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有我来24:十三陵的大木头

马宏

​<h3>    十三陵中的十二个陵(只有亡国皇帝崇祯的思陵除外),以及各妃子太子墓,当年建成的时候,地面上都建有碑亭、神库神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等砖木结构的建筑。这些建筑的柱、梁、门窗、檩、斗拱都是用粗大的珍稀木材做成的。上图是十三陵第一陵长陵的祾恩殿,60根10米多高,1米多粗的金丝楠木,支撑着宏伟大殿屹立600多年了。这些巨型楠木构件几百年没有腐朽没有虫蛀,也没有遭火烧(万幸万幸!)。</h3></br> ​<h3>    不幸的是,几百年天灾人祸,十三个陵中只有长陵幸免于难,其他所有陵墓的地面建筑全都毁灭了,有的多次毁灭。如上图所示,祾恩殿烧毁了复建,复建后又烧毁,现在只剩下砖石台阶和大殿基座。十二个陵以及妃子太子墓,人们透过残破的围墙或铁栅栏,只能看见没有了木构的建筑遗址。</h3></br>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长陵之外幸存到1930年代的昭陵大殿,也只剩下梁柱架构摇摇欲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又被日伪和国民党军队拆走木头修工事了。</p> ​<h3>      大概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完全按明朝规制修复地面建筑的皇陵,就是昭陵。这是复建的昭陵祾恩殿,与长陵大殿相同的样式,只是尺寸小一号。</h3></br> ​<h3>    可是当年一打算修复昭陵马上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国内已经找不到足够多的大木头了,别说金丝楠木,就是松柏杉木也没有那么多夠粗夠长的木料。关键时刻,来了一家美国企业叫做ITT公司,慷慨出资在美国或加拿大采购了所需木料,捐赠给了昭陵。十三陵管理处专门刻碑志谢,立在昭陵的祾恩门左前。这是我在明清皇陵见过的唯一一个中英文石碑。可惜石碑的石料选的不太好,质地夹杂着斑驳花纹,导致字迹不清晰,并且二十几年就有风化裂纹了。</h3></br> ​<h3>这是碑的背面,浅浅地刻着“友谊长存”4个大字。同样很难辩认。</h3></br> ​<h3>    这是复建的昭陵大殿内部,美国大木头!</h3></br> ​<h3>    这是修复后的昭陵宝城(也就是大坟堆)上的圣号碑。一眼就看出来与別的石碑不一样,倒霉的昭陵三次被烧(一次被李自成起义军,一次康熙年间雷电,还有一次是民国时期说不清楚😂),每次都因为明楼的大木构件烈火熊熊,把这个石碑烧出了龟背图案的裂纹。复建时给石碑捆绑上了钢索以防止它碎裂,并且楼顶铺设仿木质斗拱的石板、琉璃瓦,再也不用木材了。</h3></br><h3>    顺便说一句,每个皇陵都有安放圣号碑的明楼,可是我一直不知道明楼的“明”什么意思。看了昭陵明楼的英文解说牌,soul tower,才恍然顿悟,原来是“灵魂”之意😂😅😜</h3></br> ​<h3>    这是长陵大殿里一个精致的祾恩殿(同样也是皇宫太和殿)大木构件的结构模型。</h3></br><h3>    这就牵涉到关于明陵大木头的另一个问题。十三陵的老百姓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说清朝乾隆皇帝修复十三陵的时候,其实是打着修复的旗号,拆大改小,把十三陵的珍稀大木料,拆走用到自己的清东陵和皇宫里去了。</h3></br> ​<h3>      对此,我查阅资料,得出的结论是,一,乾隆修复工程的确普遍进行了拆大改小。比如每个陵前的神功圣德碑,明朝嘉靖年间添建了碑亭,到乾隆时都已经破败不堪了,乾隆就拆除了这些碑亭,统一改为半截墙的围栏。再比如永陵定陵原来的祾恩殿,都是重檐、五开间,乾隆给缩减成了单檐、三开间。也有一个例外,崇祯的思陵,仓促下葬时根本没有裬恩门祾恩殿,乾隆给升格扩建了这些祭祀建筑。</h3></br> ​<h3>    二,乾隆进行了拆大改小,但是并没有偷走木料去建自己的陵寝或宫殿。上图是昭陵1980年代复建前后的对比照片,乾隆修复前的破败状况应该也是类似,木料已经烧毁或七零八落,根本不够格去建新陵使用,也许可以废物利用拿去修补守陵人房舍,或者日本鬼子建炮楼吧。</h3></br> ​<h3>    三,乾隆的爷爷康熙继位后,给他父亲顺治建孝陵大木料不夠用,确实曾有大臣提出过拆明陵的馊主意,被明确否决了,大概因为这太缺德,也不吉利吧。另外,上图乾隆帝裕陵是乾隆八年开建,而修复十三陵是乾隆五十年,时间上也无偷挪木料的可能。</h3></br> ​<h3>    还有一条过硬的史料,如上图所示,与这些金丝楠木有关。这是维一 著三联书店出版的《我在故宫看大门》书中记录的,作者亲眼目睹故宫库存楠木大梁运出去建设毛主席纪念堂,并且老专家告诉他楠木是古代拆修前三大殿保存下来的。</h3></br> ​<h3>    据我所知,故宫的楠木料库存来源有二:一是明初朱棣定都北京,倾天下之力营建皇宫,包括金丝楠木这样的珍稀建材都留足了富余(他可真有预见,太和殿当时叫奉天殿,比现在的太和殿尺寸还大,建成后没几天就被雷电击中一把火烧毁了!)。二是明清交替之际,皇宫大殿在顺治、康熙初期也是被兵荒马乱焚毁,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才有精力修复宫殿,但是已不可能凑够金丝楠木,只好用松柏代替。如老专家所言,替下来的楠木存在库房。</h3></br><h3>    我大胆猜测,现在故宫的仓库里,除了几百万件瓷器书画古董文物,也应该还有若干金丝楠木保存着。那都是更宝贵的文物啦😀😎<br></br></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4uLo082PThlR_NjNr-K7Q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