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文 温绍奎 </p><p class="ql-block">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看到它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不是以为这是一种植物,类似一枝荷叶的植物。其实它是一种动物,一种古老的典型的海洋动物,它叫海百合。 海百合属棘皮动物门海百合纲(Crinoidea Miller,1821),却有根、茎、“花”(萼及腕枝)等构造,外型极似百合花,也因此而得名。海百合大多为底栖固着类型,浅海相地层中分布极广,有部分海百合营漂浮生活,基根(基)部附着在漂浮物上倒悬漂浮,有的则可能根部长有浮囊。 </p> <p class="ql-block"> 海百合纲(Crinoidea)是现有棘皮动物中最古老与最原始的一纲,大多数种类已灭绝,略有5000多化石种,,分属三个亚纲,即游离海百合亚纲(Inadunata)、可曲海百合亚纲(Flexibilia)及圆顶海百合亚纲(Camerata),是古生代地层中很繁盛的一类。现存种类仅630多种,均属有关节亚纲(Articulata),这一纲也包括有灭绝种类,现存种类分属四个目,包括等节海百合目(Isocrinida)、羽星目(Comatulida)、多腕目(Millericrinida)和弓海百合目(Cyrtocrinida)。其中80多种具长柄,固着生活在200米深海软泥或沙质海底,这一类俗称海百合(sealilies);其余550种无柄,多自由生活在潮间带及浅海硬质海底或珊瑚礁中,俗称海羽星(feeather stars)或海羊齿。</p> <p class="ql-block"> 海百合体分根、茎、冠三部。茎一般称柄,由许多骨板构成,其上常有分支的附支,称为根卷支(radiculus),有附着作用。冠由萼(即体盘)和腕构成,萼呈杯状或圆锥状,背侧由石灰质骨板组成,具口、肛门、步带沟。步带沟内生触手,无运动功能,可捕食。</p> <p class="ql-block"> 海百合的腕由多数腕板构成,两侧具有许多羽支(pinnule)。消化管完整,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海百合类再生能力极强,常将腕甚至萼等一起断落,后再生。海百合的腕会随着水流上下左右摆动、摇曳起伏,宛如迎风招展的花束。除了流动,腕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海百合“吃饭”。海百合是滤食性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其他悬浮物为食。丰富的腕和羽枝像一张细密的网,会网住来往的浮游生物。腕内部生有“步带沟”,沟内生有管足,管足上有大量的粘着颗粒可以粘着细小生物,这些生物最终由纤毛作用沿步带沟进入海百合口中。“吃饱”的海百合,腕会自然地垂下来,也是松弛感满满了。在遇到捕食者威胁的时候,海百合会选择“壮士断腕”来逃跑或者躲避敌害,而假以时日,这些被切断的腕会从断口处重新生长出来,这体现了海百合强大的自体修复和再生能力。 </p> <p class="ql-block"> 海百合的地史分布时间很长,从奥陶纪(距今4.85-4.43亿年)到今天的海洋都有分布,不同种类的海百合枝体差别很大,其茎杆直径小的1~2mm,长3~5cm,大的如贵州三叠纪的海百合,茎杆直径达15~18mm,长可达80~120cm,且保存完好,根、茎、萼等都完整保存。 </p> <p class="ql-block">海百合化石分布广泛,但是亿万年的海陆沧桑巨变和复杂的地质变迁使得生活在古海洋中绝大多数海百合早已四分五裂、支离破碎,所见到的海百合化石几乎全为散碎的茎节和残肢碎段。 </p> <p class="ql-block"> 海百合茎的形态与构造比较简单,目前仅能根据其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命名,难以在生物学层面进行研究和分类。</p> <p class="ql-block"> 为了方便识别与区分,另一种分类方式是依据海百合茎干特征组合成若干“属”名,其中央孔形在前,茎形在后,如中央孔圆形,茎杆也是圆形的称为“圆圆茎”属;中央孔为五角星形、茎杆为圆形的称为“星圆茎”属等。在曲靖野外常见的、数量最多的是“圆圆茎”一类,估计至少占95%以上。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有着四亿年历史的化石艺术品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