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名桥~大窑路>

怀竹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城市中,往往都有国家命名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颇具特色的街区可能蕴含着所在城市的深刻历史背景、文化的内涵,甚至是这个城市古往今來、一脉相承的精神和“灵魂”。</p><p class="ql-block"> 江苏无锡临太湖得天独厚,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城市,素有太湖明珠之称。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个独具特色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 这个街区有一条古老的运河在缓缓地流,运河两岸有连绵不断的白墙黛瓦、浓浓江南风格的民居,更有一条而今沧桑清静、貌不惊人但却记录着历史上她曾窑炉青烟燎绕、烟火兴旺四百年的大窑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无锡南门外古运河两岸,北起跨塘桥、南到南水仙庙。此处的古运河始凿于春秋未期,历史十分悠久,这个街区的形成与发展则在宋代锡山驿的设置之后;明清以來,这里逐步确定了以运河为中轴,清名桥为中心,河街平行、街巷纵横的特殊格局。民居商铺沿河而建,工厂作坊依水而立,尤其是南长街和南下塘街夾河相望,延绵数里,呈现了罕见的“水弄堂”奇观。</p> <p class="ql-block">  古运河两岸的商铺贸易造就了清名桥街区的繁华,但古运河畔的大窑路却以完全不同的形态独具特色,她以数量可观的窑群及生产大量的砖瓦制品而名扬江南。</p><p class="ql-block"> 初來乍到、走马观花、匆匆而去,就想了解大窑路曾经辉煌的历史内涵是困难的。但是很幸运,赫然一座“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屹立路旁,她将是我今天要读的一本教课书。</p><p class="ql-block"> 这座博物馆是利用一座原有旧建筑改建而成的,展厅总面积约三千平米。博物馆内相对比较清冷,估计有不少游人会狹隘地认为这里仅仅是展示了几座砖瓦窑的遗迹而已。如是想,你就真正的错了,进门读过这个博物馆“序言”,就会明白虽然名为“砖瓦窑群遗址”、实际是我国砖瓦业发展史的主题博物馆。她全面介绍了我国砖瓦制造业发展的沿革,同时也包容着无锡古运河畔曾经繁荣的砖瓦业,见证着无锡为中国近代工商文明所做出的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我跨入博物馆,便感到有一股厚重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前厅内青砖青瓦铺地,坚实沉稳;走过一道门进入展厅,地面则全由巨大钢化玻璃拚接而成,透过玻璃,脚下是一个巨大的明清时期无锡城市模型---古运河穿城而过,河畔窑炉工坊延绵不断;街道纵横,白墙黛瓦民居、寺庙古塔桥梁,山水林木装点着整个城市景色的画面便呈现在眼底。而展厅两侧是一个个青砖券成的拱形门,像极了一座座砖瓦窑的窑口,“窑口”内的展台上安放着规格不同的古旧城砖、青瓦、瓦当、砖雕,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块方正油亮的青褐色地砖,我知道这便是铺在帝王宫殿内的“金砖”了,这种“金砖”坚如铁,击之有金石之声,是不可多得、极为名贵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走出展厅,沿一条长廊前行、便可抵近看见两座很大的砖瓦窑,窑炉边有一片开阔地、雕塑着几个窑工推车运土、和泥、脱坯的生产场景。窑炉维护的极好,有青枝绿叶一丛丛灌木掩映其间,顽强的“爬墙虎”在窑炉上枝枝蔓蔓,更有窑边几株桂花树花开正盛,用弥漫的花香替代了砖瓦窑上部的袅袅青烟……。</p> <p class="ql-block">  走在大窑路上,沿途有断断续续十几座窑炉遗存。这些砖瓦窑炉因地就势、形态规模各异,从遗留的废弃窑口可以看出大多是当年改进后的倒焰窑。不少窑炉还标出了窑名,如陈大窑、陈小窑、老中窑,一座窑还修了登顶的斜砖梯,显然是为维修窑顶烟道而建的……。</p><p class="ql-block"> 遗留在大窑路的古窑群,大多是明清时期建造的,据统计在无锡砖瓦业生产鼎盛时,大窑路附近有窑炉数百座,窑民数千人,其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堪称江南之最。由于大窑路砖瓦生产具有土质原料好、技术先进,烧结砖瓦品质优良,加之古运河漕运便利,砖瓦生产与贸易十分发达,至今沿古运河而行,仍能看见河边有大小不等的货运码头遗存。</p><p class="ql-block"> 四百多年砖瓦生产贸易长盛不衰的大窑路,在砖瓦业发展的同时也在逐渐形成当地独特民俗民风和社会生活方式。有人评论,“运河上善之水”与窑炉淬炼之火,锤炼了窑工的坚韌不拔;优良的土质与不断改进的窑炉烧制技术,造就了砖瓦品质细腻、质朴和坚固。</p><p class="ql-block"> 特别应当浓笔重彩书写窑工平凡又伟大人格的是,当无锡面临敌寇入侵,窑工挺身而出组成了窑兵,这些平日流汗的汉子在生死关键时刻、深明民族大义,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勇敢投入抗倭战斗,为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维护了无锡民众的正常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历经数百年的无锡砖瓦窑炉烟火熄灭了,大窑路上的窑群遗址与白墙黛瓦民居协调并存,安详温馨,毫无违和之感。</p><p class="ql-block"> 你能想到吗?在太湖之滨,在古运河之畔,在无锡这片锦绣山河中,这里却曾经隐臥着一条朴实无华、烟火燎绕的大窑路;她不失娇柔水韵,却用延绵数里的砖瓦窑炉及昼夜不停的袅袅青烟名动江南;她用十里窑炉十里店的情景吸引着周边商贾云集,造就一片繁忙和繁荣;这里的勤劳人民从陆路从古运河把原料土拉来,又把烧制好的砖瓦由水路陆路运出,让江南城墙更加高大雄浑更加坚固,也让江南平添了无数白墙黛瓦温暖人家……。</p><p class="ql-block"> 不要说什么处处皆是养家糊口打工人,这条路上也时时传來读书声;不要说什么窑工只知汗流夾背挣辛苦钱,当战鼓敲响时,窑工变窑兵,尽显杀倭寇一付铮铮铁骨。</p> <p class="ql-block">  清名桥一桥飞架古运河,见证了两岸兴衰数百年,大窑路上窑炉在经历明清发展期之后,烟火慢慢消失,千家万户枕水人家炊烟渐起;斗转星移,这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不仅留下了一些窑群遗迹,也留在了无锡史冊的文字中。</p><p class="ql-block"> 别忘了她,这条石板铺就、颇有些古色古香紧傍古运河的大窑路。我告诉你,起码我不会忘记她,在我的余生中,她是永远存在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块照壁上的砖雕吸引着我,她精美绝伦,一条中国龙云游海空吞云吐水,显得大气磅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图文完稿于二0二五年春节前夕,谨以诚挈之心祝福朋友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