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天开会,闫主席再次谈到要在明年出的《白水文艺》中刊登作协会员写的对联,而且提出要先让我审稿。我以为目前作协大多数会员的对联和律诗常识比较欠缺,为了提高大家在这方面的知识,也为了将来减少阅审时的难度,我有了想先谈一谈写对联的一些基本常识的想法。加之今天又吊唁送别了一位老同学,我油然生出自已也快行将就木的感慨,于是毅然下定决心,不怕大家笑我妄自尊大,和大家谈一谈对写对联的个人体会。</p> <p class="ql-block"> 在谈之前,先说一下我对对联和诗词的看法。诗词要讲韵,人常说诗韵,我以为无韵不成诗。但写对联不讲韵。但若能写出工整对仗的对联(简称工对),就意味着步入了写律诗和诗词的殿堂。作家不一定都是联家和诗词家,但如果能写出一些好对联和好诗词,将对你的文学作品起到锦上添花和如虎添翼的作用。大家可以想一想,四大名著中《红楼梦》能独占鳌头,我以为不仅内容好而且其中嵌入了好多诗词和对联。因此,我想对所有作协会员来说,都应当具备这方面的基本知识。</p> <p class="ql-block"> 昨天晚上看电视,一个相声中说到对联。其中一联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小老鼠偷吃热凉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短长虫缠绕矮高梁。</b></p><p class="ql-block"> 这一副对联中,上联结尾一字“粉”,是仄声字,下联结尾一字“梁”,是平声字,这就符合了对联宽对的最低要求了。因此,大家写对联时,首先要滿足上联尾仄,下联尾平的基本要求。这是从格律讲的。</p><p class="ql-block"> 同时看上下联中对应位置上的字或词组要做到对仗!该联中“小老鼠”中小和老是反义词组合,那么对仗的词“短长虫”中短和长也是反义词组合,这就叫恰好对仗了。“偷吃”是双动词组合,那么“缠绕”也是双动词组合,这也就恰好对仗了。“热凉粉”是名词前用相反义的形容词做定语来修饰,那么用同样结构的“矮高梁”,也就恰好对仗了。因此,联中对应位置上的词组要达到对仗,这是写对联的第二个基本要求。</p> <p class="ql-block"> 在楹联界传颂着好些以妙联征婚喜结良缘的故事。我就借用李若虚和刘小姐的妙联联姻中的几副对联来领会一下写对联的方法要求。</p><p class="ql-block"> 李若虚和母亲二人度日,一贫如洗。刘员外有才女刘小姐,以对联求偶。李家托人提亲,但刘员外嫌李家家贫,但有言在先,便答应试后再说。</p><p class="ql-block"> 李若虚到刘家,刘小姐垂帘而坐,问道:“<b>秀才来临何所事</b>”?若虚答:“<b>小姐召见自应知</b>”!</p><p class="ql-block"> 这一问一答,实际是小姐出了上联,若虚妙对了下联。这也是一副宽对联,还达不到工对。</p><p class="ql-block"> 刘小组接着说</p><p class="ql-block"><b> “我家身世虽微,临门尽是文章士”</b></p><p class="ql-block">若虚应对道</p><p class="ql-block"><b> “贵府声名卓著,入室当非鄙俗人”</b></p><p class="ql-block"> 这一副对联,我们用前面讲的两个标准即一是上联尾仄,下联尾平,二是联内对应位置的词组对仗来衡量,完全滿足了宽对要求。同时我们进一步衡量,这副对联达到了工对。</p>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说是工对对联,这里需要分两条来说。一是该联出句和对句中各有两个分句。上联第一分句的句尾一字“微”是平声字,下联第一分句尾一字“著”是仄声字,这就滿足了各分句句尾一字平仄相对的原则。即对含有两个分句的对联,上联若是两分句尾如上面上联是平,仄,则下联两分句尾必须是仄,平。当然你写含两个分句的对联时,上联两分句的尾字也可以是仄,仄,那么下联两分句的尾字必须是平,平。总之,上下联各对应分句句尾一字的平仄必须相反。这样符会分句联的要求,但还是仅仅满足宽对的要求。为了便于掌握,大家可把这一条做为宽对对联🎀第三个基本要求。</p><p class="ql-block"> 要符合是一副工对对联,除了滿足上述三个宽对的基夲要求外,工对最难的是句中词组节点上的字也要符合平仄相对的要求。这就是我说这副对联是工对,就因为这副对联满足了这一条,即联内各对应词组的平仄也相对。大家可以观察体会</p> <p class="ql-block">上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家身世虽微,临门尽是文章士</b></p><p class="ql-block">的格律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b></p><p class="ql-block">下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贵府声名卓著,入室当非鄙俗人</b></p><p class="ql-block">格律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p><p class="ql-block"> 这里上下联相应词组节点上的字的平仄正好相对,所以这就是一副达到工对的对联了。</p><p class="ql-block"> 简单地说,格律要求,以七字句为例,第一,第三,第五字不论平仄,这就放宽了,但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符合仄,平,仄或平,仄,平的要求。该联中上联第一分句各节点上的字家平,世仄,微平,而下联第一分句各节点上的字府仄,名平,著仄,达到上下联同位置节点上的字的平仄相反,而且句内相邻节点的字的平仄相反。这就是工对的基本要求。</p> <p class="ql-block"> 大家可以按此要求衡量第二分句🎀上联门平,是仄,章平,尾仄。下联室仄,非平,俗仄,尾平,正好上下联对应节点位置上字的平仄相反,所以说这一对联可称为工对对联。</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把刘小组和李若虚问答的对联介绍几副,大家用上面讲的基础知识学习,体会,自已分析是不是工对对联。</p><p class="ql-block"> 刘小姐说:有一上联,敬请赐对:</p><p class="ql-block"><b> “三皇五帝古时君,著就三坟五典”。</b></p><p class="ql-block"> 若虚略一思索,又对道:</p><p class="ql-block"><b> “八泽九洲天下土,记入八索九丘”。</b></p><p class="ql-block"> 刘小姐滿意地点点头,又说:“还有一联,只是稍有失敬”。若虚说:“但讲无妨”。刘小姐道:“<b>妄以力田为男子,秀才虽博学,手不能缚鸡,何力之有?</b>”</p><p class="ql-block"> 若虚想了想,又对道:</p><p class="ql-block"><b> “谬将古女作姑娘,小姐正妙龄,身犹未出阁,无古可言!”</b></p> <p class="ql-block"> 体会和判断此联时,应注意:一,含四个分句的对联,此上联分句尾字的排列为</p><p class="ql-block">仄,平,平,仄。</p><p class="ql-block"> 下联各分句尾子的排列为</p><p class="ql-block">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 其中下联第三分句的尾字</p><p class="ql-block"> “阁”的平仄是按平水韵判断的。阁在平水韵中是入声字,属仄声。而在现在的中华新韵中属平声。因此按平水韵衡量是合律的。</p><p class="ql-block"> 另一点是出联中有析字句,则对联中相应位置也必须是析字句,即出句有田力为男,对句答为古女作姑。</p><p class="ql-block"> 另外对联和律诗写作中尽量不要用重字,若要用重字,必须在相应位置做同样相应字的重复。例如最后两联中前一联的三,五重字,后一联中上联的力字和下联的古字都是重字,但这叫有约束有规律的重字,是合理的。而杂乱无章👄重字则要尽量避免。</p><p class="ql-block"> 今天就谈这些,你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完全可以写出好对联。大家可以先要求自己写出符合前三条要求的宽对对联,然而再练习写工对对联。而我们作协中凡能写律诗的同志,也当然会写出工对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今天不自量力,如有错误或不当,敬请批评指导。</p><p class="ql-block"> 谢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浅谈楹联写作中的对仗</b></p><p class="ql-block"> 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中讲:“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我今天就自已学习《联律通则》及《渭南联苑》的体会及实践心得,重点对“词语对仗”谈一些个人理解,希望对学习楹联创作的同志能有所帮助。</p><p class="ql-block"> 《联律通则》中第一章讲了基夲规则,要求写对联要达到:</p><p class="ql-block"><b>1,字句对等。即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b></p><p class="ql-block"><b>2,词性对品。即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b></p><p class="ql-block"><b>3,结构对应。即上下联词语构成和句子结构合乎规律习惯,彼此对应平衡。</b></p><p class="ql-block"><b>4,节律对拍。即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b></p><p class="ql-block"><b>5,平仄对立。即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字要平仄相反。</b></p><p class="ql-block"><b>6,形对意联。即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要统一主题。</b></p><p class="ql-block"> 以上规则是写作对联必须遵守的大法。</p><p class="ql-block">写对联说的对仗,和近体诗中的对偶句的要求是一样的。对偶句的特点也是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结构相同,词性一致。一双对偶句就构成了对仗。因此说若能掌握写出工对对联,就意味着步入了诗词典堂。</p><p class="ql-block">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我教了40年的物理,又没正儿八经上过大学,所以语文知识和文学功底还差得很远。例如在实线中仍往往把一些词组的词性或结构讲的并不专业。比如我遇到“缠绕”这一词组,是叫连动呢还是看做并列的两个动词呢?我也分不清,也不想过多关注专业的名称,奔着有利于迅速正确理想掌握就行了的实用主义观点说体会,′因此我只有说是由两个动词组合成的词组。所以我也是白先生教学哩,仅说白己的体会。咱作协的文学大师和专业语文教师及文科专业毕业的人比比皆是,但我只所以敢在关公面前耍大刀,是因为咱作协大部分同志的楹联和诗词的写作水平还确实需要提高。所以只能说我仅谈个人在这方面的体会,希望大家批判性地借鉴,为创作出大量优秀对联及诗词而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 话说刘小姐为资助李若虚去省城考取功名,派人把一个包裹和一个信笺交给李若虚,若虚一看信笺封面上写着一首五言绝句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不图衣锦贵,但愿良缘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莫念家中事,须争榜上名。</b></p><p class="ql-block"> 这首绝句诗,拆开来,实际上两副对联。我们先看看后:两句组成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须争对莫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榜上对家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名对事。</b></p><p class="ql-block"> 大家不难看出这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同样,前两句也构成一副对联,只是良缘对衣锦还距工对有些差距,因为“衣锦”是动词,衣夲意指衣服,是名词,但在这里名词动化了,做了动词,成了穿着花华的衣服,因而衣锦成了动词。“良缘”是偏正词组,是名词。所以应当说这是宽对。</p><p class="ql-block"> 那么,对这种宽对,也可以学学改写为工对的方法。我个人的体会,其实方法也不难。只要把其中一个词组改成和另一个词组相同就行了。例如我们先尝试把衣锦改成偏正结构,比如改为“锦衣”,锦衣一词可以看做并列结构,也可以看做偏正结构,而当作偏正结构时,把并列结构中的名词锦的词性就变成了形容词,锦衣就成了好衣服的意思了。这样锦衣和良缘看来就词组对仗了,但又出现上联第四字必须是仄声字,锦是仄声字,而衣字放在节点位置又违背了平仄声律,因为衣是平声字,故还是不妥。</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再保持衣锦不变,即看做动词,那就把良缘改成动词。缘字本身有多种词性,可以作介词或作连词,也可作动词或名词,但良缘中的缘,一定是名词,所以只要把形容词良字改为能与缘搭配的动词就行了。比如改成“结缘”,这就能与“衣锦”达到工对了。</p><p class="ql-block"> 可是我仍想想,才女刘小姐为什么用“良缘”而不用“结缘呢”呢?我想刘小组一定认为结缘不如良缘对他们联姻的评价高,反映的思想认识水平有巨大差别,因而宁可用宽对,也不一定努力达到工对。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个写对联要优先考虑词的思想意境,把词义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不一定非要工对。所以说刘小姐的这副对联不失可以看做对仗基夲上工整的好对联。</p><p class="ql-block"> 再回到上次提到的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出句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小老鼠偷吃热凉粉”,</b></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要写出下联时,就要根据出句的语句构成及特性来思考。</p><p class="ql-block"> 出句的句子结构成份是主语成份(小老鼠)谓语成份(偷吃)宾语成份(热凉粉)</p><p class="ql-block"> 因此对句句式必须是主谓宾结构。</p><p class="ql-block"> 再看主语部分,粗看是名词(鼠)前是两个反义形容词(小,老)共同做定语的修饰词,但细看,名词紧连的老字和鼠又构成一个固定结构的专用名词,即老鼠,在这个地方又构成形容词小是修饰“老鼠”这个专用名词的。所以想出的对应主语成份也必须是名词前有两个反义形容词组成的两字词组,而且第二个形容词和主语名字又要能组合成为专用名词。这样才能滿足主语成份的对仗。</p><p class="ql-block"> 再看谓语成份,出句用了偷和吃两个动词组合成为谓语,那么,对句中的谓语也必须是由两个动词组合做谓语,才能达到对仗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再看宾语成份,其结构和主语成份的构成是一样的,凉粉是粉又不是粉,是构成了专有名词凉粉,不管凉粉是稀稠,黑白,热冷,都是凉粉。所以对句中宾语成份也必须是相同结构的词组。</p><p class="ql-block">依此原则,对句可以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短长虫缠绕矮高梁”。</b></p><p class="ql-block"> 当然,大家也可以照此方法,写出其他不同的对仗工整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我国举办亚运会那年,山西迎春征联中有个一等奖对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民心连党心同心永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亚运昌国运好运长存。</b></p><p class="ql-block"> 这副对联上连用了三个心字,下联连用了三个运字,但用重字都在相应的位置上,这是学习运用重字的一种规则。</p><p class="ql-block"> 我在上次也引用了一个用重字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上联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皇五帝古时君,著就三坟五典;</b></p><p class="ql-block"> 这句中主语成份中的三,五又重复出现在宾语中,因而下联在相应位置也要重复出现两个数词。而且为了达到对仗,前面主语成份中的数词和名字组合,而且三皇,五帝是属于古时君。后面宾语中的数词必须是两个书名。因《三坟》《五典》是书名。中间谓语还要对应为双动词组合。因此下联写成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八泽九洲天下土,写入八索九丘。</b></p><p class="ql-block"> 下联中的八泽九洲属于天下土,《八索》《九丘》也是书名,中间谓语也是双动词词组,所以构成了绝佳的工对对联,尤其对数字重字的运用,反映了答对联人极深厚的知识功底和极高的对联水平。</p><p class="ql-block"> 杜牧在《长安杂题》中有一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䑛笔和铅欺贾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赞功论道鄙萧曹</b>。</p><p class="ql-block"> 上下联都是由三部分动宾结构的词组组成,大家不难看出这是十分工整的一副对联。我要说的是,上联中的“贾马”,和下联中的“萧曹”分别代表两个名人,贾谊和司马相如,萧何和曹岑。那么为什么可马相如为什么要用马代指?这里写工整对联还有一点要明白,叠韵词要对叠韵词。即萧,曹是相同韵母的词,那么贾和代指相如的字用马字,贾马也就满足了叠韵词相对应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总之,当出联中出现析字,双关语,或宾语前置等词组时,答联中也一定要在相应位置对出相同结构词组,才能达到对仗要求,如大家前面提到的八大王,四小鬼联,鸟在笼中的关羽,张飞联等等,我就再不啰嗦了。</p><p class="ql-block">祝大家写出优秀的,工整对仗的对联。</p><p class="ql-block">谢谢!</p> <p class="ql-block"><b>附:</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 《联律通则》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b></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平仄交替”,按照格律诗词习惯是“…平平仄仄…”两两交替,应当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p><p class="ql-block">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在香菱学诗情节中,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所以,以上两种平仄交替格可写成:</p><p class="ql-block">仄起式: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p><p class="ql-block">平起式: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p><p class="ql-block">“中”为“不论”平仄皆可。</p><p class="ql-block"> 《联律通则》第十条(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对于“孤平”问题,《联律通则》没有提出避忌,所以在对联创作中没有“孤平”之说。</p><p class="ql-block">【对联平仄交替一览表】</p><p class="ql-block">对联格律公式推演</p><p class="ql-block">单字对联:仄;平。</p><p class="ql-block">双字对联:中仄;中平。</p><p class="ql-block">三字对联:中中仄;中中平。避免三仄尾,忌三平尾。</p><p class="ql-block">四字对联:中平中仄;中仄中平。遵循“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原则。</p><p class="ql-block">五字对联:</p><p class="ql-block">1、中仄中平仄;中平中仄平。</p><p class="ql-block">2、中平中仄仄;中仄中平平。</p><p class="ql-block">遵循“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原则。避免三仄尾,忌三平尾。</p><p class="ql-block">六字对联: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p><p class="ql-block">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原则。避免三仄尾,忌三平尾。</p><p class="ql-block">七字对联:</p><p class="ql-block">1、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仄中平中仄平。</p><p class="ql-block">2、中仄中平中仄仄;中平中仄中平平。</p><p class="ql-block">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原则。避免三仄尾,忌三平尾。</p><p class="ql-block">七字以上对联,以此类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