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钟鼓楼

丝弦乐

<p class="ql-block">  钟鼓楼,一直以来都是“老南宁”的象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在的中山路区域,在明、清及民国初年一直都是繁华的商贸街区。</p><p class="ql-block"> 旧日南宁的钟鼓楼又称平楚楼,建于明代,为南宁著名古建筑之一。《邕宁县志》“古迹志·平楚楼”载:“平楚楼,在府治左,题额四,东曰‘宣和’,南曰‘道明’,西曰‘应候’,北曰‘拱辰’。嘉靖十年(1531年),南宁卫指挥佥事王佑铸铜钟置其上,今名钟鼓楼。”</p><p class="ql-block"> 今日特意来看钟鼓楼,古朴之感扑面而来,钟鼓楼底座呈正方形,长条石为底、青砖为墙身(其中部分为老墙青砖),楼上即为木构三层亭阁形,下大上小,呈宝塔状。楼上一通到顶,楼的三层瓦檐均为青色琉璃瓦,楼的项端为葫芦状尖顶。钟鼓楼下为四个拱门,分别题有东门“宣和”、南门“通明”、西门“应候”、北门“拱辰”。这四个拱门名字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宣和”一词在古代常用来表示和谐、安宁的意思,象征着和平与繁荣。“通明”这个词形容十分明亮,常常被用来形容夜晚的灯火通明,给人以温馨、光明之感!“应候”是指顺应时令节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拱辰”原指拱卫北极星,后来引申为拱卫君王或四方归附的国家统一和稳定。</p><p class="ql-block"> 据南宁史料记载,旧时的钟鼓楼上有一口大铜钟,高1.8米、口径1.2米,重达1000公斤,上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样。每日早晚敲3次,每次36响,共鸣108响,钟声洪亮而悠长。数百年来,巍巍钟鼓楼与邕江之畔的南城门相互守望,如城中脊梁一般,屹立在古邕州的中轴线上,迎送着一个又一个的日月交替。</p><p class="ql-block"> 南宁钟鼓楼的重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南宁的历史文化,通过钟鼓楼历史遗迹,让我们加深对南宁历史文化的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