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马驰。</p><p class="ql-block">1942年出生。原名马维国。因姓马亦属马,取艺名“马驰”,拆开来“马,马也”。父亲马汉中(雪邨),母亲沈瑞娴。</p><p class="ql-block">福建有名的书画家,其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人称“马驰体”。</p><p class="ql-block">生于福建东山岛一个书法世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漳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书画社副社长,龙海市文联副主席,龙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香港翰墨林书画社顾问等职。</p><p class="ql-block">为人谦虚、作风朴实、治学严谨,是闻名遐迩、广受民间喜爱的实力派书画家。</p><p class="ql-block">其书体颜根柳骨为基,参与汉隶及北碑笔法,结构严谨,笔力雄浑,饶有金石味而舒展流畅。</p><p class="ql-block">《马驰书法》专集共收录马驰的不同字体书法精品152幅,具有欣赏价值又有收藏价值。《马驰书法》专集最由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p><p class="ql-block">马驰先生出生于四世书香名门,曾祖“诏安画派”代表人物马兆麟、祖父马徵祥均为清末举人,著名书画家,父马雪村工书法,名播海内外。</p><p class="ql-block">1951年,时年9岁。父旅居香港,以书画,美术设计为生。之后,未再与父亲谋面。</p><p class="ql-block">1966年“文革”爆发后,时年24岁。到龙海印刷厂做设计。</p><p class="ql-block">父1968年在香港过世。</p><p class="ql-block">后失去“饭碗”,靠四处打工谋生。先后干过包装设计,电影院美工,图书管理员等。</p><p class="ql-block">后又被召回回龙海印刷厂工作。</p><p class="ql-block">1976年“文革”结束后,时年34岁,陪母亲沈瑞娴赴香港寻访父亲。未知父亲1968年已过世。</p><p class="ql-block">1980年,时年38岁。其书法作品获澳大利广播电台举办的国际(柬南亚国家)书法比赛人奖。</p><p class="ql-block">1987年,时年45岁,调任厦门书画社任副社长。</p><p class="ql-block">1988年,时年46岁。在香港翰墨林书画社举办个人书画展,香港无线电视台为其作专题报导。</p><p class="ql-block">1993年底,时年51岁。其二十多幅作品参加海峡两岸精品展。</p><p class="ql-block">家学的濡染、熏陶,给幼时马驰积甸了厚实的书画基础,他以颜柳为根,得力于汉魏六朝之神韵,数十年临池不辍,可贵的是取历代名家之精华而不入前人窠臼,自辟蹊径,刻意求新而自立门户。</p><p class="ql-block">马驰的书法,无论是行、草、隶、篆都有它独具的韵味,高爽迈出,质朴浑穆,落拓飘逸。章法布白:涩润相间,徐疾交替。</p><p class="ql-block">台湾《中华日报》评论他的行草有“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每逢折向,一一自然。”之云。</p><p class="ql-block">书画作品在中华日报(台湾)、新中原 报(秦国)、香港城市周刊、商报(菲律宾)、福建画报、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 选、当代书法家联墨迹选、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著名书法家墨迹精选、中国硬笔书法精选集等国内外报刊书籍上发表。</p><p class="ql-block">艺术简历被收入中国书法界人名辞典和中国文艺界名人辞典。</p><p class="ql-block">马驰在闽南一带是家喻户晓的实力派书法家,他的书法在漳州地区受到民众的喜爱,由他题写的招牌、店名等遍布闽南沿海,特别是龙海和东山一带的许多政府机关、单位、公司、院校等均出自他的手笔。</p> <p class="ql-block">东山县铜陵镇人。</p> <p class="ql-block">曾祖父为山水画家马兆麟。</p><p class="ql-block">1837-1918,享年81岁。</p><p class="ql-block">字瑞,又字竹坪,号子般,</p><p class="ql-block">东山县铜陵镇人。</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国初著名书画家。</p><p class="ql-block">善花鸟,一时画名藉甚。间作山水,孤冷幽淡,诏安画派中之健者。</p><p class="ql-block">水墨画《春》《夏》《秋》《冬》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中获荣誉奖。</p><p class="ql-block">创办“东升学堂”。</p><p class="ql-block">推动铜山设县。</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水墨画《春》《夏》《秋》《冬》,《吹剑轩诗钞》。</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p><p class="ql-block">中举后,不求仁禄,筑“宜宜轩”为作画、练字、写诗的处所。</p><p class="ql-block">其国画以“构图清新,造型优美、笔画超脱、画面生动、风格独特”见长。</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一年,其水墨画《春》《夏》《秋》《冬》在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中获荣誉奖(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其书法,凝重端庄,以行楷见长。</p><p class="ql-block">其诗文,题材广泛,想像丰富,风雅逸致,气节豪爽,辑成《吹剑轩诗钞》一书。</p><p class="ql-block">他喜爱音乐,精通琴弦。</p><p class="ql-block">马兆麟到过潮州的莲阳、漳州的海澄讲学。</p><p class="ql-block">返回故乡后,在铜山南溟书院执教,任山长(即校长),为铜山培养出一批人才。</p><p class="ql-block">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他积极倡办新学堂,经多方努力,公立东升小学堂终于在光绪三十四年获准成立,他任堂长。</p><p class="ql-block">当时,铜山隶属诏安县,乡人一遇争端,盘山涉水百里路到县城调处。马兆麟同情乡人疾苦,常教育乡人和睦相处,偶有争端,就热心给予调处。</p><p class="ql-block">马兆麟极力主张在铜山设立县治。1915年,趁福建省巡按使许世英出巡经过铜山之机,他偕乡贤向许世英诉说铜山设县的条件和必要性。终于1916年5月1日获准成立东山县。</p><p class="ql-block">1918年病逝。</p> <p class="ql-block">马兆麟绘画。</p> <p class="ql-block">马兆麟书法。</p> <p class="ql-block">祖父为清末民初闽南第一才子马徵祥</p><p class="ql-block">1879~1915,享年36岁。</p><p class="ql-block">马兆麟第三子,字迺堂,又字餐云、一鸣,为清朝最后一科举人,</p><p class="ql-block">曾任新加坡道南学堂首任校长、同安县知事(即县长,管辖区域包括厦门)、厦门海关铜山常关关长。</p><p class="ql-block">人品端庄,博学多艺,精于诗文书法,是中华民国初年负有盛名的书法家,被誉为“闽南第一才子”。</p><p class="ql-block">出身于书香人家,父亲马兆麟是著名画家、诗人。</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就显示出超人的天赋,四书五经,过目成诵;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这让一生坎坷又抱负不泯的父亲十分欣慰。</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年(1904),第一次参加省城乡试即高中举人。</p><p class="ql-block">这时,清廷驻新加坡总领事吴世奇(1840~1909,一名寿微,字悦卿,诏安城北关珂里村人,新加坡巨富、清廷御赐“闽中义士”、“海外人杰”; 光绪二十八年初,被清廷赐予知府官衔,并授本职)等看到在新加坡的华人子弟缺乏良好教育,决心在新加坡倡办道南学堂。</p><p class="ql-block">马徵祥被推为道南学堂校长。</p><p class="ql-block">翌年(1906),由吴世奇亲自出任学校董事会总理的新加坡第一所华文学校道南学堂开学。马徵祥聘请的教师全是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学校竟以漳泉方言为教学用语;至于课程的开设,则为国语、算术、图画、唱歌和体操等科。</p><p class="ql-block">华侨们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道南学堂就学,仅仅几个月间,学生猛增到二三百人。马徵祥把学生分为8个班级上课。如此盛事,在当时的新加坡教育界可谓绝无仅有。马徵祥也因此声名大噪。</p><p class="ql-block">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1861~1911,金石学家,字午桥,号匋斋,清末大臣,)函请吴世奇选派华侨学生回国就学。吴即推荐数十名侨生应邀。吴世奇马徵祥受委托护送这些侨生到南京升学。</p><p class="ql-block">宣统二年(1910),马徵祥促成铜山镇自治会(会址设于恩波寺),并亲自担任议长;</p><p class="ql-block">宣统三年(1911年),在父亲马兆麟创建的东升小学堂办《阅书报社》,从事社会教育,启迪民智;</p><p class="ql-block">民国2年(1913年)被任命为同安县知事。任上,他重新组建了“县立学校”,任命林学洙(字绍庭,全闽两级师范学校本科毕业,原任诏安县劝学所长)为校长。</p><p class="ql-block">民国3年(1914年),改任厦门海关铜山常关关长。任上,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当他看到一些人利用闽粤间海关管理的间隙大搞走私的弊病,即开创性地在诏安县的分水关开设查缉机构,极大地打击了走私势力;他竭力打击毒品走私,最后因查禁鸦片得罪人,在任职期间死于同安。其死因至今未明,有人说是因病逝世,也有人说是遭权贵毒害而死,死时年仅37岁。</p><p class="ql-block">民国4年(1915年),马徵祥家人运棺回梓,葬于大澳片尾山。</p><p class="ql-block">一代才子英年早逝,令人嗟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徴祥书法。</p> <p class="ql-block">父亲为书画家马汉中</p><p class="ql-block">1913——1968,享年55岁。</p><p class="ql-block">又名马雪邨,字子琴,号海上渔人,</p><p class="ql-block">马徵祥之子。</p><p class="ql-block">他的祖父就是东山赫赫有名的书画家、诗人、为东山建县立下历史功绩的大才子马兆麟。</p><p class="ql-block">马汉中先生出生于铜陵,</p><p class="ql-block">幼时承家学,</p><p class="ql-block">15岁就学于上海立达中学,</p><p class="ql-block">毕业后返故里从事教育工作,</p><p class="ql-block">可谓在家乡传播新文化教育的先驱者之一。</p><p class="ql-block">1951年旅居香港,以书画、美术设计为生。</p><p class="ql-block">他的书画在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颇负盛名。</p><p class="ql-block">香港“华人银行”、“益群商行”等皆留下了他的笔迹,至今可见。</p><p class="ql-block">从其墨迹中,可以见到他功力之深厚。</p><p class="ql-block">他的楷书以颜柳为根,雄浑含蓄,气韵通达,神致高澈。</p><p class="ql-block">行书则温润恬和,质朴浑穆,落拓飘逸。</p><p class="ql-block">旧“东山县公共体育场”(旧称“演武亭”, 即现东山二中操场)、“中正公园”、“抗战阵亡烈士纪念碑”、“积健为雄”(“演武亭”照壁正面)等碑刻,厦门“颜家梅园”,东山和云霄“中国人民银行”等招牌均出自他的手笔。</p><p class="ql-block">先生精书法,且长于丹青。他的中国画花鸟、山水俱精,古朴典雅,韵致极佳,承马兆林麟、马徵祥之遗风。</p><p class="ql-block">先生为人从不炫耀、虚誉、自我吹嘘。从教期间,他诲人不倦,常在自我求索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启迪后学,为后人所敬重。</p><p class="ql-block">纵观马雪邨的一生,我们作为后辈,清楚地体会到:前人的艺术之路,都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出。</p> <p class="ql-block">马汉中书法。</p> <p class="ql-block">《马驰书法》。</p> <p class="ql-block">马驰绘画。</p> <p class="ql-block">马驰绘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