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故乡年

只为伊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群峰巍峨,长河奔流,岁月更替,华章日新。时间淌过四季的更迭,带走了春花秋月,书写着冬雪夏阳。远方的灯火点亮了思念的夜空,故乡的风儿带着泥土的气息,在人们的期盼中新的一年蛇年正向我们阔步走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翻开年历史的篇章,岁月如歌,有关年的记忆与演变又一次浮现于眼前。年,在华夏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称之为“腊”,尧舜时期,称之为“载”,是天体星辰运载一周的意思。夏代,称之为“岁”,即长一岁的意思。商代称为“祀”,表示四时已过,应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周代名之为“年”,是谷物收成的意思。先秦时期称之为“上日”“元日”。汉代为“正日”,魏晋时期称“元正”“元辰”。1912年辛亥革命后,始为“春节”。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思,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挚情感。虽然年的称谓在变,但是永远不变的却是充满人间烟火的故乡年。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银蛇舞雪兆神州,巳(sì)巳如意故乡年。我的故乡地处武陵山腹地湘西自治州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当北方飘来第一片雪花儿的时候,故乡的父老乡亲便为过年的事而忙碌了。那些用来过年的山珍海味,乡亲们称之为“打年货”。这些充满了人间烟火的过年货都是故乡泥土山林自生自长的珍贵风物。在春天,乡亲们采摘野菜的芳香;在夏天,乡亲们捕捞江河的鱼鲜;在秋天,乡亲们收获山林和河湖的丰饶;在冬天,乡亲们收集森林里的奇珍。乡亲父老经过一年的辛劳积蓄,在过年的时候分享着这些美妙物产,希望把随之而来的福气带到新的年头。尤其是在腊八之后,故乡的年味儿也就越来越浓了。土家熏制的腊肉,火架上香肠的飘香,它们既是岁尾年终之时的美味佳肴,也是新故相推之际的红火气象。尤其是腊月二十之后,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着备年货、贴对联、挂灯笼了。如果碰上下雪的日子,小伙伴们则忙于滚雪球,捉迷藏。男人们则甩开膀子打满一桌子的糍粑,以图圆圆满满。女人们则支起大铁锅,炒炒米,架起大石磨,磨豆腐。薄暮降临,村妇们的悦耳的嬉笑声与爆竹的炸响声交织一起,便汇成了故乡欢乐的海洋。那不断升腾的烟花,照亮的既是故乡村庄的黑暗,也是父老乡亲即将离去的峥嵘岁月;那冲天而燃的焰火,怒放的不仅是过年的喜庆,也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俗话说,家是生命轨迹的起源与终点,一生的来路与归路都在那里。在我看来,这充满家庭温馨与人间烟火的故乡年,既是村头父亲只身盼望儿女的等候,也是厨房里弥漫的腊味的飘香;既是老人过年曲调的吟唱,也是蕴含缜密的心思和柔软的感伤;既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也是情意深厚的文化之年;既是乡里乡亲翘首期盼与家人团聚、与故乡重逢的最美日子,更是故土乡亲们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和一段情感的投射与依托。就连每家每户为过年而备办的每一件新衣,每一道菜肴,都是人们带着复杂的心意向家人、亲友与故土献出的一份情感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人盼耕田,小孩盼过年。生活在故乡的人们最盼望的便是过年了。因为充满人间烟火的故乡年不仅仅是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一份盼望的压岁钱,也是是一趟漫漫的回家路,一份满满的幸福感,更是以亲情为伴,以过年之名,向时间和生命致以一年一度的亲切问候。因此,在过年的时候,故乡的家家户户都要点上铛亮铛亮的灯盏,以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这日日新、月月顺的灯盏预示的正是新年的前程似锦。除夕前一天,故乡的土家族父老乡亲还要过上一个“小年”,以纪念故乡老司城的抗倭民族英雄彭南翼将军,明朝嘉靖三十三年,年仅十九岁的彭翼南将军去抗倭的时候,正是大年三十的前一天,为此父老乡亲们便把过小年的风俗给传承下来了。除夕这一天,家里的牲畜也是要过新年的。比如家里的小狗小猫,牛羊鸡鸭,它们都会得到主人的优待,以待它们更好地看家护院。除夕这一天,大人们还会嘱咐孩子们把每个房间、每个角落都打扫一遍,以图亮亮堂堂,处处光明,干干净净。这一天,就是在外当官的回家过年,父母还要为他们准备一碗青菜,以期在外做人做事要清清爽爽,廉洁无私,明明白白。除夕晚上,大人小孩都必须沐浴,穿新衣新鞋新袜,戴上新帽子,因为辞旧迎新,是必须用全新的面貌去迎接的。年夜饭时,父老乡亲们则开始敬天敬地祭祖宗,他们纷纷来到神龛前,磕头烧香,缅怀先辈们的披荆斩棘,憧憬未来的辉煌灿烂。在我的故乡老司城,守岁的规矩也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乡亲们搬来山上新砍的老树兜,取掉撑鼎罐的三脚架,引燃通宵的大树兜柴火。柴火燃得越旺,新年就越红火。而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之时,村民们便开始抢年了,家家户户纷纷燃放起烟花鞭炮,那噼里啪啦作响的五颜六色的烟花的轰鸣声,此起彼伏,使得整个村庄为之一片沸腾;屋前房后少女们那银铃般的欢笑声,最是夜色中最动听的天籁之声。河山添锦绣,星光映万家。人生真正的幸福,不仅是灯火可亲的温暖,柴米油盐的充实,而且还有那朴实的乡亲,熟悉的乡音,满满的回忆与心中那充满的浓浓的乡愁、乡情和乡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巳蛇逢双春,田禾满仓间,除夕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正月初一,是故乡老司城的男女老少拜年的日子。拜年,是故乡父老乡亲新年的一件大事。初一刚亮,大姑娘、小媳妇、小伙子都会穿上五颜六色的新衣服戴上新帽子,走街串巷去给亲朋好友拜大年。其中有些心急的孩子,天半昏未明的时候,就跑去邻家拜年了。这一天,既是女婿去岳父岳母家拜年探望的日子,也是媳妇“回娘家”的日子。即使是出嫁多年的女儿,也会带着女婿带着孩子回娘家。她们提着大包小包礼物向父母拜年。若是新婚回门,还需备上大鞭炮,把团圆喜悦传递到村里村外。故乡老司城拜年,还有着我们祖上传下来的不成文的规矩。即先本家、再旁系。辈分高的人,不用出门拜年,只管等着他人来拜年。辈分低的人,必须带着孩子,走街串户,进门跪拜。每磕一个头,都还要说一声:爷爷拜年了!奶奶拜年了!这时候,给大伯、大娘、小叔、县婶拜年的呼唤声响成一片,特别热闹。长辈们则热情地扶起晚辈,并互道一些吉祥之话。而最开心的则是孩子们,他们拿着长辈们分发的打发钱和好吃的糖果跑来跑去。这一天,但凡路遇邻里乡亲,都会互道一声“过年好”,晚辈心里装着长辈祝福的话,端着长辈所赐的一杯杯糖水,一捧捧花生,一碗碗炒米,这叫远道而来甜一甜。更多的小孩子还会兴高采烈地拿着长辈给的打发钱,爬山过河,一路歌声,这出门儿的好时光,在孩子们的心里总是亮亮堂堂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故乡老司城的家家户户在大年初一还要比谁晨起得早,因为它是一年福运的象征,也是纳福和送福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百节年为首,百物人为本。习总书记说:“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让我们满怀希望,迎接新的一年”。在此,只为伊人衷心地祝愿故乡人民所愿皆所成,多喜乐、长安宁!祝愿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中国人,福从头起,尾随如意!祝愿伟大的祖国欣欣向荣、时和岁丰、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祝愿世界人民命运与共,幸福安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