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p><p class="ql-block">第六册(二十五圣圆通章)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就这位妙吉祥菩萨,佛吩咐他在这“十八界”和“七大”里,要选择圆通。十八界再加上七大,是二十五个。这二十五个都是什么呢?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再加上七大。七大是什么呢?七大就是“地、水、火、风、空”,加上“见、识”。这二十五,就是二十五圣所修的圆通法门。现在文殊菩萨就要在这二十五个法门里头,选择一个最圆通的法门来教阿难,乃至于我们现在的这一切的众生好修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奉佛这种慈悲的懿旨,即从座起:文殊菩萨和这些阿罗汉,在佛前都有座位的。不像那个火头金刚,在佛前没有座位给他坐的,他就是站着的。本来我们这个懒虫,也应该站着的,不过我看他太辛苦了,也原谅他,叫他坐着;他的个子太大,人家坐着他站着,这最好了!那么文殊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他禀承佛这种威神,对着佛来说了一首偈颂。偈颂,就是或者四个字、五个字,或者六个字、七个字,或者四句、六句,或者八句、十句;是按着经的意思,来说这个偈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K2详演偈文(分六)</p><p class="ql-block">L1发源开选 L2了拣诸门 L3独选耳根 L4普劝修证</p><p class="ql-block">L5结答覆命 L6求加总结 L1分三</p><p class="ql-block">M1双示二源 M2略彰生灭 M3正明须选</p><p class="ql-block">今M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p><p class="ql-block">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觉海性澄圆:“觉”,就是觉悟;海,不是大海,是“觉海”。这个觉海是无量无边,没有边际的,包括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在这个“觉海”里头。“性澄圆”,这个觉海的本性,它是既澄清而又圆满的。圆澄觉元妙:这种圆满而澄清的觉海,本来它是一种微妙的。元明照生所:因为在这个微妙里头,依真起妄──在本来这个“明”上,生出一种的妄来;因为有了妄,所以就“照生所”。本来这个觉海里边具足一切,没有不是如来藏性的,但是因为有一念的无明,在这个时候生出来一种的妄。因为有这个妄,就有了一种“所”。这个“所”,就是“尘相”,所有的尘相。所立照性亡:因为有了妄,所以本来觉海那种光明的照性,就不显现了!好像万里晴空生出来云彩,把自性的光明就给遮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有了妄,有了“能”、又有“所”了。本来能、所双亡的,没有能、也没有所;在这个觉海的本体上,一法不立,什么都没有的。那么依真起妄,生出这种妄想来,就是那“晦昧为空”。前边经上,不讲“晦昧为空”?本来在这个如来藏性上什么也没有,但是因为久而久之,它有一种瞪发劳相,晦昧为空,这就生了一种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M2略彰生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p><p class="ql-block">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p><p class="ql-block">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p><p class="ql-block">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p><p class="ql-block">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迷妄有虚空:因为有这种晦昧,就生出来一种虚空了。这虚空,都是在这个觉海里边生出来的。所以后边偈颂上就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这虚空,我们认为是很大了,但是在大觉性里边,它就像海里头一个水泡那么小。你说,那多小呢!所以说“迷妄有虚空”,因为你依真起妄,有了妄了,然后就有了虚空。依空立世界:有了虚空,然后就立出世界来了──有这个十方,又有三世了。想澄成国土:因为依空立世界,由这个妄想和澄清的这种性,又变成国土了。知觉乃众生:有这一种“知”和“感觉”,那么这就变成众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边偈颂说,“觉海性澄圆”,说这个“觉”像个大海,它的性是清净而圆满的。“圆澄觉元妙”,它这种清净圆满,本来是非常的微妙的。现在说空生大觉中:我们人人都知道有个虚空,这个虚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们知道吗?我相信是没有人知道的。为什么没有人知道呢?因为这个虚空特别大,没有人可以知道虚空的边际和来源。虚空的母亲是谁,也没有人知道,只知道是虚空。现在,在《楞严经》上给你指出来了。这个“空”,是在大觉这个觉性里边生出来的!不单在这个大觉性里生出来的,它在这个大觉的觉性里边非常的渺小,非常之小的。有多大呢?如海一沤发:虚空在这个大觉里头,就像大海里头有那么一个浮泡一样。“沤”,就是一个浮泡。所以你说,这个虚空在大觉里边,它是多么小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漏微尘国:这所有一切的有漏。什么叫“有漏”呢?就是欲漏、有漏、无明漏这三种。那么在这么多的有漏的微尘国里头,皆依空所生:这一些国家又是在虚空里头生出来的。空在大觉里边生出来的,这一些国又是在虚空里头生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虚空在大觉里头,好像一个沤一样;这个沤若灭了,虚空也就无有了,何况这一切“三有”的世界呢!“三有”是什么呢?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这三有,也是在虚空里头生出来的。那么空都没有了,何况三有呢?三有也就没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M3正明须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p><p class="ql-block">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p><p class="ql-block">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这个偈颂,是说虚空在这个大觉性里边,好像海里一个沤泡;这个国土在这虚空里头,也是非常小的。那么虚空若没有了,国土、一切一切的山河大地,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也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修行这个法门“归元”,就是返本还原;返本还原,也就是成佛去。那么成佛,归元性无二:归元没有两种,就是归到自己那个本有真正的家乡去。我们人现在在世界上,这并不是我们的家里头。说:“我有一个家庭。”那个家庭,不是你真正的家庭;真正的家庭,就是成佛去!你几时成佛了,那几时你真正回到家里了。一天没有成佛,你就在外边流荡着,游游荡荡地这么流离失所。在外边,就好像住旅店,在这个旅店住了一个时期,又搬到那一个旅店去;由那个旅店,又搬到另一个旅店去,总各处迁移。那么你回到家里,“归元性无二”,没有两个,就一个──就成佛去!方便有多门:可是这个方便的法门有很多种。什么叫方便法门呢?“方便”,就是不执着,很方便的,一切一切都不执着。举一个例子,比方有个小孩子要跑到井里去了,佛看见那小孩子再往前一跑就会掉到井里去了。这时如果说:“你回来!”这个小孩子也不会听招呼要回来的。于是,佛就把手攒到一起,说:“小孩子!你回来!我这手里有糖,我给你糖。I have candy, do you like candy ?”这个小孩子以为有糖了,于是回头就来要糖来了!结果佛的手里并没有糖。那么佛是不是打妄语呢?不是的,这就叫“方便法门”。因为为救这个小孩子,怕他掉到井里去,所以就不得不用这个方便法门,来度这个小孩子,这叫“空拳度子”。空拳,空着一个拳,来度这个小孩子,这就是方便法。所以说“方便有多门”,那么方便有多少种法门呢?没有数那么多!总而言之,你认为哪一个法门方便度这一个人,就用这个法门;这就是方便有多门,不是单单就一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你证得圣人的这种法性,是无所不通的,顺也是方便、逆也是方便。什么叫“顺”呢?对你的根机,你依照这个法门去修行,这就是“顺”;不对你这一种的机缘,这就是“逆”。顺逆皆方便,无论你顺修、逆修都是方便法门。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在初心入三昧这个定的时候,有迟的、有速的,有修得快一点的、有修得慢一点的;所以这不能同日而语,不能一概而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L2了拣诸门(分四)</p><p class="ql-block">M1拣六尘 M2拣五根 M3拣六识 M4拣七大</p><p class="ql-block">今M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p><p class="ql-block">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p><p class="ql-block">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p><p class="ql-block">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p><p class="ql-block">不恒其所觉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p><p class="ql-block">其觉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p><p class="ql-block">合离性非定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p><p class="ql-block">能所非遍涉 云何获圆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色想结成尘:“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成色”的“色”,是一种想像、妄想所结成的色尘。既然是妄想所结成的色尘,精了不能彻:你若是想叫它精了,是不可以的,也不是透彻的。这个色法(色尘)并不透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你怎么可以用这个不明彻而不究竟的法,得着这个圆通法门呢?这是不可以的。这个就是说色尘不是圆通法门,虽然有人以这个“色尘”修行而证果;但是这是他个人的一种特殊因缘,他修色尘而成就,这不是一般普通人所可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至于这个“声尘”,也有由声尘而悟道的。虽然有用声音来悟道的,但是这声音是掺杂着语言,它那个名字和句读这个文字的气味,它或者一个字、或者一句,不是能含容一切的。所以“音声”这个法门,也不能选择它为圆通法门。“伊”,就是彼。香严童子从“香尘”而悟道,可是香以合中知:鼻子要和这个“香”合起来,才能知道这个“香尘”。离则元无有:如果离开这种的香尘,本来它是没有的。不恒其所觉:“不恒”,就是不常。它的性既然不常,不是恒常不变,也不能常常有一种觉性。既然这样子,云何获圆通:那么它也不能属于圆通法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有由“味尘”而悟道的,但是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不是本来那种圆满自性,得要有味的时候才能知道这个味尘;若没有味的时候,味尘就没有了。其觉不恒一:这个能觉味道的觉,不是时时都和所觉之物合而为一,所以叫“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所以也不能选这个法门作圆通法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讲到“触尘”上了。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虽然有由这个触尘而悟道的,可是这个触尘,要因“所触”,它才能知道、才能明白。若是没有一个所触,就不知道这个触是有没有。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因为要能触、所触合起来才能知道有触;所以或者合、或者离开,这个性不是一定的。那么,也不能选择触尘做为圆通法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诃迦叶尊者由修“意缘法尘”,由法入道,得灭受想定。法称为内尘:这个法,属于“意缘法”的心意。这个“意”,是属于内法,所以就称为“内尘”。这个内尘,凭尘必有所:既然说是有“尘”了,那么它应该有个“所在”。有个所在,它就不是无在、无不在了。能所非遍涉:所以说有个“能”,就有个“所”;这个能缘的尘、所缘的尘,不是圆满普遍的。既然不是普遍圆满的,云何获圆通:所以也就不是一个圆通法门,也不能选法尘来做圆通法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