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如今,我们在黄县路12号骆驼祥子博物馆展示柜中,可以看到不同版本、翻译成不同语言的《骆驼祥子》。隔着80多年的时光,我仿佛看见老舍在一灯如豆的夜晚伏案写作,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br>老舍有一篇散文写了青岛的四季对青岛的冬天和蕴含的生机以通达的文笔娓娓道来在《青岛与山大》一文中,他写道:“以尘沙为雾,以风暴为潮的北国里,青岛是颗绿珠。好似偶然的放在那黄色地图的边儿上。在这里,可以遇见真的雾,轻轻的在花林中流转,愁人的雾笛仿佛像一种特有的鹃声。”到了冬天游人像潮水一样退去把山海自然之美交给我们久住青岛的人“雪天,我们可以到栈桥去望那美若白莲的远岛;风天,我们可以在夜里听着寒浪的击荡。就是不风不雪,街上的行人也不甚多,到处呈现着严肃的气象,我们也可以吐一口气,说:这是山海的真面目。”老舍喜欢青岛的气候尤其是冬天他认为“山大所表现的精神是青岛的冬”在寂寥之中孕育着无限生机“冬日寒风恶月里的寂苦,或者也只有我们的读书声与足球场上的欢笑可与相抗。”<br>“我常说,能在青岛住过一冬的,就有修仙的资格。我们的学生在这里一住就是四冬啊!他们不会在毕业时候都成为神仙——大概也没人这样期望他们——可是他们的静肃态度已经养成了。”老舍在山大执教整整两个学年在青岛度过三个冬天他热爱青岛热爱山大“我们也会自傲的说,我们是在这儿矫正那有钱有闲来此避暑的那种奢华与虚浮的摩登,因为我们是一群‘山东儿’——虽然是在青岛,而所表现的是青岛之冬。”<br>老舍融入了青岛,自豪地称是“山东儿”。这三个字,其实是一种山东精神,包含着山东人的淳朴与善良,大气与豪放,努力与自强。<br>在青岛,老舍和洪深、孟超、王余杞、臧克家、杜宇、刘西蒙、王统照诸先生常在一处,而且还合编过一个暑期小刊物。<br>这个“小刊物”名为《避暑录话》,《避暑录话》从1935年7月14日创刊,至本年9月15日停刊,每周一期,一共出了10期。<br><br>老舍和青岛的文人聚会时,也要喝几杯薄酒的。<br>他写于1939年的《怀友》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洪深先生在春天就离开青岛,孟超与杜宇先生是和我前后脚在七七以后走开的。多么可爱的统照啊,每次他由上海回家——家就在青岛——必和我喝几杯苦露酒。”<br>这苦露酒,就是即墨老酒,适合冬天饮用。这苦露酒,凝聚着老舍和他的朋友们的友情。<br>1936年秋,台静农应山东大学代理校长林济青之邀,从厦门大学来到青岛,任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讲师。<br>在青岛,台静农与老舍、叶石荪、邓仲纯一见如故。<br>台静农来山大后住在青岛恒山路与黄县路路口(现在的黄县路19号),与老舍比邻而居(黄县路12号)。老舍比台静农大三岁,两人相见恨晚,性格脾气合得来,又都喜欢小酌几杯,于是,成了文友和酒友。台静农在《我与老舍与酒》里记载了与老舍的交往之初——“我初到青岛,是二十五年秋季,我们第一次见面,便在这样的秋末冬初,先是久居青岛的朋友请我们吃饭。晚上,在一家老饭庄,室内的陈设,像北平的东兴楼。他给我的印象,面目有些严肃,也有些苦闷,又有些世故;偶然冲出一句两句笑话时,不仅仅大家哄然,他自己也‘嘻嘻’地笑,这又是小孩样的天真呵。”台静农笔下的老舍,接近老舍性格的画像。这样一副肖像画,拉进了与今天读者的距离,读老舍的经典,品老舍的人生,感觉很亲近。由于老舍的热情和热心,台静农很快就融入青岛。<br>晚年台静农流寓台湾孤岛,这样回忆在青岛饮酒一事:“我们便厮熟了,常常同几个朋友吃馆子。”寒风呼啸的冬日,他们在青岛的小酒馆喝即墨老酒。在台静农的记忆中,即墨老酒的颜色和气味,那样分明——“黄色,像绍兴的竹叶青,又有一种泛紫黑色的,味苦而微甜。据说同老酒一样的原料,故叫做苦老酒,味道是很好的,不在绍兴酒之下。直到现在,我想到老舍兄时,便会想到苦老酒。”1936年12月,一个彤云密布的黄昏,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老舍忽然跑到台静农的寓所,说有一家新开张的小馆子,卖北平的炖羊肉,味道鲜美,呼朋唤友,一同前去品尝。<br>他们兴冲冲地走在青岛的小巷,意气风发地谈论着诗文。台静农对老舍的穿着感兴趣,留下了老舍在青岛冬天的服饰:“于是同石荪、仲纯两兄一起走在马路上,我私下欣赏着老舍的皮马褂,确实长得可以,几乎长到皮袍子一大半,我在北平中山公园看过新元史的作者八十岁翁穿过这么长的一件外衣,他这一身要算是第二件了。”<br>台静农在回忆文章提到的“新元史的作者八十岁翁”,是中国近代史学家柯劭忞,他是胶州人,于经史、诗文、金石、历算等方面均有精深的造诣,被后人誉为“钱大昕后第一人”。这天,老舍、台静农、邓仲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伯父)、叶石荪在平度路新开的小馆子,吃羊肉,畅饮即墨老酒。<br>即墨老酒饮用时,须加热,放上几片姜,风味更佳。<br>三五知己,在大雪纷飞的冬夜,饮着即墨老酒,谈着学林轶事和文坛掌故,脸红耳热,开怀大笑。<br>这样的场景,令台静农终生难忘,在动荡不安的大时代,在青岛的小酒馆里萍聚,可得浮生片刻悠闲,也会抵御一季的风寒。<br><br>这次雅聚之后老舍有不祥的预感“苦露难道这酒名的不祥遂使我们有这长别离么?……日本军阀不被打倒我们的命都难全还说什么朋友与苦露酒呢?”<br>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什么样的美酒也都是一杯苦露<br>日本侵略者第二次侵占青岛在青岛的文化名人纷纷南下投入到抗战大潮中……在栈桥伫立良久那些大师的身影模糊了渐渐化为鸥浪<br>翔集的海鸥是天空中的海海鸥的舞动翅膀有了霞光扩散夕阳的余晖天空中一轮夕阳正要沉入海面把火红投影于蓝色如锦缎的海面<br>文化名家的经典作品是一片永恒的海正如眼前的海一样迷人<br><br>那些远去的大师们化为胶州湾上空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br>天上的星辰人间的灯火星光与灯光在海岸线流转守护着这座宜居之城的安宁……组图/视觉中国--------------------●文/刘宜庆●责任编辑:陈小小●一级审核:姚佳●二级审核:董磊●三级审核:卢立程◆半岛热线:0532-96663(线索采用后,有奖励哦)◆联系我们:neirong58(微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