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过大年—遇见潮汕(三)

zmzg雪莲

<p class="ql-block">图 文:雪 莲</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4943</p><p class="ql-block">  我们入住的格兰云天阅酒店 是一家临海而建的大酒店,它坐拥南澳前江湾无限蔚蓝海景,与南澳海滨长廊连为一体,因此早起的话可以观日出。清晨六点我就起来了,洗漱完毕六点半出来,这个时候天色已经蒙蒙亮了,但是,太阳还没有露脸。沙滩上有酒店搞活动的时候搭建的各种棚子和设施,可惜,现在没人玩都有些破旧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沙滩上等了一会儿,只见海面上渐渐泛红,太阳慢慢的从海面上升起来,他跳跃着像个小孩一样,先探出粉嘟嘟的小脑袋,东看看,西瞅瞅,然后再一蹦一跳的渐渐探出整个身子,一跃而起,跳出海面。可惜的是,那天少云,所以,天空中就少了彩云的辅佐。</p> <p class="ql-block">  龙年初三一大早,我们在酒店用过早餐之后,出发去叶剑英故居参观。叶剑英故居,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叶剑英纪念园内,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原系叶氏俊贤公祠的左侧二横杂屋,200多年来屡有修葺扩建,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叶剑英故居坐东北朝西南,前拥池塘,后倚虎形山,系客家单门楼式两杠平房,泥土夯墙,杉木椽架,灰瓦顶。整座围屋共有15间房屋,进故居左侧后角边两间是叶剑英少年时的卧房。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叶剑英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少年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叶剑英分别于1951年、1953年、1971年和1980年四次回到故居探望。</p> <p class="ql-block">  故居是一座普通客家民间农舍,泥土石灰混合结构,前拥池塘,后倚虎形山,主体呈东北一西南向,总面阔18米,进深26米,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共有15间房子。</p> <p class="ql-block">  故居建筑采用架梁式与穿斗式、悬山顶等建筑及灰瓦面、三合土墙体建造;讲究中轴布局,正面设大门,大门两边对称厢房,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在大门中轴线上置厅堂和天井。</p> <p class="ql-block">  该建筑建于清代,共有房屋15间,其中四间是叶剑英家所有,叶剑英的卧室在上堂右侧。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诞生在这个房间,并在这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门边的小方桌是叶剑英少年时期读书做功课所使用过的小书桌。</p> <p class="ql-block">  每天晚饭后,叶剑英就和弟弟、妹妹们帮助妈妈收拾完碗筷,用抹布把小方桌擦得干干净净,就摊开书本,做起功课来。家里买不起油灯,他就在大人的帮助下,从山上砍来野生的细竹,经过加工,做成“竹精子”,点燃照明。“竹精子”燃烧时偶尔爆裂的火星,烫伤了他稚嫩的皮肤,母亲见了十分心疼,而他自己却仍在埋头读书,毫不在乎。这段灯下苦读的岁月在叶帅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乡时见到小方桌还在,叶剑英感慨万千地写到:八十三年一瞬驰,木窗灯盏忆儿痴。人生百岁半九十,万丈霞光值暮时。</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序厅里的叶剑英元帅雕像,雕塑高3.8米,近2吨重,整个建筑像从大地里生长出的巨大石块。同时,粗糙厚重的夯土材料和轻盈的玻璃与钢的材质对比,象征了叶剑英儒雅细腻和刚劲雄浑的性格特点。</p> <p class="ql-block">  从叶剑英故居出来,我们来到了桥溪古韵景区。桥溪古韵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长教村以东4公里的桥溪村,距梅城38公里,始称叩头溪。</p> <p class="ql-block">  该村四面环山,方圆约1平方公里。明朝万历年间(距今约400年),由陈朱两姓人家先后在此建屋居住,世代联姻,繁衍生息。村内客家民居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整个村落内小桥、溪水、古树、民居构成一幅秀丽客家山村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一湖幽幽碧水映衬着茂密植被,幽静与古朴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听着溪水声沿路而行,只见群山簇拥中的村庄若隐若现。进入村里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河边的一簇林木,当地人称之为“五彩林”。站在林边眺望,随着山势而建的民居群落,在这寂静的山村中,益显大气、古朴。</p> <p class="ql-block">  穿过五彩林就见一排古老的民居,掩映在小溪边,它叫“继善楼”。这栋有着百年历史的古民居依山傍水而建,屋内装饰华美,既有精美绝伦的传统“四大名雕”工艺,又有远自西洋的五彩玻璃等装潢技巧。朱子家训、格言联壁,传递着浓厚的中原文化气息,呈现着品不完的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  继善楼,又称继善围,七排横屋由五个大门联结而成,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横向方形布局,是另一种形式的客家民居建筑——两层夯筑杠子屋楼房,俗称“七杠楼”。是村里建筑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民居,历史长达110年。由旅印尼华侨朱琪源等兄弟五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动工兴建,民国三年(1914年)落成,历时12年,总耗资12万大洋。</p> <p class="ql-block">  这种民居被称作合杠楼,也被叫作走马楼,一栋就是一杠,杠杠相连,是客家古民居的显著建筑特色。底层为公共空间,上层为住宅空间,每个楼层之间通过横梁和立柱相连,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我缓步走进气派堂皇的堂屋,只见娟秀的石柱托起粗壮的大梁,显得高深空旷、气势轩昂。</p> <p class="ql-block">  其内部结构在平面上可巡回相通而俗称“走马楼”,我楼上楼下走了一大圈,差点找不着北,那些装饰精美绝伦木雕、石雕,看到我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  其建筑内部的梁柱、斗拱、屏风和门窗都装饰有精美的动物雕刻、色彩斑斓梅兰菊竹等的花鸟图画,仅雕刻就有镂空见彼的透雕、打磨圆滑的圆雕和深浅起伏的浮雕,虽已历经百余年之久,但色彩依然鲜艳夺目,强烈地反映出浓郁的儒家传统治。</p> <p class="ql-block">  门窗上的雕梁画栋背后,蕴藏的一个个神怪故事和福禄寓意,无不彰显出屋主人所倾注的心血。</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如此精美的古民居历经风雨的侵蚀,而在不同时期遭到的人为破坏,使继善楼元气大伤,好在因其工艺精品大多,梁柱上的雕刻还在,墙壁上的绘画还在,屏风上的阴刻文字还在,整体建筑风格还在……,精华部分还被大量完整地保存下来,人们依然能从中感悟出当年的豪华与气派,解读出儒家治家文化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  梅州的特色民居合杠楼,虽然没有福建土楼的名气,也没有赣南围屋的气势,却胜在形式罕见,更是艺术、吉祥文化和客家风情完美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早春二月,江南地区还裹着羽绒服,这里却是鲜花满园,春意盎然,此时正是三角梅,紫玉兰绽放的时节,给桥溪古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