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是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曾辅佐康熙朝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br> 皇城相府占地10万余平方米,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是集官宅民居、宗祠庙宇、园林书院、纪念性建筑、防御工事为一体的明清双城古堡式建筑群。<br> 相府主人陈廷敬在朝为官53年,担任康熙皇帝的讲经老师长达35年,不仅是集满汉文化于一身的大学者,更是康熙朝的股肱大臣。康熙皇帝曾高度赞誉陈廷敬“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和诗人。<br> 明清两代陈氏家族涌现出41位监贡生,19位举人,为官者38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乾隆皇帝曾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给予褒奖,陈氏家族也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br> 御书楼<div> 御书楼是为纪念一代名相陈廷敬而修建的,因珍藏有康熙皇帝的御笔而得名,楼顶采用明黄色的琉璃瓦,是皇城相府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御书楼上珍藏有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午亭山村”牌匾以及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午亭”是陈廷敬的晚号,当年康熙皇帝用他的晚号给这个村子命名,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作为辅弼良臣的最高褒奖。<br></div> 大学士第<div> 大学士第又称相府院,是清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府邸。整体建筑布局为前堂后寝,由前院、中院、后院三部分组成。前院为迎客厅,中院为起居室和书房,后院因康熙皇帝曾下榻居住,又称为康熙行宫。<br></div> 大学士第 大学士第(前院迎客厅) 大学士第(中院起居室和书房) 大学士第(后院康熙行宫) 大学士第(后院康熙行宫) 麒麟院<div> 麒麟院是相府内城明代早期院落之一,是陈廷敬的祖父陈经济的居所。因门边石兽、门前照壁均有麒麟图案,故名麒麟院。明清时期,樊河流域一带文风鼎盛,经济繁荣,陈经济又是好客之人,经常和一些诗友在这里唱和,故这里又是他接见亲朋好友的地方。<br></div> 陈廷敬纪念馆<div> 该馆以清代名相陈廷敬清、慎、勤的为官之道以及陈氏家族勤、俭、学、善、廉的传统家风为核心内容,在中华传统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br></div> 陈廷敬纪念馆 文峰塔 管家院 河山楼<div> 河山楼是陈廷敬父辈为抵御流寇侵袭,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修建,为砖石结构,是皇城相府内最高的建筑物,楼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经四百余年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雄姿依旧,可谓明清建筑史上一大奇迹。<br></div> 中道庄(手机拍摄)<div> 中道庄是皇城相府的大门,这三个字由相府主人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题写,也是皇城相府的原名,意思是陈氏家族恪守儒家中庸之道。中道庄上方有“天恩世德”四个大字,为陈廷敬本人亲自题匾,意思是皇天恩宠,陈家世代以德相报。<br></div> 石牌坊(手机拍摄)<div> 石牌坊建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是陈廷敬再次出任吏部尚书时奉旨而建的。牌坊上面记载了陈氏家族几百年的荣耀与辉煌。陈廷敬在朝为官五十三年,升迁28次,最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他的父亲和祖父也因此被封赠一品官职,陈氏家族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br></div> 手机拍摄 世徳院(手机拍摄)<div> 世德院是皇城相府内城的早期建筑之一,创建于明正德年间,距今约有五百年的历史,世德院由两座四合院布局的院子组成,是陈廷敬父母亲的居所,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陈廷敬就出生在这里。<br></div> 世徳院(手机拍摄) 陈氏宗祠(手机拍摄)<div> 陈氏宗祠修建在皇城相府内城斗筑可居的中轴线上,希望陈氏先祖可以庇佑家族后人代代兴旺,子孙昌盛。它分前后两院:前院为祠堂,奉有陈家先祖神主,展示陈氏家族先贤画像;后院为贤祠,展示康熙皇帝的画像、御赐的匾额及康熙御赐陈廷敬的珍贵物件。<br></div> 摄于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