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的云南——南行泛记(23)

北湖愚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期写的是我到云南省博物馆看了一场展览,那天发现与“云博”一路之隔,有一座建筑叫云南文学艺术馆。因为当天有其他活动安排,我就没去这个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游完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后,需返回昆明与另一旅游团去西双版纳。6日上午在昆明无事,于是我打算到云南文学艺术馆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天在外跑,没注意是星期几,而这天是星期一,这是很多展馆的休息日(长春也是这样),所以我吃了“闭门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拍一下展馆外观和一些宣传版,也算不虚此行吧。比如展版中提到的李乔,我小时候曾读过他的作品(内容忘了)。李乔是出生于石屏的彝族作家,虽然我对他不熟,但对石屏不陌生,在世纪之交时曾多次去过那里,帮当地编辑过“豆腐节”的画刊。印象中,那本画刊里提到过当地的一些名人,比如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可能也提到了李乔,但我记不清了。总之,在一个文人荟萃之地,我去做了“孔夫子门前卖《三字经》”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昭通作家群,是与陕西作家群有得一拼的文学现象。他们的地域共同点是,都曾是国内最贫穷的地区——有个说法是“穷得只剩下想象了”。而从事文学创作的成本相对较低,所以有些人就以此作为实现人生逆转的机会。改革开放40多年了,各地经济状况都有好转,但“文风”会有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网上得知,这座展馆于2019年9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其办馆宗旨是:立足艺术性、时代性、民族性、国际性,建设区域性文学艺术展示和收藏、宣传教育、学术研究基地和对外文化交流窗口,传承中华文化,促进文明交流。除临时展厅外,设有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民间文艺、摄影、戏剧、曲艺、杂技、电影、电视、精品典藏等13个展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没进展厅,但我猜美术展厅会有袁运生的作品,1979年他为首都机场创作的巨幅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当时曾经引起轰动和争议。袁先生曾在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工作过18年,长春与这位后来声名鹊起的画家是有“袁”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曲艺,在本系列14期中,我提到最早听说勐腊县,是从一段山东快书中。那大约是在1970年代。那时人们的娱乐方式较少,主要是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节目。由于娱乐方式的单一,受众反而更集中,也就是说,一个节目可能被全国人民收听。那段山东快书,就把勐腊县这个地名传播到全国人民的耳朵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到电影,1950-1960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曾拍摄过多部以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为背景的故事影片,比如《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神秘的侣伴》(1955)、《边寨峰火》(1957) 、《芦笙恋歌》(1957)、《五朵金花》(1959)、《勐垅沙》(1960)、《阿诗玛》(1964)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舞蹈,此前我曾提到云南是孔雀的故乡,也是孔雀舞的故乡。傣族舞蹈家刀美兰和白族舞蹈家杨丽萍都是家喻户晓的孔雀舞“大咖”。此次旅游途中,还曾有团友问我是否去了大理杨丽萍的舞蹈工作室去观看她的演出?这个我还真没想到(主要是我对此不够上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过在世纪之交时,我还真和云南彝族的原生态舞蹈《阿细跳月》有过“亲密接触”。那时我去弥勒县“公干”,得知了西三乡(后改为镇)举办《阿细跳月》节活动的消息,专程去那里在乡政府招待所住了两宿,体验了活动全程,感受到当地以及十里八村彝族同胞对《阿细眺月》这个舞蹈的喜爱——那就是一次男女老少的全民大联欢(我对当时接待过我的3位乡领导仍有印象,只是不知后来他们的“仕途”发展得如何。我写此地的一篇微散文《花口小龙潭》发在杂志上后,被当时弥勒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副部长收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他们在各自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和艺术。从早期的歌舞和器乐,发展出多种多样的文化和艺术形式——文学是其中的一种(当年我在建水一带接触过的一位县委宣传部长曾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他说在我离开时要送我一本,但后来他忘了给,我也忘了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这次没能参观云南文学艺术馆,但我并不感到遗憾,因为以后的某一天,我仍会踏上这片红土地,并会找时间来参观这座目前全国独一无二文学艺术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