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蒋介石应对失策,唯有白崇禧看出破局关键

武当杏林散人-隐仙百草堂主

<h3>解放战争在1949年开头大获全胜,不过真正翻盘是在1947年,那时候有个大事儿,就是刘邓带着部队往大别山那儿进军。</h3></br><h3>蒋介石心里纳闷,怎么陕北和山东那两个地方都打得挺热闹,共产党的地盘反而越来越小,结果刘邓他们突然跳到那边的大别山去,一下子把他的整个计划都给打乱了。</h3></br><h3>难道自己的重点进攻没有意义?</h3></br><h3>一、蒋介石的重点进攻胜了吗?</h3></br><h3>不带吹嘘不带贬低,得说一句,老蒋这回重点打得很见成效。</h3></br><h3>看1946年到1947年国军怎么打的,整体上没问题。蒋介石那边的军事计划高手,多半是黄埔军校出身或者有过留学经历。</h3></br><h3>打头阵的进攻没成功,国民党高层赶紧意识到分散兵力、心急火燎的错误,于是转而集中火力去攻打陕甘宁和山东那两个解放区。</h3></br><h3>陕甘宁是中共的大本营,山东则是最强大最牢靠的解放区之一。</h3></br><h3> <h3>重点攻打这两个解放区,国民党军队采取了既要夺地盘又要和主力部队决战的策略。他们总想找到华东野战军和西北野战军的主力来打一场大仗,孟良崮那场战斗其实就是双方主力部队直接交手的一次硬碰硬的对决。</h3></br><h3>这种策略对吗?从效果看,大方向是对的。</h3></br><h3>我们陕甘宁解放区的地盘被敌人压缩了不少。虽然我们对外说是把延安这些城市甩给敌人,让他们背着。但其实这主要是为了给自己壮胆,给咱军民鼓劲。</h3></br><h3>实际上,根据地没了,我们没了帮手和物资供应。</h3></br><h3>西野的兵数在四大野战军里算是最少的,起初才六七万,就算打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那些胜仗,人数也还是只增加到十来万。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根据地来支撑,所以军队没法扩充。</h3></br><h3>胡宗南打下延安后,那叫一个乱来,把陕甘宁边区给糟蹋得不成样子,90%的县份都遭了殃。数一数,我们在内战开始的时候,陕甘宁边区我们这边控制的人有150多万。可到了1947年6月,这人数就剩90多万了。</h3></br><h3>这些超过90万的群众,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艰难了。不管是中农、富农还是地主,他们交的公粮都占了自己收入的不少:中农得交30%,富农得交40%,地主甚至得交50%。自己家里剩下的粮食,勉强够吃,还得留着种地用。</h3></br><h3>毛主席、周总理、任弼时他们这些大领导都常常饿肚子。彭德怀带着西野的兵拼死打战,粮食都弄不到手,夏天秋天的时候,就算有钱也买不到粮食,有些队伍只能买还没熟的玉米,连叶子杆子都给吃了。</h3></br><h3> <h3>陕甘宁那会儿局势特紧张,有人提议快把陈赓的部队调到陕北,跟彭德怀一起打胡宗南。这部队都整装待发了,结果毛泽东赶紧下令,让他们掉头往南,去支援刘邓大军进大别山。</h3></br><h3>理由呢?</h3></br><h3>毛泽东讲,陕甘宁那儿的90万百姓,连养活自己部队的9万人都已经很吃力了,陈赓的8万大军来了可怎么办,他们得吃什么呀?</h3></br><h3>不如豁出性命,直接去前线跟敌人硬碰硬。</h3></br><h3>那时候的革命精神可不只是嘴上说说,领导们的爱民之心都是实实在在的,关键时候,普通百姓的命运和革命军队一样重要。在这方面,共产党和国民党差了不是一点两点。</h3></br><h3>陕北困难,山东同样不容乐观。</h3></br><h3>山东解放区的核心区域在沂蒙山区。</h3></br><h3>山东这边有一块特别穷的地方,那儿人少东西少。粟裕虽然打赢了好几回,但还是没彻底打败国民党军的进攻势头。</h3></br><h3>津浦路和胶济路还在国民党军手里,他们能随意进出沂蒙山区。在临朐那一仗,李弥带着一个整编师就像进了自家的院子一样畅通无阻。临朐位于沂蒙山区的中间地带。结果呢,山东解放区差不多丢了一多半的地盘。</h3></br><h3>这些胜利,国共两党都看得明白。因此,中央坚决决定采取外线战术,来缓解国民党对我们解放区的压迫和破坏。</h3></br><h3>回顾起初的判断,国民党的大规模进攻,效果是挺明显的。</h3></br><h3>就算国军占领了延安,深入到了沂蒙山的深处,就算失去了整编74师,蒋介石的战术安排也是正确的。</h3></br><h3>战争已经打到了深水区,突然中共来了一招让人惊讶的举动,把实力最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派到了前线去打游击战,蒋介石顿时傻眼了,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才好。</h3></br><h3>二、40万大军为何没堵住刘邓?</h3></br><h3>中央其实早有外线决战的意图。</h3></br><h3>中央作出了两项重要战略部署,一是让华东野战军渡过长江,进入江苏和浙江的敌后地区建立解放区,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削弱敌人的力量,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核心区域。二是派遣晋冀鲁豫野战军,也就是刘邓指挥的部队,向武汉地区发起进攻。</h3></br><h3>不过这两招实在是太前卫和大胆了,两个野战军都不敢轻易尝试。</h3></br><h3>我们在敌后建立根据地,其实就是学抗战那会儿的办法。不过现在的情况跟那时候可不一样了。在鬼子占领的地方建立根据地,各方面条件都对我们有利,当地的老百姓都无条件地支持我们,人、东西、情报支援一个接一个,就像是把有根的水浇到没根的树上,不管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最终肯定是成功的。</h3></br><h3>所以那些敌后的根据地不仅能站稳脚跟,还能像星星之火一样蔓延开来,越打越壮大。</h3></br><h3>不过,在解放战争那会儿,这么做似乎风险挺大。直接进攻江南,那边的情况我们也不太清楚,国民党的控制力很强。要是我们没能在那儿快速站稳脚跟,那可就相当于把主力部队给削弱了。</h3></br><h3>陈粟和刘邓都写信说,最好暂时不急着往南走,应该找个地方站稳脚跟再慢慢前进。中央一向很看重前线指挥官的看法,所以也就接受了这个建议。</h3></br><h3>可到了1947年6月,中央和刘邓大军突然来个180度大转弯,为啥要放弃原来的计划,决定冒险长途跋涉去大别山呢?</h3></br><h3>这是为了军事需要还是政治上的原因呢?</h3></br><h3>国民党还有蒋介石他们挺懵的,关键就在这儿,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那40万大军老是被刘邓的14万人给绕来绕去,愣是没能把他们堵住的根本原因。</h3></br><h3>可以肯定地讲,绝非单纯军事考虑。</h3></br><h3>1947年那会儿,国共两党斗得厉害,主要是为了抢夺那些被解放的区域。解放军虽然能顶住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击,可实际上他们力量还是不够,保不住所有的地方。所以,他们一边赢着仗,一边又不得不看着一些根据地被丢掉。</h3></br><h3>我们提到孟良崮战役,那是因为这仗打得很漂亮。不过,尽管这样,它并没有在战略层面扭转敌军慢慢侵占解放区的局面。</h3></br><h3>1947年啊,国民党军队主要得做的就是继续把这种差距给拉大,然后一步步把解放区的地盘给收窄。</h3></br><h3>蒋介石在军事上打赢了,但政治上就没那么顺了。</h3></br><h3>占领解放区后,国民党军队的做法很直接,对那些支持革命的老百姓只管打压破坏,只知道用武力吓唬人,没把功夫用在稳定占领地,建立自己的人和政府机构上。那种让老百姓都烦的还乡团,就是这样出现的。国民党在地方上管理,老喜欢找乡里的有钱有势的地主帮忙,不懂得去争取普通老百姓的支持。</h3></br><h3>所以呢,虽然我们占领了好多地方,但人民生活还是没改善,地还是那些地主大财主的,老百姓对国民党的气儿还没消,所以这些地方就不太可能变成国民党的大本营了。</h3></br><h3>蒋介石在逃到台湾后,才真心实意地开始吸取那些教训。而当年1947年,他手里有大把好牌的时候,他根本看不起那些总结和反思。</h3></br><h3>蒋介石压根儿无法看穿,中共派刘邓南下到大别山的真正用意。</h3></br><h3>刘邓他们打算牺牲大部分最厉害的军队,把国民党的大部队引到南边,这样就能减少陕北和山东那边的压力。目的是为了拿回失去的土地和人民,让解放区重新充满活力。</h3></br><h3> <h3>假如蒋介石看穿了共产党的真正目的,那他可能得想个法子来对付这种情况吧。</h3></br><h3>首先,我们得大胆让刘邓他们往南走,让白崇禧在武汉来应付。我们就直接硬碰硬,在大别山那儿看谁能撑得更久。只要国军的主力还在山东和陕北,那刘邓他们往南进军其实也就没太大作用了。</h3></br><h3>接着,赶紧加大对陕甘宁边区、沂蒙山区的打压,让这两个地方变成我们控制得牢牢的统一地区,切断解放军在这两个地方的后勤补给,这样一来,我们这次重点攻击的目标基本上就达成了。</h3></br><h3>这才是以庙算对庙算的釜底抽薪之策。</h3></br><h3>遗憾的是,蒋介石没看准形势要害,刘邓带兵一来,国民党原先重点进攻的阵脚就全乱了。</h3></br><h3>乱在什么地方呢?</h3></br><h3>国民党军改变了解放区的进攻方向。蒋介石担心刘邓大军往南进军,于是不仅派白崇禧指挥华中部队拦截,还将山东战场的主力部队不断调往西边,意图从南北方同时夹击。从山东调走的这些主力部队包括整编第九师、十一师(胡琏)、二十五师(黄百韬)、二十六师、二十八师,总共大概有十多万人。特别是胡琏的十一师和黄百韬的二十五师,它们是山东战场的顶梁柱,一离开山东,就大大减轻了华东野战军的压力。</h3></br><h3>西北的胡宗南部队,派兵去了豫西,去追赶陈赓的部队。</h3></br><h3>国民党在山东和西北的快速部队加入了中原的追击战,还有白崇禧带领的华中跟江南部队,这样一来,中原战场上国民党军的总人数就超过四十万了。</h3></br><h3>原本国共两党在军事和政治两方面都有较量,可蒋介石眼光不够长远,硬是把这场对决简化成了军事上的对抗。国民党军队的重点攻势,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削弱了。</h3></br><h3>一到军事上,国民党军的弱点就显露无疑。刘伯承那可是变化多端,擅长使出奇招,在国民党军里没人是他的对手。现在刘伯承决定全力冲刺,看谁能跟上他的步伐!</h3></br><h3>刘邓大军在鲁西南的羊山集展开了激战,把整编六十六师彻底消灭,还俘虏了师长宋瑞珂。这一战打了二十多天,差点耽误了部队南下的计划。关键时刻,中央连续发来命令,催促刘邓不要只顾着彻底消灭敌人,应该把重点放在南下的任务上。可刘伯承却很淡定,坚持要先把宋瑞珂的部队彻底搞定,然后再继续南下。</h3></br><h3>蒋介石有点摸不着头脑,攻占这么个小地方羊山集,刘伯承竟然耗了二十多天,这难道是他要改变战术,不再继续前进了?蒋介石和总指挥顾祝同都愣住了,心里琢磨不透刘伯承究竟打算往哪个方向走。</h3></br><h3>刘伯承让双方高层都摸不着头脑,在攻克羊山集之后,尽管两个主力纵队损失挺大,士兵们也累得要命,他还是下令部队不休息,直接往南赶,一头钻进了黄泛区,想抄近道直奔豫南的大别山。</h3></br><h3>说的就是他啊,不动的时候像安静的小姑娘,一动起来就像兔子一样敏捷。</h3></br><h3>1947年夏天,刘邓的大军花了二十多天硬是趟过了那片又脏又烂的黄泛区,路上丢了不少重家伙,还是像变魔术一样顺利过了淮河。白崇禧带着张淦的部队拼命追,结果愣是没追上他们。</h3></br><h3> <h3>张淦事后回想,当时我们正要追上刘伯承,淮河突然涨潮,把我们兵团的一个整编师困在了河那边,只能眼睁睁看着刘伯承走远了。这不就是天意嘛!</h3></br><h3>一到淮河那边,大别山地形复杂,不适合大规模军队快速部署,所以国民党军就再也抓不住刘邓大军了。</h3></br><h3>刘伯承往南进军那会儿,陈赓的部队还有华野西兵团也在豫西和豫东一带连续开战,国民党军两边都应付不过来,原先清晰的陕北和山东重点进攻计划,现在变得乱七八糟。</h3></br><h3>国民党这么多兵马,为啥愣是拦不住刘邓他们的大部队呢?</h3></br><h3>首先,我们得明白,盲目地追着别人跑其实是在削弱自己。主动创造机会,让对手来追你,那才是上策。你看那时候的国军里头,要说谁最擅长灵活行动,那绝对是刘伯承。更别提你让他先跑了一步,那谁还能追得上他呢?</h3></br><h3>其二,要是没看懂中央的战略深意,就把政治和军事混为一谈,只盯着军事来打,不找对方的弱点,只顾着硬碰硬,那事先就输定了,光靠军事怎么能够赢呢?</h3></br><h3>三、刘邓大军的自救</h3></br><h3>简单来说,光靠纸上谈兵算计赢,并不代表实际战斗就一定能取胜。</h3></br><h3>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走得快是没错,但别忘了,这速度背后是我们的军队舍弃了老根据地,丢掉了重型装备,付出了不小的损失才换来的。</h3></br><h3>成功来到大别山这只是开始,要在那地方站稳脚跟,然后再去影响武汉和南京,这才是我们进军大别山的真正目标。</h3></br><h3>进了大别山,刘邓这才真的遇到 tough job 了。</h3></br><h3>在咱大别山这儿,跟刘邓干仗的国军头儿,那可是个有名的“智多星”——小诸葛白崇禧。</h3></br><h3>白崇禧领的桂军那可真能打硬仗,他自己也特别擅长算计,总喜欢跟人缠磨,这跟刘伯承那种灵活多变、快攻快撤的指挥方法正好能形成对冲。</h3></br><h3> <h3>刘邓大军一到大别山,就只在张家店和高家铺那儿打赢了两回,把国军的整编师旅给灭了。可其他时候,不是这边追就是那边赶,他们可真是跑断腿了。</h3></br><h3>1947年11月,刘邓大军把主力部队拆开,分到各地县去建立根据地,可就是没能在大别山那边稳住脚跟。</h3></br><h3>原因只有一条,白崇禧对根据地下了死手。</h3></br><h3>白崇禧比蒋介石更清楚,根据地对于解放军来说有多关键。他一边使劲找刘邓的主力,一边在那儿搞恐怖统治,对大别山那片地儿使劲打压,吓唬人,不让老百姓跟解放军靠近,就是要断了刘邓军队的根。</h3></br><h3>白崇禧是真正的硬茬子!</h3></br><h3>刘邓从大别山被迫撤出,往更南边地方转移,然后在江汉平原建立根据地,使得战线进一步逼近国统区。</h3></br><h3>这办法效果不明显。我们越往南走,离白崇禧那帮人的总部越近,打起仗来就越费劲,想建立根据地也更不容易了。</h3></br><h3>白崇禧打仗特别爱总结经验,小心不被刘伯承给分成几块给消灭了。所以他的部队总是紧紧挨在一起,不让刘邓大军找到下手的机会,他们能活动的地儿越来越少了。</h3></br><h3>那会儿情况实在不妙,1947年12月,刘伯承和邓小平一合计,决定把队伍分开。邓小平带着三个纵队留在大别山那片地方,继续跟敌人死磕,好把敌人的兵力拖住。刘伯承带着剩下的三个纵队,转到淮河以北,往豫南和皖西那边挪动。</h3></br><h3>中央下令让陈赓和粟裕在中原地区加大压力,想引诱白崇禧的军队往北移动。但白崇禧没被说动,他继续压着大别山,想赶紧把刘邓的主力给收拾了。</h3></br><h3>幸亏主要进攻目标不是白崇禧而是蒋介石,要不陕北和山东那边的解放区就危险了。</h3></br><h3>白崇禧那可是个狠角色,刘伯承和邓小平也不是省油的灯。</h3></br><h3>邓小平领着三个队伍在大别山活动,把主力部队分开又分,有时候他带着指挥小组,身边就几千兵,他们那种不要命的勇气,硬是和国民党军队打起了死磕。</h3></br><h3>那带队的头儿身边只留下了一千来人,就算是在抗战最紧张的时候,也顶多就是这样。这足以看出刘邓他们有多不容易。不过,刘邓俩人可没抱怨过。毛泽东亲自带着中央机关,像诱饵一样和胡宗南周旋着,毛泽东和刘勘的部队,差点就在一个山头碰上了。</h3></br><h3>统帅都如此,下级还能有什么说的!</h3></br><h3>到了1948年2月,刘邓两位领导发现形势一直没变,就向中央提交了退出大别山的申请。</h3></br><h3>中央完全答应了刘邓要转移部队去豫西和淮北的要求,不过还是问刘邓能不能在大别山留下两个主力部队继续战斗。刘邓(主要说的是邓小平)就解释了情况,说大别山那边因为国民党的保甲制度——其实就是白崇禧那套办法——被严密封锁了,我们的大军在那儿没法站稳脚跟,建立根据地。中央听了也就同意了刘邓的请求,批准了全部部队撤退,回淮河以北去打。</h3></br><h3>遇到危急关头,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领导处理得非常出色又精准,即便部队处境险恶,也能确保主力部队不溃散。他们那种坚定的意志、宽广的视野和强大的责任感,在当时军中可是出了名的。</h3></br><h3>刘邓大军经历了很多牺牲。1947年8月他们从鲁西南出发时,队伍里大约有12.4万人,但到了1948年3月28日从大别山撤出时,主力部队只剩下了5.8万人。这中间减少的人数,大部分是留在当地建立根据地的,也有一些是在战斗中受伤或牺牲的,还有少数人中途离开了队伍。</h3></br><h3>我们现在重武器这边儿,机枪还剩1518挺,山炮有23门,迫击炮有74门,重迫击炮则只有两门。</h3></br><h3>刘邓大军当时受了挺大损失。后来在淮海战役里,虽然人多了些,可力量还是不够强。刘伯承那话说的挺形象的,说打黄维兵团就像瘦狗拉硬屎一样。这话挺生动。</h3></br><h3>刘邓大军虽然牺牲惨重,但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就此出现。陕北和山东的紧张局势减轻,国民党军的进攻方向变得混乱。而真正的转折点,其实是在刘邓大军还在大别山艰苦作战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h3></br><h3>四、粟裕强势逆转</h3></br><h3>转机先自华野开始。</h3></br><h3>刘邓二人行事稳重,能担重任,眼光长远。相较之下,粟裕在战略布局上略显欠缺。人们常说刘伯承是军神,粟裕是战神,这话也不无道理。要说全局眼光,那些开国将领间的差距还是蛮明显的。</h3></br><h3>1947年7月,华野接到中央命令,开始实施分兵作战策略,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七月分兵”。他们分头向鲁南、河南和鲁中发动攻势,意图把山东战场的国民党军主力给分散开来。</h3></br><h3>因为没好好规划战略,太乐观了,结果不仅没把敌人主力打散,还连着打了几个硬仗(比如临朐南麻那场),损失还挺大。</h3></br><h3> <h3>幸运的是,粟裕反应极快,刘邓部队向南推进的过程中,他渐渐看明白了中央的大战略,很快弄明白了华东野战军下一步该集中力量攻打哪里。</h3></br><h3>粟裕决定不再按原计划在鲁中沂蒙山区决战,转而把兵力调往鲁西南和豫东地区。他还调整了中央的分散用兵策略,将原本分散的三支部队重新集中,一起开赴鲁西南和豫东。</h3></br><h3>在战场上,要说谁最能打,那绝对是粟裕,没人能比得上。要是粟裕把兵都集中起来攻打哪个地方,那地方的国民党军肯定得害怕得直打哆嗦。</h3></br><h3>中央同意粟裕可以调整上级的命令,战场上具体的事务,让前线指挥员自己决定。</h3></br><h3>粟裕带着大军急速跑到鲁西南,然后在郓城沙土集把敌人的一个师全给灭了,接着又带队转到豫东,完全不管山东那边的国军主力,直接冲进了豫东去。</h3></br><h3>要是让陈赓和粟裕这两员虎将在中原地区撒欢,再加上刘伯承和邓小平在豫南帮忙,河南那地方肯定全让共产党占了。白崇禧在大别山能稳住阵脚,可蒋介石那边就不好说了。1946年国民党军队六路围攻河南,算是全面进攻里唯一赢的一次。中原地区谁要是占了,那就能统治整个天下。河南那片肥沃的土地,我们怎么能轻易让它落入别人手中呢?</h3></br><h3>粟裕在开封商丘永城那一带把战场搅得天翻地覆,把区寿年的兵团给全灭了。邱清泉带着第五军四处乱跑,愣是没摸到粟裕的主力。蒋介石把黄百韬的二十五师从大别山硬拉到北边,差点就在帝丘店被粟裕给围了个水泄不通。</h3></br><h3>现在啊,那些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大部队,让解放军给搞得七零八落的,原本的阵势都没了。</h3></br><h3>1947年啊,蒋介石心里一直犯嘀咕,明明形势看起来挺有利的大规模进攻,怎么转眼间就被解放军给化解了呢。这一年啊,成了解放战争的关键转捩点,对蒋家来说,那可真是最糟糕的一年了。</h3></br><h3> <h3>现在还有的人,总觉得刘邓大军往大别山那边去损失挺多,对那次进军大别山的好处表示怀疑。</h3></br><h3>打仗不光看军事上的赢输,还得看整个战局的变化。刘邓他们进攻大别山,不是单独行动,是和陈赓、粟裕一起进军中原,打破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局面,互相呼应,互相支援。这还不算,还是为了陕北和山东的解放区争取更多发展的空间,是一种政治上的谋划。</h3></br><h3>要是照着网上那些不负责任的说法来说,刘邓大军留在晋冀鲁豫,陈赓集团待在晋南,华野守在山东,跟国民党军硬碰硬,那基本上就能断定,我们和敌人实力差距那么大,山东和晋冀鲁豫这两个战略区很可能还会被压缩,陕甘宁边区甚至可能撑不住。</h3></br><h3>我们对胜利抱有坚定信心,不过赢的节奏肯定得拖一拖了。</h3></br><h3>战争的结局是最好的证据。</h3></br><h3>1948年开头,三大军队开进中原,山东那边几乎没打就赢了,华野没花几个月就差不多把国民党军队给赶出了山东,没多长时间就迎来了决定性的胜利机会。</h3></br><h3>这么大的变化,是哪个高手搞的?这事儿,大家心里都有数。</h3></br> <a href="https://mi.mbd.baidu.com/r/1wVYGE3JIkM?f=cp&rs=1447928556&ruk=2qiOYmfYF6wmD4xRb90Y7g&u=6797234ef5a56f4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i.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