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心花开

秋水长天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图 秋水长天(董瑞芳)</p><p class="ql-block"> (卡通年画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农历的十二个月份中,若问起最喜欢的月份,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腊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腊月,是蒙童幼年时父亲母亲口授身传的幸福日历,是童年记事起注入心田的期盼种子,是寒冬长夜在心中绽放的那一树花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年腊月,今又腊月,回首岁月旅途走过的无数个腊月,幸福的暖流便在心中荡漾。鲜衣怒马,月白风清的人生风景,消弭了我老去光阴速可惊的慨叹,思绪又回到了翩翩骑马少年郎的腊月心花日子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腊月,是岁末十二月的别称。童年时,还不清楚腊月的含义是什么,但母亲的一句话,就会让我为这腊月高兴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冷的冬日早晨,家里门旁的墙上,挂着一个有图案的小纸板,纸板上盯着一摞扑克牌大小的日历牌。母亲是全家起的最早的人,起床后忙着做饭前,总是习惯性地先撕下日历牌上前一天的号码纸。直到有一天,母亲像是自言自语又似乎是对我们孩子发出感叹:“进腊月了,再有一个月就过年了!”一句快过年的提醒,立刻把我就位在数天数的起点线上。从这天开始,就盼着那剩下不多的日历牌快点撕完,因为母亲告诉我:换上新一年的日历牌,就快到过年的日子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得腊月,人们的表情、生活的气息,仿佛在一夜间就悄然发生了变化。盼年的心情和着忙年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蕴育着温馨的、欢快的、由远及近的春节序曲的喜悦旋律。传统的节令、民俗的仪式、年货的采购、美食的筹备,一系列的美好醉心,一年里的所有心愿,都集中在了这腊月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考证,“腊”的本义是“干肉”,亦指一种肉类食物的处理方法,把肉类以盐或酱腌渍后,再放于通风处风干。岁末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因在小寒至大寒之间,干燥少雨、吹西风季候风,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在《周礼》、《周易》中就有关于“肉甫”和“腊味”的记载。这便是“腊月”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在东北地区,因为地域环境的不同,是没有“腊味”这道美食制作与舌尖品味的。围绕腊月的民俗精粹,既有与南方相同相似的节令,也有东北自己独特的腊月风俗,这风俗,一年一度温馨拂煦,伴我从童年走进老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腊月,是春节的预热和预演,一进腊月,一个接一个的习俗礼庆排着队地敲开幸福门楣,让忙碌一年的人家充满烟火喜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个迎来的便是大如年的腊八节,这是北方人点燃春节爆竹前的重要节令,这节令的习俗是“喝腊八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北的腊八粥食材是大黄米或小黄米,配以红枣、红豆、花生、莲子、栗子、葡萄干等豆类干果,并加白糖、红糖调味,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熬制成一碗软糯香甜的腊八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忙了一个早晨的母亲,把亲手做的腊八粥端上餐桌,热气氤氲缭绕,捧在手里,色香味充盈,吃进肚里,感恩暖流在心中涌动。“腊八腊八,冻掉下巴”,东北的极寒季节,这一碗腊八粥,自有祭天地、祈吉祥的内涵,但更是一家人度寒迎春、亲情温暖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北人,都有腊月里淘米蒸粘豆包的记忆,那是童年最温馨的生活诗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东北,一到冬季,进到腊月,家家要淘米蒸粘豆包。这是一项时至今日仍带着满满幸福的传统习俗。淘米,就是把大黄米或小黄米按一定比例兑入小米,用水淘洗干净,沥水半干后,就可以拿到石碾子上压面了。淘米这一天启动,生产队的碾坊要遮挡严实,防止温度低了米面冻在碾盘上,俗称“滞碾子”。然后,按照顺序排队压面,24小时一家接一家,只换毛驴马匹碾子转个不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待到压好黄米面,发面、烀红豆馅准备就绪,就开始包豆包了。东北的粘豆包,个头似如鸡蛋,豆馅饱满,面皮均匀,形状立挺,很是考验家庭主妇的手艺。这包豆包、蒸豆包的活计,一般的家庭都要忙乎两三天,有时左邻右舍都去帮忙。蒸熟的粘豆包揭锅,要用专用的小板片沾水,一个一个地揭下来,放在盖帘上,拿到外面冻成个儿后,再放在大缸里储存,一冬天随时加温食用。而啃冻豆包就成为小孩们衣兜内的零食。冻如石子的粘豆包,啃下去几个牙印,直到啃出甜甜的红豆馅,含在嘴里慢慢地化去,舌尖的美味就沉淀在小时候的味蕾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腊月里,最有声势的忙年仪式,莫过于杀年猪。东北农村勤劳人家,大都养猪供自家过年食用。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家里虽然吃“红本”供应粮,但母亲每年都养一头猪。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喂猪的时候,我常在一旁观看猪吃食的样子。那头小白猪崽,大半年多就长成了大白猪的样子。喂猪时,母亲时常用手一拃一拃地量着猪的身长,然后又同样量一下我的身高,笑着对我说,“它和你长得一样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腊月农历二十以后,就到了杀年猪的时日。请来了杀猪匠,烧好一锅开水,在邻居帮忙下,就把猪宰杀了。年猪,是贡献给春节的大礼,猪肉分解成小块,放入从河里砸下的新鲜冰块,装在窗前一口大缸冰冻冷藏,一个春节至一个春夏,一家人就有了肉和油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家养的猪没了命,总是有一种失落与高兴混杂的心绪。抓猪宰杀时,我见母亲总是站在远处不近前。我猜想,母亲可能是在怀想饲养猪的那些时日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善良勤劳的母亲,还养着十多只小鸡、好几只鸭子。夏季里,母鸡孵小鸡,鸡窝是一个很大的泥盆,21天里,母亲精心照料。小鸡破壳而出那一刻,最是惊人。待小鸡全部出壳,母鸡领着一群“唧唧”叫着的小鸡到外面游走,一群毛茸茸的鸡娃围在鸡妈妈的身旁,一有危险,鸡娃们便迅速钻进鸡妈妈张开的羽翼下,充满可爱与萌态。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年的母鸡下蛋,攒下来作为来客、过年节的看家菜,更多时则是拿到供销社去卖,换回油盐酱醋。而公鸡、公鸭,就免不了作为刀下菜,在入冬进腊月后宰杀,备做过春节的年货,丰富一家人春节的餐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十年代初,有一首流行的北方农村题材电视剧主题曲《命运不是辘轳》,歌中唱到“白涯涯的黄沙岗,挺起棵钻天杨,隔着篱笆有一座海青房。”这歌词的意境把人们带回到农村的田园生活里。但六七十年代的东北农村,海青房并不多,多数都是苫房草盖顶的茅草房。这样具有原始气息的村庄人家,在腊月的过年准备中,打扮房舍就是另一项精神审美礼仪,这就是东北特色的糊棚糊墙。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糊棚是过去的传统手艺。在东北,就有裱糊的匠人。那时的家庭尖顶住房建好后,内部基本不做吊顶。糊棚就是用高粱秆捆绑做好吊顶的梁骨,然后将纸张糊上去。糊棚的纸,有专卖的糊棚纸,或回纹图案,或花朵图案,糊上去屋舍立即生辉。这糊棚的活,也都在每年的腊月里动手,这才有焕然一新过大年的气氛。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童年时节,我家里糊棚糊墙的纸多是报纸,买糊棚纸是要花钱的。用报纸裱糊棚顶与墙面,不但同样有刷新的感觉,而且还便于我和姐姐妹妹们玩“找字”游戏。冬日夜长,早晨醒来,我们都懒在被窝里不起,借着灯光,就开始找棚顶或墙上报纸的字。规定是一个词或一句话,一人说出他人找,既练眼力搜寻功夫,又看谁不认识生字。有时直到母亲催起床,还没找到字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糊棚与贴年画是承接的流水。到集市或供销社精挑细选,买来年画,贴在新裱糊的墙壁上,屋舍便顿时生了喜气和瑞象。过年看画,开了心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腊月的天候,向着寒冷的极致,在大寒前释放着酷冷。小寒大寒就过年,仿佛再不发威就没了机会。可正是这寒气白雾,催生了年的升温,赶年集,就又如寒冬里的一把火,温暖着人们的心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家的新立大集,以逢五盘十为最,吸引着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年前赶大集是筹备年货的最后一次装载和配齐。肉类已准备的差不多了,山货、绿叶菜是采购的重点。在我17岁参军前,父亲上班,母亲常带着我去赶大集,我熟悉母亲要买什么。山里产的野生榛蘑,要买上一串,春节年三十的餐桌不能没有小鸡炖蘑菇这道主菜。绿叶菜最是惹人注目,没有家庭冷藏设备那个年代,在东北二十多度及至三十度的极寒季节,能见到和吃到绿叶蔬菜,那简直是人间烟火里的高大上。集市上,见到的绿叶蔬菜基本就两种:用棉被子盖起来的大白菜、带着冰喳的冻芹菜。大白菜是深秋时在保温的土窖里储存的,仍是水灵灵的绿叶,买上两颗做饺子陷,更是父亲喝酒时的凉拌菜。冻芹菜看着就让人喜爱,上冻当口采摘下来,用泼水法冻起来,在临近大寒的时节拿到集市上,依旧是翠英英的墨绿,沁入心脾的清香。这年三十的芹菜馅饺子,就是东北寻常百姓家一年的富贵吉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红的冻柿子,黑黑的冻梨,那是东北极寒地区过年的鲜果盘,也是母亲必采的年货。年三十的晚上,用水泡上一盆“缓过来”,吃在嘴里,柿子甜甜,冻梨甜酸。这不就是品味生活吗,百姓人家过日子,甜里面有酸,酸里边还带着甜。一年复一年,日出看日落,脚步总是奔着前边那束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帮助母亲带上采购的年货,走在回家的路上,那种满足、欢乐的心情难以名状。直到我后来爱上摄影,看到了法国著名摄影家布列松那幅经典作品《买啤酒的小男孩》照片,让我心头一震:男孩双手各抱一个大酒瓶,自信满满走在回家的路上,那份为父亲打酒的自豪喜悦和洋洋傲娇,正契合了我这穷人家孩子少年随母亲赶年集的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腊月这个月季,仿佛通人的灵气,更知晓少年的心,也许它是有意让人们预热一下,让年的这杯美酒喝得微醺而不至于酩酊才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北方小年便如欢快的少女,笑盈盈地走进烟火人家祝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年,也称“灶神节”、“祭灶节”,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小时候,常见到有人家的锅灶墙上贴着图案,谓之“灶王爷”,还配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听到的故事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人们在灶王像前供奉,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真是美好的故事,美好的祈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随之便进入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各家各户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小时候看父母到了这一天忙着扫房子,到了我从独立门户那天开始,几十年也从来没有中断过这扫房子习俗。八九十年代期间,还用涂料粉刷过墙壁,让房间焕然一新。觉得非如此,这年的准备就是不完备的。再接下来,便是各人的精神焕发,理发、烫发、洗浴,包括过年新装的上新,除去旧年尘埃,带来新年好运,开启吉祥顺利的好兆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用吉祥的祁运装点着心情,带着无数个美好的寄托,向着大年夜的团圆美满靠拢。于是,就有了充满了画面感、色香味俱全的“腊月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肥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传统的腊月日历,一页连一页,一天接一天,该是注入了多少芸芸众生的期待,饱含着多少烟火人家的温暖呢!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寻常百姓人家,平安喜乐,四季抚慰,衣食无忧,便是人间幸福。腊月,在年味的酝酿与发酵中,我们的祖辈父辈从这样的仪式中走过,我们也从一年增加一岁的沉淀中老成。一辈一辈的人们,行走在充满烟火气的日子里,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前路便皆是美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忽有情愫上心头,小时候,进了腊月充满期待,现如今,出了腊月又增了一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