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城的记忆】 老鹰讲古 过年烧炮仗

老鹰小鸟

烧炮仗是中国传统民间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 “月之元” “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天,兴隆繁华。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迎祥纳福的美好心愿。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春节放鞭炮的来历</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相传放鞭炮的来历是从宋代发明火药之后开始的,也有说火药是魏晋时期道士炼丹发明的。魏晋时期张昂贵,不可能用纸做鞭炮,很可能是用竹筒填上火药做成的。放鞭炮与姜子牙有关。相传姜子牙帮助周i王灭了商封王,就上封神台去封神。一个个功臣都封完了,他老婆马氏却跑来了。姜子牙在渭水钓鱼等待后文王时,老婆就嫌他穷,一跺脚走了。现在打了天下要封神了,她跑来要神位,就没好气地说:封你一个帚星,只有三十晚上可以下界,哪儿黑就往哪儿钻。 后来,过年放鞭炮就是为了丽扫帚早,让她没处躲藏。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竹了很多,过年时就烧竹杆竹枝,发出一些声响来。根据记载,鞭炮原来叫爆竹,就是烧竹子造响动。有了火药之后,特另是造纸技术提高之后,用纸做炮才时兴起来。特别是成串的小鞭,几乎全是纸和火药做成的,编到一起像条鞭子,所以才有了鞭炮的说法。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年卅晚烧炮仗</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最令人惬意的莫过于一年一度辞旧迎新的烧炮仗了。每到年卅晚,守岁的人们大都集中在晚上11点多至12点烧炮仗放烟花,尤其到12点,全城就像约定似的一下就点燃抛出早已按捺不住的各式鞭炮烟花,顿时全城一片轰鸣,烟尘弥漫。 待年初一清早起来,跑到那一条条小巷,便惊喜见到到处极像都铺滿了一张张的红地毯。趁着这会,从厚厚的红纸堆中不时找出几只未燃爆的小炮仗,往角落那冒烟的火星丢去,呯的一声,又是一阵屁颠屁颠的乐……也弄不明白,小时候竟有这么多的乐趣,也记不清楚,那时的家庭作业是如何能完成的,又或者做了没有?大概,儿时的一班同窗好友也尽都如此。我想,若当年有幸也像李白那样遇到铁杵磨针的老婆婆,是否就会因此受其启蒙而成就一番自己?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大南路攻炮仗</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记得1978年年卅晚(1976年已回城参加工作了),与好友每人买了一掛包炮仗和一包转运香烟,将近12点,先到中山花圃处(现东迅大楼处),在鸿运酒家骑楼底向龙珠茶(东迅大楼处)那边攻炮仗,两边炮仗你来我往,“二脚踢”炮仗,随着一声响,飞向对面龙珠茶骑楼,夜幕下,只见火光闪烁、呼啸声一片,两边骑楼人头涌动,好不热闹。 到了12点,人流随即从中山路转入大南路大银行处(现骑楼城六堡茶文化展示馆)攻炮仗,全部人流在谭谦记至化工门市部的骑楼底,点燃炮仗向大银行那边抛掷。因为大银行门口没有骑楼。而人们认为燃炮仗攻银行,寓意来年转运发大财。 在骑楼底里,人们你放你的鞭炮,我放我的礼花。你点你的响雷,我点我的二踢脚。噼里啪啦、通通啪啪、嘻嘻哈哈、哗哗啦啦。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此刻,你已经忘了你是谁,耳中只有战场的枪林弹雨,眼中只有天空的绽放烟花。 而大南路整条街,天空就像电影院的大银幕,而且是360度无死角,东边的黄色礼花,西边的白色礼花,南边的响雷轰炸,北边的二踢脚飞闪,整个城市乱成了一锅粥,就像星球大战,这样的狂乱是一年的平静积蓄的结果,在那礼花爆发的十几分钟、几十分钟里,是金钱的燃烧、是人们情感的发泄、是辞旧迎新的激情。让它燃,让它响,让它炸,让它疯狂。让过去一年的艰难困苦都随火光消逝,让新的一年的光鲜亮丽随着礼花的绽放到来。辞旧迎新,就在于烟花爆竹的轰炸,不破不立,炸破过去的衰颓,炸出美好的明天。 儿童时代,我为外公过年买一包炮仗给我,而欢天喜地,舍不得整包燃放,而是拆开包,一只只燃放,有时还点燃一只炮仗,盖上一只铁杯子,一声爆响,铁杯子飞上天,那才叫过瘾呢! 几个小时过后,狂欢终于停止,天空终于平静。激情的人流才慢慢散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