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环境是物种生存的基础,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物种。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 </b></p><p class="ql-block">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在家只要听到喜鹊“喳喳”叫,就意味喜气盈门,或客人来临。那时的喜鹊除了给人报喜外,还专吃危害庄稼的害虫,因此,深得人们的喜爱,被人们称为益鸟和吉祥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岁月的车轮转到了九十年代。因我父母的年岁大了,为了给他俩增加生话乐趣,我在平房院子里给老人养了近三十只小鸡,经过二老精心喂养,小鸡在笼子里长得很快。白天为让小鸡晒太阳,父母就打开笼子,把小鸡放到院子里。看到在院里活蹦乱跳的小鸡,二老喜在心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父母在圈养小鸡时,发现少了几只小鸡。奇柽呀,街门关的好好的,鸡又跑不出去,究竞是啥原因呢?父母在纳闷中寻找答案……</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在院里为小鸡放风的时侯,我和母亲有意在院里仔细观察。</p><p class="ql-block"> 刚从笼里放出的二十多只小鸡,拍着翅膀,箭一般的冲向院内,欢乐地跳着、叫着、嬉闹着。突然,在隔壁邻居家树上有一只喜鹊鹰一般地俯冲下来,抓了只小鸡,然后飞到树上撕吃。</p><p class="ql-block"> 丢鸡的迷底终于揭开,真没想到,三十年后,随着农田害虫的减少,喜鹊的食源危机,变得这样怪异。</p><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猫捉老鼠天经地义,过去老百姓为防鼠害,家里养猫捉鼠,猫很忠于它的天职,每天虎视耽耽,只要有老鼠出现,就照捉不误。那时的老鼠见了猫,都吓得身体发抖。</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 不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的提高,猫的食物连也较广泛,不用吃老鼠了。现在我看到的是猫见了老鼠各行其道,互不干涉。更奇怪的是物种天性颠倒,有的老鼠见了猫大发其威,追咬着猫满地乱转。</p> <p class="ql-block"> 这是物种的变化,再说说人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四清”工作队进驻我们村,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住农家、吃派饭,早晨天不亮就争着给群众挑水、扫院,办好事 。那时,我们小队包队的有位省工作队员,姓蒋,他是从省中医研究所下乡的,擅长中医针灸。老蒋除了“四清”工作之外,还利用休息时间,给当时缺医少药的村民们义务看病,没有半点报酬,村民们从他们的身上体会到党的温暖、社会的阳光!</p> <p class="ql-block"> 工作队员们 “四清”结束返城时,我们村里全村群众眼含热泪,敲锣打鼓,像送亲人一样,依依不舍地把工作队员们送出村外好远、好远……</p><p class="ql-block"> 到了九十年代,当年在我们队工作的老蒋已升职为医学专家,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他孩子要结婚,老婆是家庭妇女,没工作,迫于生活的压力,他只好利用周末业余时间,背着就诊箱,从省城只身来到我们村——他当年下乡的地方给群众看病,所不同的是,他给群众看病时,由原来的义务看病,分文不收,现在是收取诊断费、治疗费。不管老蒋的医术多么高明,在人们的眼里,人一旦把自己和私利绑定,就会显得那样渺小。这能怪老蒋吗?不能怪,老蒋还是原来的老蒋,但社会变了,他也在变,变得身不由自,变得让村民们如此陌生,如此遥远……。</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图片:网 络</b></p><p class="ql-block"><b>撰文:梁振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