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游记(三)

山川河海森林

17日 小雁塔 大雁塔 长安十二时辰 小雁塔,是不准游人近的。 西安,看到了很多无头的雕像,可是,只展示头部的雕像也不少。看到众多身首分离的雕像,不自禁的感到莫名的心酸。 看唐三彩,据说唐三彩以蓝色为贵,如果一件瓷器,有蓝色,则身价倍增。这是一个粟特人,在长安集市满载而归,对未来发财充满了向往。 大慈恩寺:<br><br> 慈恩寺是一个著名的求考试高中的地方,唐人有一个典故“雁塔题名”,意思是旧时考中进士后在大雁塔内题名,象征着功成名就。雁塔题名的习俗始于唐中宗神龙年间,当时新科进士在曲江游宴后,会前往大雁塔题名留念。这一习俗逐渐成为进士及第的象征,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效仿,形成了独特的风尚。在唐代,新中进士不仅会在大雁塔上题名,还会在曲江参加宴会,游览杏园,这一系列活动被视为极大的荣耀。白居易二十七岁中进士,也有不言而喻的得意之情,在慈恩塔题诗:<br>苦学诗文白发先,同门笑我太狂颠。<br>慈恩 塔下 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br> 对唐朝的美好记忆,只是相对国力较强,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进行扩大。很多数据,看着很美好,实际上也就是一般。所谓天街,就是朱雀大街,总宽度有150多米,将长安城纵向划分为两半。据说是为了防止刺客在帝王出行时候赐王杀驾,所以要留出足够的宽度,但是这样的据说还是土路,那么夏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了。以古代的人力物力条件,很难想象把这条通衢大街硬化的。而且这条天街是有土路,是有真实诗歌为证据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有些资料说,过去的建筑,除了少数为砖瓦结构,大多数民房是土墙,墙壁一碰到到水,就有掉泥和垮掉的风险,所有有土崩瓦裂的成语。所以古时民房对屋顶茅草防雨功能是很重要的功能。所以杜甫茅庐为秋风所破,就急急忙忙追出来,想要找回房顶。看到这则资料,我回想起就在我小时候,改革开放前,农村是土墙,的确还留存在我记忆里。所以不要幻想穿越回过去,就能享受美好时代,你见识过现代美好的一面,要重新退回千年的科技累积,怎么样都不会满意的。 大雁塔展览馆展品: 雁塔正门:<br> 大雁塔位于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 丝绸之路 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br>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 印度 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 <br> 上了雁塔四望,西 安城市 布局方 方正 正。中轴线对称,得到了完美体现。 《大唐三藏圣教序》,位于塔底层南面券门西侧砖龛内,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碑文21行,行42字,由右而左写刻;下碑为序记碑,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位于塔底层南面券门东侧砖龛内,唐高宗李治撰文,碑文20行,行40字,由左而右写刻。<br> 也被称为“二圣三绝碑”:两位皇上唐太宗唐高宗撰的碑文,褚遂良的书法,所写的又是唐三藏玄奘西天取经的内容,在该碑中间有一行字称“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塔身虽看似纤细,绕行一周,可发现其实也是规模宏大。 大雁塔内关于玄奘的内容甚多,我放在最后雁塔地宫中看到的内容再来讲。 长安十二时辰<br> 是个模拟大唐盛况的地方,适合小姐姐们cosplay的地方,如果到了那里,最好问那里的人们,要是看万邦来朝,那里是最佳观赏点,否则节目一旦开始,再行抢位是来不及的。 模拟万邦来朝的盛况 10月18日 大唐西市博物馆<br>大唐西市博物馆,这里被 西安 定义为 丝绸之路 的地点。<br>博物馆大门,门口就是一古玩市场。 张骞,首通西域的先驱。 当时,大唐长安共有108个街坊,见下图,买东西共有两个市场,分为东市和西市,其 中东市是贵族居住的地方,是买奢侈品的地方,西市则是大众消费的地方,其中西域的 丝绸之路 运来的商品,也大多数在西市进行交易。这个博物馆就是介绍唐朝的西市情况而设立。东西市买东西,给我们留下了重要语言遗产。如果当时唐朝有南北市,那么我们可能就不是买东买西的问题,而是要买南北了。<br> 当年西市的排水沟遗址 铜镜需要打磨才能照人,不过有一个习惯,古时之镜不照今日之人。当然也很好理解展览的方便,铜镜能照人,需要不时打磨,对镜子也是一个消耗,打磨好后,过不了多久,就需要重新加工。就要陷入循环而无法为继。 介绍一下,这个马鬃毛编成了三花,据讲解员介绍,马一般就弄成三花,真的弄成五花马,就非常少见,可能就是想表现出马名贵稀有的意思。<div><br><br></div> 当时西域胡服 长安西市模拟一角。<br><br><br>窦乂买坑<br>西市的秤行南边,有八亩多的低洼地,面有常年的积水,污秽不堪。窦乂不嫌这块地众秽所聚,毅然花三万钱买下,接着他就派专人在坑边卖煎饼团子,还在注地里树立起旗幡,声言谁要是用砖瓦击中旗幡,就可以免费吃他的煎饼团子。一时间,应者如云,不出一个月,这八亩多的大坑便被填平了。窦乂又在填平之后的洼地营建了20多家旅店,借助这块地的地理优势,接待来往的名商,每天能获利数干。后来他继续巧为经营,终成巨富。这个游戏模仿当时用砖瓦击旗幡的形式,用沙包击中墙面的旗幡,就会获得喝彩。<br> <br> 再给大家说一段不浪漫的故事:唐朝大都市不是可以通宵happy的,古代有严格的宵禁制度,只有宋朝文明例外,基本不宵禁,所以中华文明陈寅恪先生曾有 “造极于赵宋”的说法。元明清时代为防止所谓刁民作乱,晚上也是严格宵禁的。<br>以唐长安为例,除了元夕等佳节外,平日都是:“五更三筹,顺天门击鼓,听人行。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槌讫,闭门。后更击六百槌,坊门皆闭,禁人行。”五更三筹,相当于现在五点钟,听到顺天门咚咚鼓声,人们方能上街活动;日暮时分,鼓声响起,各坊、市闭门,除非有官方出具的文牒,否则,私自上街,被抓受罚的可能性极高。宵禁严格,对于巡视的士兵也有规定:玩忽职守的,对于应发现犯夜之人却未发现的,最高刑罚能到受笞五十。闯禁被抓,基本不可能被文明对待,极端情况下甚至不判就予以当场打死,而且这还是合法的。<br> 比如 , 洛阳 尉柳诞。 洛阳 尉职责亦有治安巡逻一项。当天,柳诞在宵禁鼓声后走出家门,准备尽职。倒霉的是,他穿了件圆领黄袍。圆领黄袍,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能穿。柳诞又没有身份品级象征的物件佩戴,直接被当成平民了。巡夜的队伍发现后,上前就把他揪住。估计柳诞不服,强行分辨,并申述自己 洛阳 尉的身份,嘴里不清不楚地骂这些人野蛮。这些巡逻人员直接下手,把柳诞打了一顿。事情就传开了。没多久,唐高宗都听说了这件事情,他立刻下令,对服饰与品级做明文规定。谁能想到,一顿揍,还揍出一场服饰变革来。<br>柳诞不是唯一一个触犯宵禁被揍的人。晚唐词人温庭筠也在挨打的队列中。温庭筠(yún)因“心怨令狐绹在位时,不为成名……醉而犯夜,为虞候所系,败面折齿”。<br>当然宵禁也不是从年头禁到年尾,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为了庆祝上元节,政府会暂时放开宵禁,允许百姓自由出入——可以说唐朝提到繁华夜景的诗文,99%都是诗人在弛禁期间加班加点玩出来的。<br> 宋朝的宵禁虽然延续了唐朝,但由于宋朝坊与市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市民可以沿街开设店铺,贸易时间不断拉长,真正的夜市逐渐形成,到了上元等重要节日,宋人甚至会彻夜狂欢,宵禁名存实亡,甚至一度被取消。而元明清三朝,统治者为巩固皇权而在法律上和思想上不断加强控制,对宵禁的管理也重新回到了严格和系统的方向。<br> 一直到1924年9月, 北京 城才取消巡更,但城池、村寨夜间关门的宵禁传统仍在延续。而夜间宵禁制度被彻底取消,则是解放后的事了。<br> 所以很多唐诗应该做另外的理解:如 “长安肆上酒家眠”,不是喝醉酒了,就在酒店里面睡觉,而是喝到宵禁了,再不在酒家眠,外出就有被痛殴,有辱斯文的风险。<br>出门后现代的古玩市场。 西安事变纪念馆 西安的城墙<br> 西安 事变纪念馆:<br> 这个纪念馆免费,只是需要预约。建筑充满浓郁的民族风。 纪念馆内建筑,是当年原地址: 西安 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去 南京 ,留下的字条,让杨虎城暂代自己职务。 据说这个门,才是当年的公馆的正大门,由此进出。(停汽车的门) <div> </div> 一入这个楼房,底楼油漆味刺鼻,楼上干脆不让上了。 西安 城墙:<br> 西安 明城墙位于 陕西 省 西安 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 西安 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 西安 城墙主城门有四座: 长乐 门(东门), 永宁 门(南门),安定门(西门), 安远 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现 西安 城墙已有城门18座。 西安 城墙是 西安 的象征,按照导游的说法,游完 西安 的城墙,其他的地方的城墙可以不必再看了,没有其他地方比 西安 保留的更好。除了没有了吊桥。连护城河都是完整的,当然,城门通过护城河目前不靠吊桥了.。<br> 对比现存的城门口,看人与城门的比例,攻城是极端困难: 瓮城:(被城墙围住的广场,如果在这片广场中,那么城墙上的士兵对广场的人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广场上的人是无法反抗的。有个成语:瓮中捉鳖。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我对古代城墙原始的印象,来自儿时小人书:有城墙,关门,吊桥、护城河。 城墙上的各种附属设施: 上下城楼楼梯。我看到很多记载,上下城楼的楼梯,看起来是高度完全一致,但出以作战经验,往往考虑在某一处,突然增高,如果不是经常出入的人,在专心进攻时,往往就会趔趄甚至摔一个跟头,防守一方往往会趁势反杀进攻者。打仗,从来都是玩阴的。不过,现在主要是旅游,大概率不会让游客摔一两个大跟斗,给自己留下麻烦。 西安 是完整了保留了城墙,是一个完整的闭合结构,城墙宽阔,全长大概有10几公里,可以用租借自行车游完全程。<br> 显得深邃的城门。 在1980年之前, 西安 城墙已呈现破败不堪、在人民代表大会上,众多代表纷纷提议拆除这道影响城市形象和发展的城墙。<br> 在此之前, 北京 、 南京 、 济南 等地的城墙几乎都被拆除了。因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拆除城墙的声音成为主流。然而,在这关键时刻,时任 西安 市市长张铁民,对大家游说道,拆掉城墙可能很容易,但是今后要重建城墙,确太困难了,就算修成,也是真的假古董了。在众多城市的城墙已被拆除的背景下, 西安 为何不选择保留这份独有的历史印记呢?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张铁民市长力主对城墙进行修缮,这一建议最终得到了市政府的采纳。1983年,一场规模宏大、全民参与的古城墙抢修工程在 西安 拉开帷幕。这座总长近14公里的古城墙,修缮工作浩大且需巨资。然而,当时资金紧张,市长张铁民提出创新之举:动员工厂工人、学校师生以及周边市县的老百姓参与其中,义务为城墙烧制城砖,1984年, 西安 周边各村把烧制好的城砖送到城市,也把他们村子的名字篆刻在城砖上。并对墙体进行加固。经过这些共同努力,城墙最终得以重修。在很多段城墙上,都能看到这样的整修 西安 城墙的碑记。据说预算80年代需要2亿多元修复城墙,结果大量义务劳动,免费提供城砖,最后用1亿多建成。由于 西安 的财政并不宽裕,最后政府承诺烧砖的欠款,据说也被帮助制砖的组织慷慨免单了。 <br>10月15日,夜探 西安 城墙 和平 门:<br> 外城的护城河,这样的设置,的确对交通很有影响。但也是城市的景观:过去入城必经的吊桥也被现代水泥桥取代。<br><br> 夜晚外墙外部 环城城墙外部辅助用房,也是古色古香。 为方便交通,新开的城门之一, 和平 门。古代的城门,基本都是奇数,一个 大城 门,或再增加两边两个小城门。而现代新开的城门,进出城门各两个,一个走车,一个走人。双向四个。<br> <br>夜晚内城景观: 在我经过的很多 西安 城门口,夜晚都是大爷大妈们夜晚寻欢作乐的地方,音乐歌舞声音,热闹非凡。在城门下,还可纳凉,避免风雨。 西安 市民真会玩。<br> 西安 城墙,不是24小时开放的,夜晚9点,是需要清场的。除了特殊节日。并且登城是有名额限制,需要预约,到指定登城点上城。<br>价格:成人票‌:54元/人,据说有成人特价票40元/人,但限量4千张。<br>‌学生票‌:27元/人。 西安 城墙景区还提供半价票,适用于学生、儿童、退役军人等,价格为27元/人‌<br>下两图为登城道全景和门。 <br> 西安 到处都是历史。随便看了一个标注,就是下马陵。<br>下马陵,又称虾蟆陵、蛤蟆陵,因大儒董仲舒的墓在此地、百官路过此处营下马而得名 。传说一天汉武帝出城狩猎,路经董仲舒墓时,出于对一代鸿儒的爱戴与尊敬,还离墓园有三十丈时,汉武帝就翻身下马,净心净手,步履而过。随行的大臣和护驾也都跟着汉武帝步行而过。从此,董仲舒墓园周围的这块土地,就被人们称作“下马陵”。并且形成了一种制度:凡过往的官员、儒生,一律在三十丈之外,下马步行而过。在 陕西 方言中,“下马”和“虾蟆”谐音,因此下马陵又名虾蟆陵。<br><br> <br> 一下子又勾起了记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七言诗《琵琶行》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当时临近常乐坊( 在前面地图东市的右边。)。我徘徊的地方,可能就是千年前的琵琶女住的地方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