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文/杜建领</span></p><p class="ql-block"> 浩浩滹沱河,蜿蜒千里长,滹沱河南岸,驰名大耿庄。</p> <p class="ql-block"> 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耿庄,民风淳朴、丰厚,村人勤劳、聪慧。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耿庄一带兴起一项手工业,袼褙坊,俗称打袼褙(革拜),现在五十岁以上的村里的妇女们基本上都会做这种手工活,到袼褙坊打袼褙也是那一时期社员们家里主要的收入,是物质匮乏年代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耿庄村打袼褙,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的初,当时4片的几个生产队搞副业,办了袼褙坊。</p> <p class="ql-block"> 当时是由晋县西旺引进过来的,后来联系上了山西长治鞋厂,扩大了经营业务,增加了规格品类。当时韩发生,孙礼进,孙进国、孙士平,苑中根,孙社奎等是耿庄村最早的袼褙坊创始人,后来11队的李分良和4队也建了袼褙坊。那时干活的工人只招收本生产队的女社员,有人家闺女们多也只能去一个,每人每天打40层左右,生产队就给记一个劳动日,多打出来的另外记着,年终生产队以分红形式奖励。打袼褙的工艺、方法相对简单,属于纯手工,就是把破旧的碎布片儿用面浆糊、糊成一定规格尺寸、一层或多层的硬厚布片,用以制做布鞋、鞋垫、帽檐和衣服领衬、袖衬的原料。</p> <p class="ql-block"> 打袼褙一般可作一层到六层不等。两层以下称为帮(或许是作鞋帮用的原因),一层叫单帮,两层叫双帮。三层以上的叫托(一般作鞋底用),如三层托,四层托、五层托,最多能打到六层托。为了便于把碎布块糊在一起或者是为增强拉力和张力,有时在袼褙底层先铺一张黄草纸,所以客户把袼褙也称作夹纸,袼褙坊也叫夹纸厂。做出来的袼褙一般标准尺寸长为3.6尺宽1.6尺,也就是1.2米×0.53米,也有因客户要求做相应的尺寸。打袼褙是纯手工形式,因此用的工具也相对简单,就是用砖垒砌两个不超过1米高的座(根据每个操作工人身高确定每个砖座的高度)。上面放上一块长1,8米×宽0.8米的案板,有木制或水泥预制的。</p> <p class="ql-block"> 案板上刻上常用的规格尺寸,以便于打出来的袼褙尺寸统一标准。操作时,先在案板上刷一层薄薄的浆糊,铺上一张黄草纸,然后把那些已经整理、剪理好的破旧碎布一块块均匀的粘贴在上面,边角要严丝合缝,稍有重叠,以保证“袼褙”既平平展展,又结实耐用,不容易撕裂、扯断。因布块大小不等,形状不一,质地不同、有薄有厚,粘贴的时候必须注意找平,贴满一层以后,刷上一层浆糊,或刷上一层草纸,再铺布片,按同样的方法第二层、第三层……粘贴好后,为了袼褙面的平整,一般会用空酒瓶或擀面棍儿之类的物件在上面来回轱辘几下,为了便于区分是哪个工人打的袼褙,在自己打的袼褙上面贴上各自的编号,然后拎到墙边贴在墙上,让其自然晾晒,待干后揭下来。最初是在村里一户一户的人家的胡同墙、砖房墙上贴,后来贴的盛不下了,便找空地上面盖起2米高的一排排的小墙,在上面贴。</p> <p class="ql-block"> 打浆糊用面料,一般去本县固罗、南营、白庄等村庄去收购:一是他们全国各地收购旧面粉袋里的残留粉,二是面粉厂房顶和设备上收集的粉尘面、扫地土面以及霉坏的次面粉,三是本地山药面儿、玉米面、次淀粉等。 </p><p class="ql-block">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除了原来生产队袼褙坊由孙进国、孙进明等继续经营外,又陆续建起了几家袼褙坊,其中有韩发生、孙士平、孙社奎、苑中根、尹士良的耿庄综合夹纸厂,纪振秋、李为公、徐秀巧的耿庄第二夹纸厂以及纪英长、纪欣敏、杜建领的东风夹纸厂,韩士炎、韩士平夹纸厂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时所用原料破旧布料最早都是由本地和周边保定、天津、衡水、石家庄等地废旧市场收购,后来随着几家袼褙坊夹纸厂的兴起,需求量剧增,于是便走出外地收购,主要是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县市区的废旧物资收购站,因为旅途太远发零担或者集装箱费用太高,于是耿庄这几家袼褙坊就自发联合起来,发整车皮过来到晋州车站,然后分装在那等候的十几台拖拉机上,运回庄里来,几家袼褙坊再分配使用,这是耿庄最初期的行业自主合作启蒙阶段。当时进过来的破旧布料等也以布料材质、加工程度和干净整洁度分为三个等级,湖南耒阳,桂阳,湘潭,广西桂林、南宁、柳州进过来的料为一等料,湖南的祁东,邵阳,邵东,衡阳,郴州,永兴,永州,冷水滩,广西梧州,湖北的随州等地进过来的料为二等料,咱们周边城市、县区和本地收购来的料为最次。当时的用工主要是本村的青年妇女,最初打一层大概6分钱左右,后来涨到一毛多钱,每个女工每月也会有一百多到二百元钱的收入,那时只要谁家有女孩不读书了就都进了袼褙坊,当时,村里的女孩子自己的嫁妆那个不是自己到袼褙房挣来的?包括弟弟、妹妹的学费、甚至有的哥哥娶媳妇、姐姐买嫁妆的钱也都有袼褙女工袼褙坊里的汗水啊……</p> <p class="ql-block"> 长期的劳作,摸索出了经验,掌握了许多技巧,那时工人掌握操作的顺口溜:斜儿对斜儿,弯儿对弯儿,帽沿儿对帽圈儿,小条儿把着边儿…意思就是:破布块儿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铺布块时,为了糊出来的袼褙平整规矩,布块斜的要对着斜的铺,半圆的顺着半圆的,小布条搭在边儿上…工人上班一般都是每天的早上6点左右,一直到中午下班,下午两点再次上班就不再打成品了,而是每个人到原料库领取第二天用的布料,为了每个人领到的质量数量公平,基本不相差,领料每个工人都抓阄。领取布料后用水洒湿,然后按大小块、薄厚、材质分拣,一叠叠搭好,放到自己操作案板上备第二天用,然后就去揭上午贴在墙上的袼褙,搭好后由验收人员检验质量、统计数量收货入库、月底核算工资。</p> <p class="ql-block"> 有时因天气原因或揭下来早了,袼褙不彻底干,于是第二天上午再拿出来晾晒一下,周而复始,日复一日,最早销售业务主要有:本溪鞋厂、包头二鞋厂,丹东童鞋厂,白城、吉林、赤峰、山西太原、长治等地鞋厂,后来又陆续开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属郑州3519、西安3538重庆江津3539三大军工鞋厂,并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耿庄经商史悠长,民风民情淳朴厚重,长期奉行诚信务实的经营理念,使得凡是和耿庄人有业务来往的材料供应商、经销商客户,对耿庄都留下了良好印象,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90年代初期是袼褙房兴盛时期,每个袼褙坊有三十到五十块案子,每年每厂能生产制作袼褙30万张以上,那一时期,耿庄村每年生产并发往各地鞋帽厂的袼褙,据不完全统计达到300万张以上,货值500多万元.在那个时期,一个村级小行业,年产值超过五百万元,也实属了不起的。随着各地订单纷至沓来,业务也快速发展的很广,但是传统袼褙坊有时也得靠天吃饭,比如刮风下雨、冬雪冰冻天气、都不能生产,严重影到了销售和企业效益,于是1992年冬天,发明了打火墙,就是在一个宽十米、长三十米的厂房里,盖一条高2米、长20多米的空心砖墙,一头连着烧煤碳的大炉灶,一头连着高高的烟筒,点燃炉灶,炉火穿过火墙、再通过烟筒抽力,使火墙两边烫热。工人们在火墙两侧摆好的案板上操作,然后糊好的袼褙贴在火墙上,几分钟就干了,揭下来再贴 ,周而复始,工人分成昼夜两班上,火墙始终保持着热腾温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如此彻底解决了靠天吃饭的境况,但同时夜班费、加夜餐以及燃煤费等费用也大大增加了成本,但为了完成合同,几家企业也是义无反顾,客户客商有时也是考虑实际情况在冬季适当增加火墙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一时期,几家袼褙坊的兴起,促进了当时耿庄经济的发展,在那个年代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也带动了运输、通讯、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最早的使耿庄人解放了思想、活跃了头脑,走出外面去,开拓了视野和思维,进一步增强了耿庄人经商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日后耿庄经济产业的转型和进入新世纪经济的迅速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0年代末,由于全国各地鞋帽厂不景气,破旧布块等原材料各地市场也逐渐减少,市场上又出现了机制无纺布可以替代手工夹纸袼褙,再加上耿庄日化产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劳动力女工也逐渐分流去了日化厂,袼褙坊渐趋衰落。</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进入新世纪2000年前后,这一产业消失了。时光荏苒,岁月更迭,二十多年过去了,袼褙坊往事已成为人们尘封了的记忆,昔日袼褙工房也早已不复存在了,有的盖成了高楼瓦房,有的成为了一片瓦砾,留下的只有残缺不全的记忆……一种粗加工纯手工商品,如果没有高科技含量的存介,势必要被替代品替代;一个行业一个产业,如果没有先进生产力作为支撑,也肯定会逐步衰落最终消亡。一日,回老家,偶见邻居大婶,在一块木板上蘸着浆糊用小布块铺叠、摸娑着,近旁看清楚了,那是在打袼褙,老人笑着说;打两张袼褙,为即将出生的孙子做双虎头鞋……</p> <p class="ql-block"> 是的,一个产业没有了, 这种手艺却没有忘记,更不会丢弃,那里有几代袼褙女工的青春和花季……</p> <p class="ql-block"> 正值中秋,漫步在滹沱河畔,形形色色的鲜花遍野,争奇斗艳,那最美最艳的不正是那纯真年代、无畏三夏酷暑、不惧三九寒冬、辛勤劳作的袼褙女花吗?</p><p class="ql-block"> 滹沱河畔袼褙花……</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