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新时代山水诗派发轫宣言致辞</p><p class="ql-block"> 叶如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水诗犹如璀璨的星光,辉耀着祖国的山川,又如纯净的流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为了传承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讴歌壮丽山河,状描生活画卷,今天,致力新时代中国山水诗派形成的九华平台,发布了发轫宣言,诸多诗友为之鼓之呼之,余何不赞一言也。</p><p class="ql-block"> 山水风景入诗,始于《诗经》比兴,但比兴之物并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诗经》、《楚辞》以降,水光山色每每见诸于诗,曹操《观沧海》,可谓山水诗开篇。“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谢灵运以山水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着力艺术表现,开创山水诗创作,影响一代诗风。陶渊明、孟浩然、王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数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诗成为中国诗史独具魅力的重要题材,名篇佳作纷呈,人们耳熟能详。</p><p class="ql-block"> 西方山水诗肇于18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初期,以“湖畔诗人”华兹华斯为代表。中西山水诗均对自然一往情深,视之为灵魂栖息场所,不同之处主要为:东方偏重“无我之境”,以物观物,物我齐同,与宇宙融和为一,所谓“互藏其宅,妙合无垠”;西方偏重“有我之境”,虽摹状自然,着意却在人事,景物呈现出鲜明的主观情感,灌注着作者的勃勃生气。当然这只是从总体而言,西方之观照、象征主义与东方之意境,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东方赋兼比兴,亦为西方直抒胸臆时寄寓景物之重要路径。</p><p class="ql-block"> 现代山水诗,无论新诗旧体,虽不乏力作,但整体尚不足以与其他题材媲美,也未形成如古今山水画双峰并峙景象。旧体诗总的意象生动,凝炼精致,音律雅正,长于含蓄,“如铅出银”,但因袭前人意象有之,出新不多,个性张扬亦不足。新诗总的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鲜明,长于淋漓,“词赋尽爽”,但散文化现象涌现,有的意象隐晦,有的缺乏音乐之美。弘扬传统,“合为事而作”,相互交融,取长补短,以为坦途也。</p><p class="ql-block"> 旧体与新诗,各具其美和优势,均应传承、反思、发展与创新。当下,诗人们更应走出书斋和象牙之塔,行万里路,拥抱自然,深入生活,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山水诗。就内容而言,宜在以下几个方面游目骋怀,挥毫纵笔:</p><p class="ql-block"> 一是客观状描物境,景物既有亘古旧景,更有滋长新物。旧体诗不能沉缅于春花秋月、雕栏玉砌,新诗也要含咀菁华,纯洁民族语言,若书界丑书之弊应避之。好的山水诗,当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民族心理积淀以为美好象征的景物,不可以成为波德莱尔笔下的“恶之花”。</p><p class="ql-block"> 二是寄寓时代情怀。小我与大我,今人与古人,国人与世界,融汇贯通,充分体现民族的、时代的特色,应当成为不懈追求。大众的、共性的不可淡忘,而每个人的气质和阅历,独有的喜怒哀乐和哲思,又充分展示了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山水大多留有前人遗迹,临此难免生发思古之幽情,不过更多地是今天的感受了。</p><p class="ql-block"> 三是反映人民生活。山水承载着人民,人民生于斯长于斯,与山水相依,利用并改造着山水,诗者不可能见物不见人,山水图画中一定流动着人民行迹,呈现着人民的生活状况。人民性向为优秀传统,庙堂文学古已式微,象牙之塔、高高在上,或以隐者自喻,必为不归之歧途。</p><p class="ql-block"> 四是服务发展和文明要求。好山好水向为文旅胜景,“江山还要文人捧”,一诗而兴山,一文而名水,古往今来,不胜枚举,如今诗人何其幸运,真可谓“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多少胜景有待状描抒怀!好的作品,不仅可为之增色,为科学发展、社会文明作出贡献,经典之作,亦将流传。</p><p class="ql-block">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一个流派的出现,有其内在发展的规律,同时,也离不开志同道合者的推波助澜。安徽省诗词协会诗词研究与诗词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九华诗社社长王开炎,志在新时代中国山水诗派的形成,余亦期盼九华山上云集者众,虽路漫漫何其修远,亦上下求索,伏枥驰驱,共导先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日)</p> <p class="ql-block"> 张嵩会长说得好,时代,地域,文旅。当年发轫于黄山的新安画派就一扫二王画风,注入时代精神,貌写家山。</p><p class="ql-block"> 一个诗派要有主张,有几条大纲。几篇宏论多少论及,假以时日,特别是从创作中总结提炼,当代山水诗派应会丰富理论,旗帜鲜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致章河生:一个诗派,最终要有主张和方向。你六部分涉及,我的致辞也写了几点。当逐渐总结归纳形成。</p> <p class="ql-block"> 在安徽大地上,产生过影响深远的建安文学亦即建安风骨,既产生过桐城文派也产生过桐城诗派。</p><p class="ql-block"> “风骨”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风”乃作品内容和情感,为文章生命力;“骨,要求语言准确、简练、明晰,为文章表现力。建安风骨肇于安徽,堪为皖人骄傲。吊古抚今,弘扬传统,践行现实主义,拥抱时代,为人民而歌,“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p><p class="ql-block"> 桐城诗派熔唐人之音节高亮、自然浑成,而无“明七子”“神韵派”之“肤廓”与“脆薄”;铸宋人之精工典雅,而无“肌理”“性灵”二派之呆板与庸俗。唐韵宋意,如盐著水。</p><p class="ql-block"> 桐城诗派还主张以古文义法通之于诗,以文为诗,创意创言,妙用结构,穿插跌宕,丰富层次,充实内容。</p><p class="ql-block"> 熔铸唐宋,古文之法,言咏讬兴,微言大义,正雅祛邪。投身现实生活,抒写壮丽诗章,亦八皖诗人之担当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