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在我小时候,日子刚进腊月,奶奶就会教我唱这首歌谣。歌中所唱的“门神”,是大人在集市上买回的年画里的人物。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算日子最穷困的人家,过年时也一定要“请”门神,红火的年味就是从这年画开始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年画种类繁多,门神只是年画的一种,大多数年画渲染的都是吉祥、喜庆、欢乐、美好的气氛。从古至今,它不仅是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必备的装饰品,更是传递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情感寄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我的记忆里,对于那个时代的孩子们来说,年画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每当春节来临,我们都会跟着大人到集市上买年画,在货摊前欣赏这些色彩斑斓的年画,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拥有画中的美好生活。年画中的神仙、状元等形象也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成为我们追求卓越、努力奋斗的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抱着鲤鱼的“送福童子”、红红火火的“老鼠嫁女”,到寓意丰收的“年年有余”“五谷丰登”……每至年关,年画,作为春节传统的民俗文化之一,在点染节日氛围的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等祈福迎财、驱灾辟邪的愿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腊月三十吃团年饭前,家家开始贴年画和对联。贴年画是很庄重的事。大人先用笤帚仔细将门和墙面清扫干净,才往年画上刷糨糊,站在凳子上把年画一张张贴上去。一般堂屋中间贴的年画是最大的一张,也是最重要的一张,画面往往有山有水,有松有竹,有塔有桥,还有美丽的白鹤和天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年画一上墙,对联也贴好了,就开始放鞭炮吃团年饭。吃完年饭接下来的事情便是赏年画和对联,看完了自家的,再去别人家看,常看常新,即使大年初一亲朋互相拜年时,年画也是一个不能不看的内容和不能不讲的话题。年画,带给我过年的温暖,知识的熏陶,让我至今难以忘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至今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年画却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如今,我们可以在市场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新年装饰品,但它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年画的深层意义和人文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首那个年代的年画记忆,我们不禁感慨万分。这些年画不仅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更是我们对那个时代文化和情感的传承。它们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也记录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