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快过年了,我本想以最好的心情、形象和姿态迎接新年。然而,在1月8日上午,与众多宁波知青朋友们参观了邬毛银的知青文化、民俗文化博物馆后,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邬毛银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以一己之力购买收集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和江南民俗文化的各类文物三万余件,这份执着让我感到震撼与敬佩。然而,邬毛银知青民俗文化博物馆却因资金、展览场地以及邬毛银先生年事已高而面临倒闭的困境,这让我焦虑万分。此事如同鲠在喉,不吐不快。在年前,我想用拙笔为邬毛银先生鼓与呼,希望能得到广大知青朋友们和身居高位之人的支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邬毛银,男,现年七十八岁,是宁波海曙区的一名知青。1965年,他响应国家号召,下放到鄞县姜山镇走马荡村插队。走马荡村曾出过六十八位进士,文化底蕴深厚,是江南有名的文化古村。在此劳作期间,邬毛银深刻认识到传承知青文化和江南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于是开始收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各种物品、照片、影视、书报等资料,同时收集江南民俗嫁娶、祭祀等活动用品工具和江南农作及生活的特色工具。如今,他已收集三万多件文物,其中一些物件在社会上已经失传或很难见到,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这些文物对研究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和江南农耕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邬毛银知青、民俗文化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已经吸引了十几万参观者,从地方到中央各级领导和文化名士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从鄞州日报到人民日报均有报道。它成为了宁波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但如今,博物馆因资金紧张,付不起房租和工作人员工资,不得不搬迁至偏僻的城郊茅山村。当地政府虽然给了邬毛银两间废弃学校的教室,但仅够三万余件文物的堆藏,无法进行展览。即使能展览,也因地处偏僻,观众会寥寥无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邬毛银多次向宁波知青群疾呼和坦言:他已近耄耋之年,经济并不富裕,如再无政府或有识企业家扶助或接管,博物馆肯定会倒闭。为此,他忧心忡忡,从心底里呼唤:“救救邬毛银!救救邬毛银知青民俗文化博物馆!救救知青文化!救救中国江南民俗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为邬毛银知青、民俗博物馆的生死焦虑;为邬毛银的知青、民俗文化情怀所感动;为邬毛银心底的呼唤而流泪,恨自己无能为老邬解忧。谨以此文聊表对老邬的支持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孙益奔写于2025年1月25日晚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