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是人文精神的归宿

白水居士

<p class="ql-block">岁末年初,当冬日的寒风渐渐带上了一丝春意,年味便悄无声息地在街头巷尾弥漫开来。它不像春日的花香那样浓郁扑鼻,也不像夏日的热浪那般汹涌澎湃,更不似秋日的落叶般萧瑟凄凉,年味,是一种独特的、细腻而深沉的情感,它萦绕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温暖而厚重,它的阈值在春节前后,春节达峰,浓郁醉人。</p> <p class="ql-block">春节是中国最隆重且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春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喝腊八粥、祭灶神、扫尘、贴春联、贴年画、倒贴福字、除夕守岁、吃饺子、发压岁钱、拜年、逛庙会等,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p><p class="ql-block">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岁首即为春节,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才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成为全国性的节日。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名称在1914年开始广泛使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春节不仅在中国广泛庆祝,还影响了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加拿大、苏里南、越南、朝鲜、韩国、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将春节列为该国的法定节假日。正因为如此,他国对我国春节才觊觎已久,千方百计欲申遗据为己有,且已有“清明”先例。但是,随着2024年12月4日‌这一特殊日子的过去,这种无厘头的抢夺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一天,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春节又至,年味渐浓。</p> <p class="ql-block">年味,藏在热闹的市场里。红彤彤的灯笼高高挂起,对联和福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摊主们扯着嗓子吆喝,顾客们穿梭其间,挑选着心仪的年货。社会发展得好,家家有“积余”,鸡和鱼那是少不了的年货,冰箱里是放不下的,农家户外的晒衣绳上如枝头般结满了杀好的鸡和鱼。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对人们对未来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祈愿。</p><p class="ql-block">年味,飘在厨房里。农村,家家户户的炊烟袅袅升起,厨房里传来阵阵香气,那是母亲忙碌的身影在准备年夜饭的味道。饺子、火烧、腊肉、香肠……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家的记忆,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那些熟悉的味道,如同一个个温暖的拥抱,让人沉醉其中,不愿醒来。</p><p class="ql-block">年味,响在鞭炮声中。在往昔的记忆里,除夕夜,当第一缕钟声敲响,整个城市仿佛被点燃了。鞭炮声、烟花声此起彼伏,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们的心田。孩子们捂着耳朵,兴奋地尖叫着,大人们则相视一笑,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今年,随着春节申遗的成功,各地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松动,由禁燃到限燃,那久违了的爆响的年味又将回归,“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却把旧桃换新符”!</p><p class="ql-block">年味,融在亲情的暖流中。年夜饭桌上,家人围坐一堂,举杯共祝,谈笑风生。这一年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此刻都化作了杯中的美酒,一饮而尽。亲情,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成为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年味,最唯美的部分尘封在童年的记忆里。小孩子们穿新衣、戴新帽,虽然都是单调统一的军绿色,却把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装扮得生机盎然,脸上写满了希望,洋溢着幸福的笑容。</p><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年味似乎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习俗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年俗也在不断涌现。但无论如何改变,那份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对未来的期盼,始终如一,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年味,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归宿。它让我们在忙碌与喧嚣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温暖,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