、特别不同的诗作,即便到七八十年代也是只能见到传抄本。综合各种文献,该诗创作于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见《毛泽东诗词全集》。</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其七</p><p class="ql-block">《沁园春·雪》</p><p class="ql-block">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p><p class="ql-block">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p><p class="ql-block">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p><p class="ql-block">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p><p class="ql-block">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p><p class="ql-block">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1936年,此时的红军正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p><p class="ql-block">红军挺进到陕北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这首《沁园春·雪》就是写于休整期间的一场大雪。全篇用词非常的雄健和大气,包括“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设喻用典,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难比今朝。这首傲视古今的诗句,振奋人心,道出了毛泽东的非凡壮志。</p><p class="ql-block"> 1945年11月重庆谈判期间,民国元老柳亚子向作者索要诗作,伟人以此作见赠,后在重庆的《新民报晚刊》副刊上发表,迅即轰动山城,斐声中外。柳亚子即赋词唱和并感叹道:这首词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堪称当代词坛的巅峰之作!民国元老于右任盛赞此词“有气通千古”之慨!《沁园春·雪》一经问世,便在文坛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首词不仅展现了毛主席卓越的文学才华,更因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革命情怀,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有人说伟人是用一支笔打败了蒋家王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三单元)</span></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其八</p><p class="ql-block">七律 重庆谈判</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五年秋</p><p class="ql-block">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p><p class="ql-block">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p><p class="ql-block">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p><p class="ql-block">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伟人早前没有发表的一首特别有寓意、特别不同的诗作,即便到七八十年代也是只能见到传抄本。综合各种文献,该诗创作于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见《毛泽东诗词全集》。</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其九</p><p class="ql-block">清平乐·六盘山</p><p class="ql-block">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p><p class="ql-block">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这首词又称长征谣,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下旬,率领红军经过宁夏六盘山时在行军途中的马背上创作一首词。见《毛泽东选集》。</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其十</p><p class="ql-block">《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p><p class="ql-block">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p><p class="ql-block">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p><p class="ql-block">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p><p class="ql-block">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49年,全面内战已经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面溃败。</p><p class="ql-block">同年4月23日,占领南京,毛泽东作下此诗。诗的首联和颔联写实,描绘了百万雄师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和解放南京后的胜利喜悦。随后的两联抒情言志,坚定了将革命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全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直至建立新中国的信心和决心。</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十一</p><p class="ql-block">《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p><p class="ql-block">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p><p class="ql-block">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p><p class="ql-block">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写于1950年10月新中国建国一周年的第一个国庆日。全国各少数民族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欢聚,向毛主席和其他党政军领导人献礼献旗,以表各族人民对毛泽东和共产党的热爱。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p><p class="ql-block">(篆刻 刘敬泽 绘画柴忠章 编辑整理并书写 孙建军)</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十二</p><p class="ql-block">卜算子·咏梅</p><p class="ql-block">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p><p class="ql-block">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p><p class="ql-block">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这又是伟人的一首代表作,创作于1960年6月,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十三</p><p class="ql-block">《浪淘沙·北戴河》</p><p class="ql-block">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p><p class="ql-block">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该作系伟人1954年夏在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上。</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十四</p><p class="ql-block">《蝶恋花·答李淑一》</p><p class="ql-block">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p><p class="ql-block">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写给当时的湖南长沙中学语文教员李淑一的,李淑一是杨开慧的好友。“柳”指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烈士,湖南长沙人,作者早年的战友。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湖南省政府委员,湖南省农民协会秘书长,参加过南昌起义。1930年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工作,曾任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红六军团政委、红三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32年9月在湖北洪湖革命根据地的“肃反”中误害。</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夫人杨开慧于1930年不幸被捕,1930年11月14日壮烈牺牲,年仅29岁。</p><p class="ql-block">见《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十五</p><p class="ql-block">七律·和周世钊同志</p><p class="ql-block">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p><p class="ql-block">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 该诗是毛泽东作于1955年10月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最早发表在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毛泽东书信选集》。全诗通过对春游长沙情景的回顾与追叙,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而且表现了诗人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的宽阔胸怀。见《毛泽东诗词集》。</p> <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十六</p><p class="ql-block">《七律·登庐山》</p><p class="ql-block">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p><p class="ql-block">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p><p class="ql-block">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p><p class="ql-block">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1959年,其时正在“大跃进”运动期间。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辞别故乡韶山后,和彭德怀等同志来到庐山,参加在那里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当汽车贴着陡哨的山壁盘旋而上的时候,毛泽东被庐山壮美的景色所吸引,欣然下车步行了一段路。当晚下榻于庐山的牯岭住所,写下《七律·登庐山》。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十七</p><p class="ql-block">《七律·到韶山》</p><p class="ql-block">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p><p class="ql-block">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p><p class="ql-block">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p><p class="ql-block">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p><p class="ql-block"> 创作背景:作者在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达韶山时,恰是离别故乡已有三十二了。当晚,在韶山宾馆里,毛泽东写下了《七律·到韶山》。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印发了这首诗。1963年12月,这首诗收入《毛主席诗词》公开发表。</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十八</p><p class="ql-block"> “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并强调,“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p><p class="ql-block"> 引自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内容。两年后,当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时,他亲眼目睹毛泽东住的简陋窑洞、周恩来睡的草席土炕、彭德怀穿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以及林伯渠戴的绳子系着的断腿眼镜。深为感慨之余,他从这些细节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一种独特力量,他称其为“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兴国之光”。</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肖像印题写诗词语录</p><p class="ql-block">十九</p><p class="ql-block">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p><p class="ql-block">择自毛泽东1936年12月所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p><p class="ql-block">(篆刻 刘敬泽 绘画 柴忠章 编辑整理并书写 孙建军)</p> <p class="ql-block">篆刻方家刘敬泽略记</p><p class="ql-block"> 孙建军 柴忠章</p><p class="ql-block"> 在灿若群星的书法篆刻方家之中,从陇西这块文化热土上成长起来的刘敬泽先生就是一位脱颖而出的篆刻大师。刘敬泽今年七十有四,笔名瀚石,号玩石闲人。在当年哪个狂飙突进,风雷激荡的激情岁月里,刘敬泽老师正值风华少年,处于对那个年代和对伟人的发自内心的崇拜和敬仰,他直接把自己的名字刘耀祖改成了刘敬泽,就是敬仰伟人毛泽东的意思。而且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年逾七秩的刘敬泽先生早年供职于陇西液压件厂,后来企业改制重组,管理人员和工人下岗,他便一直失业闲居在家,生活的遭际和命运的多舛,却让他在艺术上受到了磨砺,收获了嘉穗。多年来对篆刻和传统艺术的追求一直是伴随他成长的高雅追求和食粮空气。做工之余,生活暇闲,他一头扎进篆刻艺术的王国,把继承和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他的创新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生命力,而且承古人之衣钵,开自家之面目,常常能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故而他的作品,结字讲究变化,布局奇逸严谨,刀法古拙秀雅,白文如玉树临风,寒山积雪;朱文像荷花映日、春风舞柳。敬泽潜心艺术,心无旁骛,他坚信:热爱和天性是最大的导师和最好的引路人,他既未进艺术院校深造,又没有名师硕匠的点化,完全依靠自己拓荒越野,披荆斩棘,走出了一条自学成材、自学成功之路。他少年时代,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便对书法怀有浓厚兴趣,常以树枝代笔在乡间空地阡陌上练字。青年时利用工作之余,潜心研习书法, 力攻篆书篆刻,取邓石如、吴昌硕等篆书篆刻大师众家之长。其众多作品被国内外书画爱好者收藏。他尤擅长篆刻领袖肖像和领袖诗词系列套印,这一时期的作品尤其琳琅满目,风格多样,造型生动,至为经典,是全国各地收藏者的最爱。其他方面的作品也广为涉猎,精彩纷呈,如百福百寿印拓被陇西藉美国医学博士刘怡芳及法国友人收藏。代表作“中国龙”木板雕,现存陇西李家龙宫巨龙树根展览厅展出,被收藏。与好友柴忠章写的四尺红宣独字龙,展在展厅正中高</p><p class="ql-block">墙上,位居陇西李家龙宫“镇宫之宝”的天然巨型龙根之后。李肇星、李铁映、桑国卫等国家领导视察陇西时均观瞻龙根并在龙根前拍照留影。 </p><p class="ql-block"> 刘敬泽近年又因生计罹罟和病魔缠身,无奈住进养老院,但他依然精神矍铄,保持着艺术的童心和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心中有梦,脚下有路,既便是坐着轮椅、吊着导尿袋,也不失对生活充满乐观豁达之心态,经常给病友、附近的农民、工人、医生、护士义务写字免费送书法篆刻艺术作品,病友们雅称他为“刘一刀”</p><p class="ql-block"> 刘敬泽退休后,老不得闲,集中精力,执刀刻石,在方寸之间驰骋奋进,创作出许多篆书篆刻作品,用朱白两色线条抒发灵感,笔耕刀耘,从不停息。进而师法历代碑碣、封泥,直追秦汉古印,乐此不疲。他师古不泥古刻意创新,敢干突破前人藩篱,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敬泽的篆刻,清新刚健,于古朴中见清秀,浑厚中带温润,章法严谨而又酣畅淋漓,读起来给人很好的精神享受。多年来,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和盛赞。文尾选取了著名诗人、高级工程师、《乡土情缘》杂志主编陈旭峰先生赞诗一首:</p><p class="ql-block">“东海南山鹿鹤松,文蕴寓赋众人恭,瀚石寥数金刀功,升华顽砾韵高耸”。</p> <p class="ql-block">柴忠章艺木简介</p><p class="ql-block">柴忠章,男,1944年生,大学文化,高级政工师。1962年参加工作,1966年入党。</p><p class="ql-block"> 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原省书法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轻工部教研会理事,省轻工政研会常务理事。有几篇论文多次获省部级优秀论文奖。书作师从沈年润、黎凡教授;蒙刻师从骆石华先生。曾为华国锋乡友高级政工师张士强著作赠诗、刻印入书,书赠华国锋、江泽民、乔石、汪东兴等国家领导人收藏。</p><p class="ql-block">有书作荣获中书协、中美协、中国文联等单位奖项。在湖南省主办的书画艺术节获优秀奖。书画入编《全国中老年诗书画作品集》等书刊,并入编《中国专家名人辞典》等多种大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