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必须会说会写,具体表现为语言表达通畅,能用方正汉字去写作。从小学到大学,为了让祖国灿烂的文化得以传承,学校开设了语文课程。语文老师以语文教科书为阵地,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近一段时间以来,总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七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在弱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均对语文成绩上不去,表达相同的隐忧。他们均看到结果或现象,却未关注过程。反观一下现在的学生,数学公式和定理数不胜数,英语单词和语法多如牛毛。为了应付这些,他们除了上课时间,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花在这两门学科上。</p><p class="ql-block"> 语文老师在检查作业时总会发现半数以上同学不能及时又保质保量地完成。在花费时间学习时,厚此薄彼的做法,让语文学科受重视程度不够。时间不保证且严重不足,语文学习被挤兑,导致此学科被弱化。这不能怪学生,应该怪学校教育指导方针,还有这两科老师的错误认识及做法。</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一位老师的女儿读高一,她的语文老师让学生将《红楼梦》带到学校,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而她的班主任教数学,告诉她及她的父母亲:平时多做题,不准阅读,只有寒暑假在家阅读。</p><p class="ql-block"> 指导思想的错误让名著阅读形同虚设,压榨语文阅读自由时间,被弱化也就在所难免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我带领同学们一起赏析《猫》中的语言表达效果,原文句子:“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提示:分别从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语言。</p><p class="ql-block"> 面对此题,同学们都能指出修辞手法是比喻,描写运用的是动作。至于写出小猫的什么特点,他们支支吾吾,很难准确作答。他们仅会笼统表达为“活泼可爱”。这个答案没有错误,但不精准。如果从修辞手法角度来看,比喻没有问题。这里要抓住“带着泥土”,它与后面词语“滚来滚去”前后照应,它写出了小猫活泼好动。“白雪球似的”写出小猫外形美丽。只因为美丽又活泼好动,才能表达家人对小猫喜爱情感。</p><p class="ql-block"> 令人担忧的是有一位同学答出来是好看,我向他伸出一个大拇指,然后说:“好看是口头语言,能换一个书面语表达吗?”他们思前想后,最后才找到词语“漂亮和美丽”来表达。对于如此简单的语言赏析题,他们却不知道怎么应对,着实让我心生忧虑。为此,我在想:学生学习英语时,问“漂亮”怎么表达,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但在语文学习中用比喻修辞表现事物的美丽,他们却不会表达,这说明了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 这种奇怪现象,不得不引起人去深入思考。英语或数学学习是西方引入中国的,它们大多是碎片化的知识点,是分散的,是割裂的。而我们的语文学习是呈系统的,是整体的,是相互勾联的。长此以往,如果一位学生通过十几年教育,数学英语属优势科目,人是拨尖人才,而语文属弱势科目,被人为弱化,你们认为这正常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早晨我在校园里碰见小学部赵老师,他是教小学数学的,兼任班主任。谈到语文阅读,他说:“我的班学生到校图书馆阅读,他们总是不停地翻书,反复地换书,并未专心致志地阅读。他们平时喜欢数学和英语,不需要太多时间阅读。”</p><p class="ql-block"> 我听后若有所思:小学阶段阅读未落到实处,没有习惯和兴趣支持,怎么将阅读进行到底呢?由此可见,语文弱化已到了积重难返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初中语文老师教学生拼音、教写字、教阅读、教表达、教写作,全面出击,忙得身心俱疲。恶补真的能让学生脑洞大开吗?急功近利真的能让学生集中消化并融汇贯通吗?想一想,杯水车薪之慰藉,亡羊补牢之举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育部三令五申强调给学生“减负”,而学校各科老师为了升学质量而不断加码,让学生们不堪重负。没时间安静地阅读,学生会从根本上失去学习语文的宝贵时间和学习体验。假以时日,则积重难返;改弦易辙,则势在必行。</p><p class="ql-block"> 语文被弱化已成现实,作为语文老师不可以妄自菲薄,必须坚守岗位,以课堂为主阵地,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认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课余多给学生留阅读名著时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在后面:一直以来的隐忧情绪越积越多,难以释怀。找不到出口,也找不到产生的原因。今天我看了徐晋如教授的分析,终于豁然开朗。徐教授说,现在的孩子对于语文都是数学和英语的碎片化学习,岂不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书本,就积累词语一关,就显得这远不够。看来课外阅读积累迫在眉睫,积累量达到,才能使语文发生质变。听师一番话,茅塞顿开。解除弱化的隐忧,便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