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6日,游览阿富汗著名景点巴比扬大佛和班达米尔湖。</p> 巴比扬大佛 <p class="ql-block">今天与同机来阿富汗的中国乘客璐璐和她在阿富汗的男朋友奥斯卡拼车去游览阿富汗著名景点巴比扬大佛和班达米尔湖。</p><p class="ql-block">本以为是一场愉快的出游,没想到经历了两场生死的考验。</p> <p class="ql-block">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到班达米尔湖地理距离不过两百公里,但乘车却要十个小时。</p><p class="ql-block">从喀布尔沿平坦的公路北行一个多小时后,就要往西驶上散落锋利小石头的崎岖山路。</p><p class="ql-block">狭窄的道路坑坑洼洼,千转百绕,尘土飞扬,既翻山越岭,又横穿沙漠。</p> <p class="ql-block">璐璐带来了苹果。</p><p class="ql-block">阿富汗的苹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而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这些苹果生长在阿富汗的山区,受益于充足的阳光照射、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高山上的冰雪融水灌溉等使得它们具有浓郁的香气和甜美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车行驶在兴都库什山上。</p><p class="ql-block">“兴都库什”源自于波斯语,意为“杀死印度人”。</p><p class="ql-block">兴都库什山脉是亚洲中部的高大山脉。长约1600千米。绝大部分位于阿富汗境内,为印度河与中亚阿姆河的分水岭。</p> <p class="ql-block">入侵印度的中亚侵略者,先后有雅利安人,亚历山大军队,波斯人,突厥化的蒙古人都会选择兴都库什山脉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开伯尔山口,扑向古代的印度。</p><p class="ql-block">而一旦越过兴都库什山,前面就是一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再无任何天险可以阻挡住侵略者的步伐。</p> <p class="ql-block">兴都库什山脉的平均海拔约为5000米,最高峰蒂里奇米尔峰的海拔为7690米。</p><p class="ql-block">蒂里奇米尔峰位于巴基斯坦-阿富汗边界,是世界著名的雪峰,终年冰雪覆盖。</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经过的兴都库什山脉,大雪覆盖。</p> <p class="ql-block">巴米扬大佛位于阿富汗中部,在巴米扬省内,地处兴都库什山的北麓,靠近巴米扬山谷。这里是荒山,寸草不生。</p> <p class="ql-block">一片贫瘠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14:30到达了佛像所在的巴米扬省巴米扬镇。</p><p class="ql-block">大多数巴米扬人都是哈扎拉人,属于什叶派,这里被属于逊尼派的塔利班视为敌人。</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哈扎拉人对人很热情,抱着孩子过来要求合影。</p> <p class="ql-block">他们是不是有一张中国人的脸!</p> <p class="ql-block">巴米扬大佛</p><p class="ql-block">位于阿富汗巴米扬省巴米扬镇境内,深藏在巴米扬山谷的巴米扬石窟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巴米扬的意思是“光照之地”。在巴米扬石窟群中有700多个洞穴。其中两座大佛最为有名,是世界上最高的站立佛(乐山大佛高71米,虽然更高,但它是坐佛像)。</p><p class="ql-block">“西大佛”凿于5世纪,高53米,着红色袈裟。</p><p class="ql-block">“东大佛”凿于1世纪,高37米,身披蓝色袈裟。</p><p class="ql-block">两尊大佛相距400米,远远望去十分地醒目。佛像脸部和双手均涂有金色。</p><p class="ql-block">两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十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其上平台处可站立百余人。</p><p class="ql-block">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玄奘都曾瞻仰过宏伟庄严的巴米扬大佛。《大唐西域记》对阿富汗地区和巴米扬大佛有过生动描述。</p> <p class="ql-block">巴米扬大佛历尽沧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曾经历4次劫难:</p><p class="ql-block">1、8世纪:阿拉伯帝国军队征服中亚期间,巴米扬大佛地区首次遭受较大规模的破坏。</p><p class="ql-block">2、13世纪初:成吉思汗大军挥师南下,巴米扬石窟在这次战火中又被毁坏了不少。</p><p class="ql-block">3、19世纪:帝国主义殖民战争中,英军炮击了巴米扬大佛,使其变得满目疮痍。</p><p class="ql-block">4、被塔利班炸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1年3月12日,大佛遭到塔利班政权的残酷轰炸,已面目全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这是1992年的巴米扬大佛。</span></p><p class="ql-block">塔利班炸毁巴米扬大佛的真实原因:</p><p class="ql-block">2000年底,当时有一个由欧洲特使和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代表组成的访问代表团,提出要提供资金保护巴米扬的巨型佛像。</p><p class="ql-block">保护佛像,这本就是好事,阿塔表示这个办法可行,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也说此举可以让更多的外国旅客来阿参观,增加阿富汗的外汇。</p><p class="ql-block">你有情,我有意,按理很容易水到渠成,一拍即合,可最后为何会落的炸毁巴米扬大佛地步呢?原来当时因为西方制裁阿塔,导致阿富汗有100多万人吃不起饭,穿不起衣服,甚至连水都喝不到。</p><p class="ql-block">这种情况下,阿塔就问特使团:“能不能搞点人道援助,捐点钱给我们救济灾民?”特使团的回答只有2个字:“不能!”阿塔随后又问:“能不能从保护大佛的资金中,抽点钱出来救助灾民。”特使团表示:“保护大佛的资金,只能用在保护大佛上。如果你们敢把资金挪去救济灾民,那我们就没有合作的必要。”</p><p class="ql-block">阿塔一听这话,立马怒道:“你们侵略我们,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意妄为,我们好不容易赶走了你们,你们却用经济制裁我们,让我们100多万人民吃不起饭,穿不起衣服,喝不起水。你们有钱宁愿用在保护佛像上,也不愿意抽点出来帮助我们因营养不良而垂死的孩子。如果你们用经济制裁破坏我们的未来,那你们就没有权利关心我们的遗产。”</p><p class="ql-block">之后,阿塔开始了炸佛行动。紧接着,西方国家集体声讨阿塔。而就在毁佛行动后不久,奥马尔的顾问拉赫马图拉就对此事做了阐述,他说:“如果我们想摧毁这些佛像,3年前就可以做到,为何要等到现在?我们的宗教规定~如果有什么存在对我们无害,我们只是远离它。如果是有害的,那就要摧毁它。然而你们宁愿救佛也不愿意救助饥饿的人民,那对我们而言,这些佛像就是有害,我们就要摧毁它。”</p><p class="ql-block">试想一下,如果你是那群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弄得吃不起饭的、家破人亡的阿富汗人民,看到西方那帮伪善之人宁愿把钱用在修建保护大佛上,也不愿意援助自己,你会不会很愤怒?更何况这些佛像与你的信仰又相违背。可是,你又没办法对西方国家造成实质上的伤害,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会把心中的怒气发泄在佛像身上去。</p><p class="ql-block">佛像在2001年被塔利班武装所炸毁,面对国际社会的谴责,其领导人穆拉·奥马尔显得毫不在乎:“我们拆毁的只是一些石头而已,除了自己的信仰外,我们什么也不在乎。”</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阿塔和阿富汗人民当时的心态,也是无能的狂怒~“我连活命的机会都没了,你们却还在假惺惺的对一群我不信仰的雕像大量拨款。你们这不是在帮助阿富汗,是在恶心阿富汗。既然如此,作为报复那我就只能毁掉你们要保护的佛像。”</p><p class="ql-block">从这也印证了一点:在一帮习惯了趾高气扬的西方人眼中,阿富汗人民的死活,连巴米扬大佛脚下的泥土都不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上图为阿富汗塔利班的创始人和最高领导人奥马尔。下图为本拉登。</span></p><p class="ql-block">穆拉·奥马尔1964年出生,属于普什图族,他在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中4次受伤。其中一次一只眼睛失明,由此得名“独眼将军”。</p><p class="ql-block">1994年8月,他在阿富汗难民营中组建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1996年9月,塔利班攻占了首都喀布尔,奥马尔成为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最高领导人。</p><p class="ql-block">从开始下令“灭佛”,到9·11事件后拒不交出美国头号通缉犯本·拉登,奥马尔常有惊人之举,他在世人的眼中也越发显得神秘。</p><p class="ql-block">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时,奥马尔被视为美国及其盟国“最大持续性威胁”人物,美国当局悬赏1000万美元追缉他。</p><p class="ql-block">国际恐怖组织大头目本·拉登,1996年被美国人赶得无处藏身时,从苏丹逃到阿富汗。拉登与奥马尔一直私交甚厚,甚至到了称兄道弟的地步。在塔利班的庇护下,拉登终于找到了躲避美国全球追杀的避风港。</p><p class="ql-block">2011年5月2日,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打死,事后奥马尔表示将向美国及巴基斯坦复仇。</p><p class="ql-block">奥马尔几乎不与外界人接触,有关他的相貌特征等外人很少知晓。奥马尔有3个妻子,其中一位是本·拉登的女儿。</p><p class="ql-block">奥马尔死于2013年8月23日。</p> <p class="ql-block">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包括巴米扬大佛在内的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此后,国际社会一直努力尝试对巴米扬大佛进行修复,多个国家参与到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如德国提供工程技术支持,日本提供资金等。中国的张昕宇、梁红夫妇及其团队也曾利用建筑投影技术对巴米扬大佛进行光影还原,让当地民众再次看到大佛的“身影”。</p><p class="ql-block">但由于修复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巴米扬大佛的完全修复仍然任重道远。</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巴米扬,没有了往日的风光,还被塔利班圈起来收费参观。如今,美国狼狈离场、塔利班重新回归、阿富汗苦难依旧。历史总是在不断重现。</p> <p class="ql-block">炸毁巴米扬的东西大佛和纽约的双子塔,两场相隔仅半年的恐怖事件,并非两个独立事件。大佛被毁可看成911的预演和恐怖主义宣传。</p><p class="ql-bloc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使拉弗朗斯说:“当我看到 9·11 事件中纽约大厦崩塌的画面时,立刻明白了这和毁掉大佛出于同样目的。无论大佛还是世贸中心,都是巨大的建筑物,花费了数不清的人力物力建造而成。毁掉它们等于毁掉了‘非伊斯兰文明的骄傲’,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阿富汗的巴米扬地区生活着哈扎拉人。</p><p class="ql-block">这个悲惨的民族是塔利班人的死对头,住在山洞里,只有几张毯子和一些的炊具,过着赤贫的生活。</p><p class="ql-block">随着喀布尔的普什图统治者巩固其对阿富汗的统治,哈扎拉人爆发了多次反抗。</p><p class="ql-block">阿富汗统治者采取了严厉措施,给哈扎拉人贴上卡费勒(意为“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的标签,并向哈扎拉人居住的地方输入普什图移民。成千上万的哈扎拉人跑路到伊朗和英属印度。</p><p class="ql-block">1998 年,以普什图人为主的阿塔 组织占领了巴米扬,宣布哈扎拉人为卡费勒,并在多地发动大屠杀。目前哈扎拉人仍在阿富汗饱受阿塔和普什图人的折磨。</p> <p class="ql-block">哈扎拉人典型的黄皮肤,黑头发,中国脸,他们自称中国蒙古族后裔。</p><p class="ql-block">对阿富汗的哈扎拉人进行了基因测试,结果发现他们确实有至少三分之一的血统携带蒙古人基因。</p> <p class="ql-block">阿富汗约有30个民族,普什图族是阿富汗的主体民族,也是阿富汗传统的统治者。</p><p class="ql-block">普什图族占40%、塔吉克族占25%,还有哈扎拉族、乌兹别克族、土库曼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哈扎拉人正在山洞里做饭。</span></p><p class="ql-block">哈扎拉人是阿富汗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哈扎拉人口大约有600-800万,占阿富汗总人口的大约十分之一,是阿富汗第三大民族。竟与当地普什图人抗争了百年。</p><p class="ql-block">哈扎拉人跟阿富汗本地的普什图族,简直就是水火不容、积怨已深,以致于尽管哈扎拉人是阿富汗排名第三的大族,却还是成了阿富汗最不受本国人待见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因为什么缘故,哈扎拉人跟普什图人如此水火不容呢?</p><p class="ql-block">在阿富汗最大的就是本土民族普什图族,占40%。它们的长相是很显著的西亚特征:高鼻梁、深眼窝、大胡子。</p><p class="ql-block">相比之下,在阿富汗占比第三的哈扎拉族,黄皮肤中国脸的长相,就显得尤为格格不入。</p><p class="ql-block">宗教信仰来说,阿富汗本地的普什图人信奉逊尼派,哈扎拉则信奉什叶派,这两个派别虽然都属于伊斯兰教,却一直因为种种差异而处于对立关系,并且都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教派才是真理,这样一来,两者难免会有冲突、十分看不惯彼此。</p><p class="ql-block">当然,两族之间的仇怨,也不仅仅是因为宗教信仰的对立、外貌的迥异,还有着刻骨的民族仇恨。</p><p class="ql-block">由于普什图人一直将哈扎拉人视作“外人”,所以普什图人仗着人多势众,历史上没少对哈扎拉人进行屠戮,让无数哈扎拉人惨死,一度把哈扎拉人给逼到了不得不远离故土,逃往阿富汗中部山区定居的程度。</p><p class="ql-block">可尽管如此,普什图人也并没有打算放过哈扎拉人,只要阿富汗统治者是普什图人,他们就一定会刻意向哈扎拉人征收重税、肆意没收他们的土地,抢夺他们的财产,甚至还强迫她们改信普什图人所信仰的逊尼派,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传播哈扎拉人的语言和文化。</p><p class="ql-block">所以哈扎拉人在阿富汗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被屠杀、打压和歧视的血泪史。</p><p class="ql-block">近年来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也有越来越多的哈扎拉人,或许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开始自称是中国人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1999年,《追风筝的人》,为世人打开了一扇了解阿富汗这个饱受苦难的国家的窗户。</p><p class="ql-block">小说中,从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身上,让人看到一段扭曲的兄弟情义。</p><p class="ql-block">无论哈桑多么忠诚、善良,但在阿米尔内心深处,始终认为哈桑和自己不是一类人。因为哈桑是哈扎拉人,而自己是血统高贵的普什图人。</p><p class="ql-block">即使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喝过同一位乳母的奶水,但因为血统问题、宗教信仰问题,他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哈扎拉人住的山洞。</p> <p class="ql-block">不是亲眼所见,真的不敢想象,现在还有人住在山洞里。</p> 班达米尔湖 <p class="ql-block">看完巴米扬大佛,开车到距离巴米杨大佛几十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湖泊,班达米尔湖。</p><p class="ql-block">从巴比扬大佛过去,两者相距三小时的车程 。</p><p class="ql-block">班达米尔湖之意为“国王的宝石”,被称为阿富汗的圣湖。中亚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它六湖相连,如六颗蓝宝石。镶嵌在金黄色的戈壁沙漠上,散发熠熠光辉。班达米尔湖蓝得纯粹,蓝的干净,蓝得让人震撼。</p><p class="ql-block">这一泓蓝却又嵌在没有人烟,罕有植被的沙漠间,更是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路风光非常美,雪山雪景。一路拍照。当车由大道拐向通往班达米尔湖的小路时,路上还有一些冰雪未化,昨天去的人回来说,他们看到道路上结冰难行就没有过去。</p> <p class="ql-block">我们有些不以为然,仍然前行,越走冰雪越厚,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车陷进了雪里,我们怎么推也推不出来。</p><p class="ql-block">在这飞鸟都不来的大山里,连个人影都没有,正发愁之际,一辆越野车开来,他们是来这滑雪的,长得像中国人的哈扎拉人,四个男人,帮我们把车推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天气好时,别人看到的班达米尔湖。</span></p><p class="ql-block">班达米尔湖由六个湖泊组成,这里的湖水有非常丰富的矿物质,是普通温泉中的三倍。</p><p class="ql-block">因为富含多种矿物质,所以这些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看起来十分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们把车开到了湖的一角,虽然只看到了湖的一小部分,也感到很幸运。</p> <p class="ql-block">戈壁沙漠了有了湖,就等于有了灵魂。</p><p class="ql-block">2004年班达米尔湖被列入阿富汗的自然世界遗产备选名录。</p><p class="ql-block">2006年班达米尔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最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班达米尔湖与巴米扬大佛都坐落在阿中部巴米扬省,两者只隔3小时车程。</p><p class="ql-block">大佛沧桑而稳重,湖泊静谧而灵动。一佛、一湖坐落巴米扬,一处人文造化,一处浑然天成。</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战争和动乱,使人不得不感叹那个地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p><p class="ql-block">没有任何视频可以代替旅行,好的地方值得你亲自去探索。</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路完全被冰雪覆盖住了,根本看不出路在何方,就此打住。开始往回走。</p><p class="ql-block">途经一个高坡,车再一次陷落雪中,车胎打滑无法移动,这一次再无车辆在此经过了。</p> <p class="ql-block">我建议给车轱辘处铺土 ,增大它的摩擦力,四个人找干燥处挖土,没有工具,用手挖,冻土层很坚硬,挖土的手又冷又疼,幸亏我和儿子带来的两副手套。</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车轮处铺了100多米长的土,车终于开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归途中,泥泞、陡峭的山路一侧有一辆翻倒的公共汽车,破烂、锈蚀,车门在车身几十米远处。</p><p class="ql-block">据网上信息,这辆车2个月前在刚才驶过的地方触雷爆炸,车上16人全部遇难。</p><p class="ql-block">据统计,美军入侵阿富汗20年间,</p><p class="ql-block">2001年和2002年,美军在阿富汗投下1200多枚集束炸弹,内含超过24万枚子炸弹。阿富汗现有未爆的炸弹还有很多,清除它们并不容易,每月有150-300人触雷伤亡,想要去欣赏班达米尔湖,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p><p class="ql-block">20多年过去了,美国没有赔偿死者家属,甚至没有道歉。这就是美国给阿富汗人民带去的“民主”和“自由”。</p><p class="ql-block">唯有历经艰难险阻和亲身的体验,才能真正欣赏到独特的风景和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p> <p class="ql-block">这时,天已黑,周围白茫茫一片,奥斯卡开来的车还没有远光灯,不知不觉中偏离了正规车道近百米,车轮又陷落雪中。</p><p class="ql-block">令人绝望的是,车轮陷落处的雪有30多公分厚,这里是兴都库什山脉,海拔高度超5000米,非常寒冷。</p><p class="ql-block">周围漆黑一团,荒无人烟,手机没有信号,在这待一晚,真的会冻死。距离最近的塔利班哨所也有35公里,无法求救,他们是否施救还是个问题。</p><p class="ql-block">置之死地而后生,四人拼命挖雪,儿子的鞋里灌满了雪,脚冻麻木了。</p><p class="ql-block">我低着头挖雪时间长了,头昏目眩,站不起来了。略加休息,我就站着用脚往外踢雪,雪冻的时间长了表面很硬。我的马丁靴很给力。</p><p class="ql-block">两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挖出了一个百米的通道。车子终于驶出险地,回到了正路。</p><p class="ql-block">在被困的兴都库什山,靠我们的自己的力量,能够起死回生。我们欢呼,我们庆幸。</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乐极生悲。来时的路还比较好走,没想到晚上 ,融化的雪水在地面上已经结成了冰。</p><p class="ql-block">正当我们因为劳累进入梦乡之际,随着“哐”的一声,儿子靠着的左边两个车窗碎玻璃飞射进车里,落满我们全身。</p><p class="ql-block">一辆大卡车由于地面冰雪覆盖,轮胎打滑发生漂移,与我们的车撞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万幸,没有人员受伤。冰天雪地下,他们解决问题也非常迅速,赔偿了奥斯卡1000元就各走各的了。</p> <p class="ql-block">地面结冰打滑。</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事件中还应接受一个教训。</p><p class="ql-block">在出事半小时前,儿子看奥斯卡开了10多个小时的车了,跟奥斯卡说,你再开一个小时,然后换做我开。奥斯卡也答应了。</p><p class="ql-block">如果是儿子开着车出了这个事故,可能处理起来就很麻烦了。</p><p class="ql-block">尤其是在国外,租车时还是让司机开车比较好一些。否则处理起来不但麻烦还会影响行程。</p> <p class="ql-block">当时气温零下两度,坐进两个车窗都没有玻璃的车中。</p><p class="ql-block">车在大山里,开起来风呼呼的往里灌。我们担心在首都外面住宿不安全,就把所有的衣服都套在身上,戴上口罩帽子用来保温,还是冻得浑身发抖,儿子以为他的脚会被冻掉的。</p><p class="ql-block">这种情况下又行驶了4个小时,人完全冻麻木了,凌晨两点我们回到了喀布尔。</p><p class="ql-block">什么事都是有利又有弊, 福祸相依。我们把自己包得像一个粽子,途中,经过六个塔利班的检查岗,他们看了一眼以为我们是本国人,再没让我们登记,拍照,出示许可证,就放行了。</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两次遇险,两次脱险。</p><p class="ql-block">大难不死必有后福。</p><p class="ql-block">感谢上天的庇护。</p><p class="ql-block">一切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经历过体验了,会更加珍惜今后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