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窑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穴居行为。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当时人类为了躲避风雨和野兽的袭击,就开始在自然山洞中居住,并逐渐发展成现代的窑洞形式。</p><p class="ql-block"> 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黄土层厚且地下水位低,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窑洞作为民居,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冬暖夏凉,而且施工简便、造价低廉。</p> <p class="ql-block"> 在原始社会高姓人的图腾就像房屋,相传我们的祖先十分聪慧,把人从山洞里带到窑洞里居住,并给皇帝修建了宫殿而赐了高姓。</p> <p class="ql-block"> 高首创观天象,危屋华盖,"天余(天脐)建筑的氏族图腾"。"亠"像"天余"的"个"形尖顶,取像天穹。"同"像坊台耸立,或像高出平地的原。霸,丘,墟。观天象日月星辰的地点需在高处。便於极目远眺不遮视线。坛台因而三重到九重。上下大小如梯形。</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眼岔寺乡大高山村窑洞里的土坑上,从小在窑洞里生活长大。</p><p class="ql-block"> 两孔石窑是父亲千辛万苦建成的,坑上铺的草席,是父亲用山里种的高粱秆去芯留皮,利用天阴下雨的时间,编制而成。</p><p class="ql-block"> 在这窑洞里的晚上,我被蝎子伤过好几回,那疼痛呀如今难忘。在热天有一种害虫,晚上出来咬人,一咬红肿一大片,母亲在晚上常常手端着煤油灯在坑沿下的缝隙里一个个地去消灭。</p><p class="ql-block"> 在窑顶上白天或者晚上,常常还会出现一种爬行小动物,我常常担心伤害我,还好,它们与我们和谐相处,未曾伤害过肢体。</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窑洞里的土坑上,父亲为我首先教会了打算盘。在多少个晚上的煤油灯下,在那一个个的寒暑假里,我学会了三回九,九回九和四七归,给我的数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窑洞根据材料和建造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土窑洞、石窑洞和砖窑洞。我们大山里石窑洞的修建十分的不容易。首先要请来石匠到山下的沟里打石头,然后利用种地的一切空余时间,特别是冬天要一块一块的把石头背上山来,有钱的请来石匠再将石块处理,得好长时间,让一块块大石头一面平整有花纹,这叫出石头面子。</p> <p class="ql-block"> 石窑是用石头,黄土,石灰,水泥,水等材料建造的,它的选址较土窑宽松,但应考虑地基土的情况,以保证足够的承载力。此类窑洞一般建在切平后的黄土坡面上或川道中,或是孤立地建在较平坦的地区或川道中,内部为窑洞,外部似平房,称为“内窑外房”。居住时间可达60~80年。</p><p class="ql-block"> 方地形即要求在水平和竖直方向所有的角必须是直角,以保证掏出的马巷呈矩形。其中a≦1 m(常取0.67 m或0.73 m),窑口宽度c=3.50 m,窑口(抬头)高度H=3.90 m或3.83 m,窑深d=4.00 m或4.33 m。</p><p class="ql-block"> 对于地基土较硬(如老粘土,老黄土,岩石层等),马巷掏好后即可开始垒平装;对于地基土较软的,还需做好基础(常用灰土夯实或毛石砌筑),才能开始垒平装。</p><p class="ql-block"> 垒平装时,先砌马头石,要求马头石的宽度等于窑腿的宽度(即整块);然后在每层砌一块杆石一块桡石,桡石与杆石的宽度之比一般为0.27/0.46或者0.23/0.44,即粗略的向黄金分割靠拢,层层错缝搭接,砌至平装高度。</p> <p class="ql-block"> 平装垒到设计高度后,就要在掏马巷时留下的土堆的正立面放出弧线,然后在根据弧线在土堆上将其修圆,即揉旋。</p><p class="ql-block"> 揉旋完成后,就可以在弧拱口上砌口石,具体数据根据材料、拱高、跨度决定。口石砌完(即合龙口)后,就可以开始砌平装部分留下的压口石了,上下层要求错缝。在砌口石的同时,在弧拱背上用粗料石过顶,过顶后利用上宽下窄的灰缝咬接,行成拱形结构。最后就是在窑背上回填30~50厚的黄土夯实,即垫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砖窑的施工工艺与石窑类似,只是砌筑材料为粘土砖,砌筑要求错缝搭接,灰缝均匀﹑饱满﹑平直。</p> <p class="ql-block">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这里山大沟深,万壑纵横。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高原沟壑雄奇,苍凉而贫瘠,在与大自然的残酷搏斗中,造就了豪放粗犷的陕北人民,也就诞生了极具特色的黄土建筑陕北延安土窑洞。</p><p class="ql-block"> 土窑一般选在山坡上,其土质必须是老黄土或粘性土。大体的施工方法如下:</p><p class="ql-block"> 窑腿的宽度a=0.70~0.85 m,b=1.00~1.50 m;窑口宽度c=2.85~3.33 m;窑口(抬头)高度H=3.33~3.67 m;檐口高度h=0.80~1.20 m;窑深一般取3.33 m左右。具体尺寸的选择与土质的好坏有关,土质越硬尺寸越大,反之尺寸越小。</p><p class="ql-block"> 按照所选尺寸先放出平装部分,然后再弧形部分的施工线。沿放好的施工线从外向内,依次将土掏出,至所选深度处即得一孔土窑。为了提高其耐久性,常用直径为70~100 mm的椽条在弧形部分沿深度固定在窑顶上,即楗窑。最后用麦草黄泥或石灰砂浆抹面,等干燥后即可使用。</p> <p class="ql-block"> 当我上小学时,父亲就为我的结婚成家开始建造土窑洞了。他首先在一座大山脚下选好了地址,然后自己利用一切农闲时间用老镢掏斩地盘,越靠大山运送土就越远,所以就用一个自家制的独轮车运土(在一个木架子上,装了一个自己用务柳条编的小圆筐,头上有小木轮)那时候还没有架子车,我也曾经用铁锨帮助父亲铲运过土。</p><p class="ql-block"> 那土是红黄胶泥土,越往后越硬,也不知用了多少时间,地址工程完毕。父亲就雇了好几个人打窑洞了,三孔窑洞先从中间开口,很幸运,打着打着,竞出现了老以前的窑洞,只是小了许多,工人们就加大了些,省了许多工。</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土窑洞坚固,父亲又请了石匠,在山沟里爆破打石头。自己一块块的背回家,又请石匠出了面子,给土窑洞接了一截,这叫挎口土窑洞,为了更坚固,又用直径为70~100 mm的柳树条在窑洞弧形部分沿深度固定在窑顶上,这叫楗窑。</p><p class="ql-block"> 也不知让窑洞干燥了多少时间,父亲又请了木匠修了门窗,在院子里种了熟地花,栽了苹果树和花椒树。</p><p class="ql-block"> 我长大了,那孔中窑成了我们结婚的新房,</p> <p class="ql-block"> 呵!土屋中窑是我结婚的新房,成家后的独院里,喜鹊常在果树上把爱曲高唱,屋檐前常有燕雀双双飞翔,院子里的熟地花上常有蜜蜂嗡嗡响,屋里宽敝明亮,洋溢着爱的馨香。做饭时烧柴还用风箱,吃饭就在土坑上,洒水扫地不用拖,洗衣在盆里木板上搓,节日里白面格外香,过年时麻纸胡的八卦窗红绿窗花真漂亮,窗外灯笼彻夜地亮。</p><p class="ql-block"> 春天地里播种忙,夏天忙在打麦场上,秋天红薯玉米香,冬天砍柴在山岇峁上。白天忙在田地里,晚上煤油灯下妻子给儿女缝衣裳,我读报看书写文章,解决了温饱还供儿女上了学堂。</p><p class="ql-block"> 土窑新房,温暖情长。有多少快乐艰辛时光,在土窑洞里自立自强,光景过的一天天向上,如今才住在延安高层楼房,才能在客厅里写成这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 窑洞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到周代形成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也就是现在的土窑,而窑洞建筑最辉煌的时期在明末清初。由于窑洞民居具有冬暖夏凉、节能节地、便于施工操作等特点,窑洞为广大陕北人民所接受,是陕北居民最主要的居所并沿用至今,被称为生土建筑的“活文物”。</p> <p class="ql-block"> 窑洞,自原始先民们掘穴为居始迄于今,均由工匠在营造实践中传承,无论在民间科技、建造技艺上讲,或者从装饰艺术上讲,都明显的体现了中下层文化和民间造型艺术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 窑洞是人们为适应环境和生存所进行的一种创举。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再者,窑洞施工简便,节省耕地,不破坏自然风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环境价值,可谓生态建筑。</p> <p class="ql-block"> 窑洞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居住”空间环境,更是陕北文化与艺术的发源,生生不息的陕北人创造了特有的窑洞建筑技艺。陕北窑洞民居具有保湿、节材、环保、长寿、减灾、保鲜、贮藏、经久耐居等实用价值。无论作为个体,还是作为聚落群体,都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呵!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虽小,却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p><p class="ql-block"> 呵!中国,这个珍贵的百宝箱,这个箱里到底拥有多少无价的明珠,珍贵的宝石,我们数也数不清。而陕西延安延川家乡的窑洞也正是这其中璀璨的明珠。 </p><p class="ql-block"> 窑洞,它不及高楼大厦那么壮观,它不及土楼如此特别,也不如竹楼那么清雅,“可是房子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住进窑洞后你会有不一样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窑洞不单单是冬暖夏凉,它可是包含着人们的博学与智慧。窑洞往往是在朝向南的山坡的,那儿阳光充足,很适合人们居住。挖窑洞可不像在大城市里盖房子那样复杂,也不需要诸多材料,可谓在所有特色民居中称为“最经济的房子”。</p><p class="ql-block"> 窑洞,这儿没有大片的竹林,也盖不了竹楼,更不是别墅。但却有着黄土高坡特有的土,这与众不同的土,就像最营养的土鸡蛋,建造窑洞不用砍伐树木,节约资源,这窑洞呀!可是国家的“功臣”呢!</p> <p class="ql-block"> 在现代大都市里,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成为美丽的风景。这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仅外观时尚,内饰也越来越精美华丽,电梯、空调、冰箱、彩电、电脑等应有尽有,为人们提供了诸多方便。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水平的不断进步,那些直入云霄的带有地标性的摩天大楼成为繁华城市的象征。而与此同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质朴无华的建筑则日渐式微,在大城市里已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但在遥远的北方,在黄土高原,有看不到头的山峦。放眼望去,在每座山峦的向阳处,都有星星点点的民居点缀在山腰间。近观陕北窑洞,特色鲜明,大多独门独院,院内有石磨、石碾、石桌椅,有的还有水井,木窗格上贴着各种各样的窗花。每户都有围墙,墙内是院子,墙外就是庄稼地,种植各种农作物和花草树木,处处充满农家气息。直到现在,那里的人仍然喜欢住在窑洞里。</p><p class="ql-block"> 陕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最原始的民居样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类似的土窑洞中生存和繁衍。毛主席也曾在陕北窑洞中居住过13个春秋,在那里运筹帷幄,指挥人民军队夺得了天下。陕北窑洞虽然质朴无华,不像大城市的楼房那般富丽堂皇,但我还是很喜欢。</p><p class="ql-block"> 呵!窑洞,这颗与众不同的蓝宝石,充满着智慧的城堡,在特色民居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后记:昨天美友佩庚在教师交流园地里的尊师惠师话题里,让我为他科普一下陕北延安家乡的窑洞,这是我早就想写此文的念想。只是时间仓促,带病成文,所以不免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田老师斧正,也请大家指导为盼。</p> <p class="ql-block"> 航拍大高山</p> <p class="ql-block"> 建设新农村,今日老家大高山的窑洞,只要是在家里住的每家每户,都安装了玻璃窗,那窑洞呀!更漂亮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孙子高焕武家的独院,是我们村里的别墅。</p> <p class="ql-block"> 住窑洞的最大好处是空气新鲜,特别是在我们大高山村,植树造林,山峁翠绿,环境优适,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p> <p class="ql-block"> 此图片靠边里的两孔石窑,是我的弟弟在建设新农村时维修,如今漂亮完好。小时候在这窑洞里的快乐,常常能在梦里浮现。</p> <p class="ql-block"> 土窑没有石窑坚固,父亲为我修建的新窑洞,现在已经破旧不能居住了。</p><p class="ql-block"> 窑洞就应该常有人住,经常维护才好。由于自己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好好管理维护,所以窑洞裂缝,窑顶塌缺,门窗翘起,已经住人不安全了。</p> <p class="ql-block"> 此图片最上面的那一院窑洞,就是我们新修建的地方。虽然如今破旧不能住了,但情谊还在,就是我在图片上看到也感到心慰,这就是家乡情,这就是窑洞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