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童年的记忆

贺明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出生在长沙织机街128号一栋临街的房子,靠近原来黄兴南路这一头。一张大门进去里面住着好几户人家。我家住在右边临街的房子,临街的前面作了铺面。父亲经营着一家手工槟榔制作作坊。后面的两间住家。记得家的门前有一口井,用水全靠从这口井里提上来。家附近有一个理发店,有一个做木屐的店(在上世纪50年代初没有雨鞋,木履面上刷上桐油也叫油鞋可以防雨,下雨就穿着布鞋套进去就可以了)。附近还有一家开小人书的图书店。里面各种各样的图书,有手工画的古代打仗历史书,有讲外国人故事的图书,还有一些拍过的电影制作的图书等。小时候特别爱看这些图书,只要家里给的几分零钱就坐到图书店去看。记得织机街有一个黄金戏院,听说梅兰芳大师还到剧院来演过戏。我父亲告诉我,要能看他的戏必须要半夜排队买票才能看到。在我家不远处还有一个大信织布厂。出街口的黄兴路对面有个德园包子店,德园的包子好吃。还有个爱群包子店,爱群的蝴蝶卷好吃。有德茂隆的香干,有吴大茂的针线纽扣店,这些都是在当时很著名的店,旧时织机街是一条充满人间烟火气,繁华热闹的老街。随着一九五七年公私和营,我父亲分配进了湖南动机厂工作,我家就从织机街搬家到了化龙池,而后又搬到韭菜园附近的新军路居住。我也从织机街小学转学到新军路小学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历史原因我自一九六八年十八岁离开长沙,一直留在了外地工作和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初我陪我母亲来过织机街,寻找当年左邻右舍。直至之后再也没有来过织机街。随着岁月流逝,人到老年常常是活着回忆中,十岁之前的过往经常浮現在梦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春节前夕,我和四位朋友从株洲坐车来到长沙网红打卡地黄兴路步行街。寻找我童年的印记一一织机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织机街是长沙一处富含历史和文化的老街,在明朝时期由于聚集了众多的纺织作坊故叫织机街,到了民国时期成为了长沙市的主要街道之一。随着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大了全国经济建设的力度。由于长沙城市的发展和道路扩建的需要,以织机街为主干向南向北两边发展,织机街街道已作为了紧连黄兴南路的人民西路的路基,织机街从此消失,昔日的繁华已成为历史。仅有的留存部份街道并入了白果园文化历史街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果园是藏在商场林立,人流拥挤的黄兴路步行街闹市中的一块静地。今天我们一行五人走进白果园,漫步在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巷中,古老的麻石板路,石库门清色砖墙的老式公馆,古香古色韵味悠长,仿佛穿越到了过去。红石砖外墙和青瓦屋顶具有民国风格建筑的程潜公馆,现已成为湖南和平解放史事成列馆。对湖南新文化运动产大重大影响的《湘江评论》印刷处的旧址也藏在静谧的小巷中。白墙碧瓦复古建筑和麻石铺就的小街随处可见。小时熟知的苏家巷、观音井、登隆街、丰盈西里的这些小巷小道,修旧如旧也具民清复古风情,吸引着许多年青人来这里开店创业。咖啡店、烘焙店、文创品店、花卉店、服饰店、小吃店等一家连着一家。我们在一家经营有长沙传统风味的桔饼果哺店驻足很久,尝试了各种各味的桔饼,大家都说小时候吃的桔饼就是这个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白果园,重走了那些小时候常走过麻石板小路,让我重温了那些儿时的记忆,同时也感慨颇多。那些曾经熟悉的小巷不见了,那些维持生计的小店铺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车流不息的宽广马路。日新月异的智慧数字技术让我们生活越来越方便,丰盛多样的各种食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足,蓝天白云山清水秀让我们的生活更感安祥满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感恩今天我们的祖国,感恩今天我们的生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