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日 江西庐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庐山。1995年我曾来过,未曾留下任何记录,三十年中也曾想过重游庐山。曾经拜读了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使我初识了雄奇的庐山;也曾拜读了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使我相识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庐山;从1959年召开的“庐山会议”,我浅识了具有政治色彩的庐山;从伟人毛泽东题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我想到了极富哲理的庐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演的电影《庐山恋》,我粗浅了解了富有浪漫色彩的庐山。而到了2024年的夏天,我才真正领略了庐山的无限风光。凭藉此次游览庐山和三十年前的记忆,录下此篇美篇,以作留念。</p> <p class="ql-block">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中,庐山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它在我国江西省北部,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临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在大江与大湖的交汇之处,自然形成了集险峻与秀丽于一体的美丽景致。所以,自古以来庐山风光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匡庐奇秀甲天下”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的美丽景色,它雄奇秀拔,云雾缭绕,悬崖飞瀑,幽谷流泉,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山中多奇洞怪石,名胜古迹遍布,夏天气候凉爽宜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现主要有12个景区,230个景物景观,庐山早有“神仙之庐”的传统,水气缭绕的万顷江湖,弥漫的云气为庐山平添了许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庐山还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庐山不仅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内涵,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壮美古迹景观华美人文景观誉满神州,于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汽车在环山公路上一路攀行,过了半山腰,此时的骄阳已腾云之上,鲜红的阳光映红了山凹,让青山绿水形成了明暗的对比。明的,比油画更鲜更亮;暗的,比水墨更赋有内涵。于是我赶紧向车窗外张望,只见公路两旁翠竹、青松、柳杉满山笼罩,一棵棵挺拔粗壮,像仪仗队一样威武雄壮。再向山下看去,数十米之外,白云茫茫,流动的云雾像钱塘江涨潮,从下往上直涌到山腰,汽车往上攀升,云雾紧紧跟上,偶尔有几缕轻烟似地飘进车窗,我们就像剩坐小船,在云雾上荡漾。此时观日升,令人赏心悦目,天然的画卷,陶醉了在场所有的人。放眼望去,远处是茫茫云海。阳光下,云层叠起,有的像山脉、有的像山包、有的像大海里航行的船舶、还有的像牛羊大象,它们都像彩棉一样,泛起了五彩的光芒。茫茫云海不知淹没了多少城镇山包,给人一种虚无渺茫,如此景观实属稀罕!庐山的云雾经常有,但没有云雾的天气却很少,没想到如此少的机会被我们赶上了。</p> <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四季景色变化万千,据有“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的含鄱口。含鄱口位于庐山东南,横亘于九奇峰和五老峰之间,好似一张大开的鲸口,要一口吞下鄱阳湖,因而得名。我站在风景台,眺望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的状景。看,左为五老峰,右为太乙峰,山势高峻,而中间流淌着这鄱阳湖,仿佛要把鄱阳湖一口吞了似的。这山之险,峰之高,路之陡。一切景物都是朦朦胧胧,亦清晰,亦模糊。它们都披着轻纱,若隐若现。云雾缭绕,如同仙境一般。忽然一阵劲风吹过,云雾倏忽而散,露出了阳光照射下的含鄱岭。站在岭上,往昔那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哪里去了?在阳光下只见迷迷茫茫,远处不时泛起道道金色鳞光,虽然再也看不到鄱阳湖昔日的风釆,倒也不失为一幅绚丽画卷。“飞云渡险脊,走雾隐幽潭。鸟掠丛林隙,人游松壑巅。劲风催细雨,峭壁断浓岚。逶迤至山口,鄱湖一岭含。”</p> <p class="ql-block">我希望从眼前清冷的石径里读懂他热烈的山水襟怀。迎面一座小巧的石门,两边分刻着“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的石联,上方横刻“花径”。怀着一种敬意踱进园内,清风徐徐,我心爽然,似听到大诗人白居易娓娓絮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在这里发现的关于季节的命题,带有浓厚的庐山地域特色,又不仅仅属于庐山。花径对于后世的意义,至少为热爱庐山的文人雅士提供了一处“精神栖息点”。白居易在唐朝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任江州司马时,在庐山香炉峰下建草堂居住,并写了著名的《草堂记》,其中“匡庐奇秀甲天下”成为最具鼓动性的“主打广告词”,效益不可估量;而关于草堂周围四季景观的描述,则深深地感染着我:“其四傍耳目仗履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花径亭内陈列一块刻着“花径”二字的石头,字体飘逸,神韵十足,传为白氏手书。这块被埋没了上千年的艺术品,是在1930年被石工发现得以重见天日的。因那位石工的发现,才确定了唐代“花径”所在地,才有了这座集中了奇花异草的山上公园。“江山也要伟人扶”,这“伟人”是不是应该包含石工一族呢?</p> <p class="ql-block">出花径,乘兴沿着一段长约一公里多的秀丽山谷游览,这是庐山又一著名景点“锦绣谷”。此谷位于庐山西北部花径湖畔,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这块开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第四纪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幽谷。四时红紫匝地,花团锦簇,故名“锦绣”。这里“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出。天风拂衣襟,飘渺一身轻。”谷中千岩竞秀,一路景色,美不胜收。北宋王安石专门赞美锦绣谷的诗:“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走在1979年后开辟的步行道上,一条青石铺成的观景山道依崖而建,忽蜿蜒上升,忽曲折下降,一边旁崖,一面临渊,道旁古松林立,道路忽隐忽现,盘旋于谷中,宛如游龙。因少攀援之苦,得以从容揽胜,进入谷中。</p> <p class="ql-block">停立于崖边巨石上,谷内雾落石出,引人遐思。见对面悬崖峭壁,巨石垒垒,怪石嶙峋,形态各异,奇峰怒拔,或如老翁昂首,或如观音梳妆;或似出水青蛙,或似扬鬃野马……活灵活现,妙不可言。一岩横空悬出,宛如凌空架桥,人称“天桥”。远处的青翠山岭,在云雾中龙飞凤午,构成了一幅美妙图画,使人留连不去。爬上山脊,面前矗立着一座凌空拔起孤峰,峰巅上一块巨石酷似人头,五官居全,面容憔悴,皱纹清晰,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人称“人头石”。放眼谷中,断壁千仞,悬崖万丈,奇石峥嵘,松柏苍翠,红紫匝地,花一团一锦簇,不愧为人间仙境。感谢自然造化,让这些石体在没有禁锢、没有成式、无羁无绊、无拘无束的大环境中自主自在,全力以赴地创造自己。</p> <p class="ql-block">转过岩边,忽见石垒墙上开一圆型门洞,上书“仙人洞”三个大字。这里难道就是人尽向往的“天生一个仙人洞” 了吗?穿过圆门洞,位于锦绣谷南端的“佛手岩”下,覆盖着一个山洞就是颇为有名的“仙人洞”了,仙人洞高、深都是10米。值得一提的是,岩腔深处有一清泉,涓涓下滴,清醇甘甜,沁人心肺,人称“一滴泉”。游人至此,无不一品其味,也做一回神仙。见同游者都挤往洞口观看,我便往洞中一看,洞中央供奉着一尊石像,这里供奉的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传说他就是在这里修道成仙的,每当云雾缭绕之时,洞内就会仙气飘飘,令人神往。其实,我真正想了解仙人洞的是伟人毛泽东所颂扬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也才是仙人洞名扬四海的真正原因。</p> <p class="ql-block">沿着庐山美丽的风光,一路走,一路想,一路拍着美丽的风景,不觉到了一幢别墅前,在一块别致的石头上雕刻着潇洒的“美庐”两个字,我迅即登上石阶,扶栏于“美庐”旁。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栋住过国共两党最高领袖的别墅,在这里游览既具有建筑美学的意义,更有着别样的政治色彩。起初,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曾是蒋夫人生活的“美的房子”,“美庐”可能因此而得名。这是典型的石木结构,在过去贫穷和战乱的年代,竟建造成这样精美的别墅,我不由得为之惊叹。进入一楼会客厅,装饰典雅,气派庄重,墙上悬挂着蒋介石和宋美龄在美庐时的部分生活照片,还有宋美龄的个人照片,映入眼帘的是宋美龄的一幅幅美丽大方的照片,我一边观看着照片,一边想象着他们当年在这里生活的一定很美好。紧挨着会客厅就是宋美龄的卧室,摆着双人床等原样物品,显得典雅高贵,与宋美龄的风格相得益彰。登上二楼,就是蒋介石的办公室、会客厅、卧室,也显得很气派。还游览了卫生间,他们在美庐时用过的马桶,同游者中不免发出“啧啧”惊叹,我也感到十分惊奇,他们当时就已经用上了这么先进的马桶,美庐确实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遗憾的是,美庐室内不让拍照,当时的情景只能靠回忆。</p> <p class="ql-block">接着来到了庐山会议遗址参观,这是在一个宽阔的平地上,在一簇簇松柏的护围中的一座造型别致的大礼堂,给人以精美大气又不失庄严之感,这真是大自然之美与严肃的政治的和谐统一。这座石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建筑,是庐山的三大建筑之一,于1937年落成,开始叫“庐山大礼堂”,当年曾是蒋介石培养骨干的重要基地,蒋介石多次在这里训话。解放后改为庐山人民剧院,党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就是1959年召开的中央八届八中全会,也就是“庐山会议”,也就是因为这次非同寻常的政治会议,使这座昔日的“大礼堂”、“人民剧院”披上了别样的色彩,也更具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因而改为“庐山会议纪念馆”,庐山也被称为政治名山。我怀着好奇心进去观看,好像只是悬挂着伟人毛泽东画像,摆放着当年开会时的排椅,但却留给我无限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清奇俊秀,这是庐山给到我的印象。相比于泰山的雄浑,庐山更像是一个风度翩翩的江南才子,它安静地矗立在江西九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风姿卓绝,才情无边。庐山的山峰瘦削而清秀,即使是五峰并立的五老峰,也一样是清瘦的。</p><p class="ql-block">五老峰的名字来源于五座巍峨的山峰,它们齐聚一堂,宛如五位长者静坐。每一座山峰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老君峰高耸入云,形如古仙居所;文殊峰如刀削斧砍,尖峭异常;千华峰玲珑剔透,仿佛千花盛开;祝融峰山体烟云缭绕,神秘莫测;望仙峰峰巅平坦,仿佛仙家居所。相比于前四峰,第五峰更加幽静而闲适,这里没有游人,没有喧嚣,甚至连鸟的鸣叫声都没有。青山无语,唯有古老的松柏,间或发出细微的沙沙声,那是因为有风吹来。五峰相互映衬,宛如五位高人聚首,谈笑风生。五峰挺拔的身姿,穿过千年的云雾,无限接近湛蓝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登五老峰小径陡峭得让人心惊,仿佛走在刀刃上。但一路上的风景却美得让人陶醉:山泉潺潺,瀑布飞流,古木参天,空气清新得让人忍不住深呼吸。仿佛一步踏进了仙境。仰首眺望着峰尖触天的五老峰,心潮更是久久不能平静。李白曾为它发出赞叹:“予行天下,所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又赋诗赞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搅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我站在峰顶眺望远方,远处层层叠叠的云层,与连绵起伏的群山合为一体,我分不清哪些是云层,哪些是山峦。鄱阳湖镶嵌在起伏的云层与峰峦之间,如波浪击打出来的洁白的浪花。古人所言的“人间仙境”,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五老峰不仅是庐山的瑰宝,更是江南山水的胜景。愿我们珍惜这份大自然赐予的宝藏,永远怀念五老峰的神奇风光。</p> <p class="ql-block">游览庐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叠泉了。回想起1995年来庐山时,畅游龙首崖和探寻三叠泉的情景。三十年前,我们由大天池西南侧,顺石级而下,走不多远就看见龙首崖了。只见一略成方形的巨崖陡起,壁立千仞,昂首挺一立,岩松倒悬,舞爪张牙,若巨龙飞舞。崖边卧一巨石,状如雄狮,谓狮子岩;崖下有一石,方如印章,缀绝壁而不坠;旁有屏风岩,薄如刀削,迎劲风而不折。如此鬼斧神工,令人叫绝。登上崖顶,站在岩上,有如腾云驾雾,云游太空;也似乘龙探海,嬉戏波涛。不多时,浓雾散去,晴空艳阳,满目青翠,远处峡谷,河流、田野、农庄清晰可辩。在龙首崖上凭栏俯瞰石涧峡谷,可见悬索桥似的彩虹横卧,狮子岩、方印岩、文殊岩、清凉岩、万丈梯等诸多景致,奇石累累,姿态万千。</p> <p class="ql-block">不知是过去诗仙的诗句给我留下印象的缘故,还是我被眼前极为壮观的气势征服了。三叠泉位于庐山东南,五老峰的北边。从牯岭沿着小路向南游,路途艰险,动魄惊心。站在峭壁上的观瀑台上,仰望那动人心魄的三叠泉,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为三叠飞泻而下,因此而得名。三叠泉落差150多米,每叠独具特色。一叠从20多米高的簸箕背上飞流直下,似溅起千万珍珠,飞溅四方,如飘雪拖练;二叠落差50米,弯曲而下入潭中,“飘者如雪,断者如雾,缀者如旒,挂者如帘” ,落在石滩上,如碎玉摧冰;三叠高悬百米,如银河倒挂,<span style="font-size:18px;">凌空飞下,</span>巨响訇磕,似玉龙走潭,十分壮观。耳畔飞瀑轰鸣,给人带来无比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记得余秋雨在《阳关雪》中写到,“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乍看到三叠泉瀑布,我心头也曾闪过与诗对不上号的疑问,这哪里是三千尺,分明只有一百五十米的样子嘛!好在来之前,我已了解了一些庐山的相关知识,很快便心头明朗,坦然面对。庐山平均海拔在千米之上,三叠泉瀑布自山巅倾泻而下,虽然数度跌宕波折,最终还是要落到地面,汇入大江。从这个角度说,“飞流直下三千尺”其实并没有错。一米约为三尺,一千米可不就是三千尺么?直下,可理解为垂直而下,也可理解为一直流到山下。我觉得李白诗中的意思应为后者,因为就人们目前所知,整个地球也找不到一条垂直而下上千米的瀑布。世界上最高的瀑布,位于委内瑞拉东南部的丘伦梅鲁瀑布,落差也才979米,还是分为两级泻落的。无论高度宽度,三叠泉瀑布在国内都挂不上号。“遥看”二字证明,李白是在离瀑布较远的地方,以整个庐山为背景来写瀑布的,他并未忽悠人。</p> <p class="ql-block">兴冲冲地奔到瀑布边上,但见抛珠溅玉的三叠泉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气象万千,令人叹为观止。闭上眼睛,任凭飞溅的水珠扑打着身体,仿佛从酷热难当的三伏天一下子掉进了凉爽的深秋之中,真叫人感慨万千,那种惬意真是没法形容。三叠泉的水,从万年前的冰川期流来,从悬崖绝壁上倾泻而下,飘如雪,断如雾,纯净清澈,如晶莹剔透的水晶。那是诗仙酒杯中的佳酿,不用入口,已让人醉。各色的鹅卵石,点缀在这光亮的水晶中,似乎也闪耀出柔和的光芒。这来自于水晶的祥光,无限的清凉,慰藉着每一个接近它的人。立于观瀑厅俯视三叠泉,见飞瀑水洒溅玉,帘垂素练,落入深谷。给我带来了美好的想象。我在想,怪不得三叠泉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更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是因为其独具魅力,我有幸两次来到了三叠泉,亲眼目睹了它的雄伟壮观的气势,亲耳听到了它雷鸣般的声响,亲身体验了站在三叠泉下的感受,还拍下了满意的照片,三叠泉让我收获颇多。</p> <p class="ql-block">三叠泉旁边紧连一个小石堡,像倒扣的香炉,那就是香炉峰了。站在山顶俯瞰山下,但见奇峰竞秀,绿浪千重;烟波浩淼的鄱阳湖水天一色,舟楫往来,心中不由得生出一种大气、自豪、自由、奔放相交织的复杂情绪,江山如此美丽多娇,引无数英雄豪杰为之倾倒!我不知道李白当年游庐山时怀的是怎样的心情,但我分明看到,艳阳当空,山风徐徐,一个一袭长衫腰挂长剑的瘦长身影,仙风道骨般飘至山前,口中呼出的酒气与香炉峰的紫雾相交融,继而发酵,很快便酿成了一首千古绝唱。只见他一边捋着山羊胡,一边摇头晃脑地吟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那落拓不羁,傲岸不群,潇洒出尘的风采,让人嫉妒的眼球充血,口舌发干,脚跟发痒,恨不得立马下山跟随了他去。</p> <p class="ql-block">站在庐山草堂,我体会到了白居易的情怀;在西林寺,我回顾了苏轼的诗意;在秀峰,我看着和李白一样的风景。我的心,随着这些古人的足迹,更加贴近了自然与历史。庐山人文风貌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美庐的娴静,毛泽东诗苑的雄浑,三叠泉的壮观,五老峰的奇峻,仙人洞的风光,还有含鄱口的宽阔,白鹿洞书院的理学……这些是景也是文化。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亲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从而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使庐山深藏文化的底蕴。庐山的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也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面对庐山,心生一份感动,一份真情,情留在造化神奇里,感动于生命的嬗变,不被尘世俗气而蒙,心身洗涤的干干净净。庐山是否会记的我,我想会的,因为我游庐山的脚印,已在庐山雕刻下诗行!那是我留在岁月里的恋情——庐山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