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古道

沧海一粟

<p class="ql-block">南和陆路交通,源远流长。早在商朝就有邢(今邢台)通往沙丘(今广宗县)的车道,东西贯境而过,是当时邢(今邢台区域)仅有的三条车道之一。春秋,邢至沙丘的大道延伸到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临淄市)。到秦朝,南和已有“南北之坦途,东西之孔道”之称。隋唐时期,邢至齐州(今济南)的大道经过南和,是当时横贯河北南部的一大交通动脉,历久不衰。今邢台至济南的公路即是在此基础上修建而成的。明朝,以县城为中心,又形成了道路网。据清朝光绪年间《南和县志》记载,自县城通往东、西、南、北的四条官道,已分别与邻县相通。</p><p class="ql-block">南永道,是明、清时已形成的南和通往永年县的官道。自县治南行经南韩、郭平至永年朱家庄,共20里出境,沙土路面。</p><p class="ql-block">南任道,是南和通往任县的官道,形成于明、清时期。自县治北行,经北裴庄、东韩、东侯庄、三张、贾宋大石桥至任县南甘寨,共20里出境。沙土路面。</p><p class="ql-block">南邢道,是唐代以前形成的南和通往邢台的官道。自县治西行,经后台、河郭镇、北豆村至邢台大贤铺,共20里出境。沙土路面。</p><p class="ql-block">南平道,是明代以来形成的南和通往平乡县官道。自县治东行,经阎里村、大召镇、疙塔头、柴里村、善友桥至平乡县柴村,共35里出境。沙土路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