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人物志()—当代·徐竹初

曙光映像

<p class="ql-block">徐竹初。</p><p class="ql-block">1938年—2022,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福建省漳州市人,</p><p class="ql-block">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漳州木偶头雕刻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著名木偶雕刻艺术家,徐家木偶第六代传人、漳州木偶艺术大师。</p><p class="ql-block">(一),弘一法师起名。</p><p class="ql-block">1938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一个木偶世家,</p><p class="ql-block">祖上早在明末清初就开设木偶雕刻作坊。</p><p class="ql-block">从太高祖徐梓清的“成成是”到父亲徐年松的“天然”作坊,都是闽南赫赫有名的手工作坊。</p><p class="ql-block">1938年,厦门被日军占领,弘一法师应漳州佛教界之请,于5月8日来漳州说法,住在东门外祈保亭佛祖庙。当时因城里常受日本飞机轰炸,徐家也临时搬到了佛祖庙隔壁的外祖父家中。</p><p class="ql-block">徐竹初外祖父是个有学问的中医,父亲是个雕刻佛像、木偶的高手,因此,家人和弘一法师来往密切。</p><p class="ql-block">9月,徐竹初出生了,请弘一法师起名,法师沉吟片刻说:“就叫竹初吧!竹之初是竹笋,初,又有头胎的意思,寓意孩子将会像新笋那样茁壮成长。今后,家族事业会像雨后春笋那样兴旺发达。”</p><p class="ql-block">(二),少年成名。</p><p class="ql-block">徐竹初十岁出头开始学习雕刻木偶,在木偶堆里成长的他迷上木偶绝非偶然。虽然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巧匠高手,但世上没有“遗传手艺”,徐竹初的本领全靠一点一滴从父亲那里刻苦学来。他经常挑灯夜战,家中的坯木被他的刻刀削灭殆尽。因为学得入迷,头发曾被灯火烤焦。技艺尚不娴熟时常常会滑刀,鲜血把一个个木偶头染成了“关公”。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徐竹初已能自己独立刻制木偶了。</p><p class="ql-block">到了十五、六岁时,已经在全中国小有名气了。</p><p class="ql-block">1955年,徐竹初的作品荣获“全国少年儿童科学技术和工艺作品展览”特等奖,当时获这个奖项的汉族人只有两三个,而做木偶雕刻的只有他一人。</p><p class="ql-block">(三),终成大师。</p><p class="ql-block">他从艺半个多世纪,继承了祖辈优秀的雕刻手法,并能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设计的戏曲人物造型多达六百多种,生、旦、净、末、丑等各行当齐全,其中既有传统名剧的名角,又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魔怪等形象,个个脸谱不同,率真、精致、优美,神态各异,生动传神,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徐竹初的木偶俗称北派木偶,其技法源自北方汉剧的风格模式。徐竹初则创造性的将原有风格结合,强调了木偶戏剧的表情化与性格化,他掌握了中国雕塑优秀传统的精髓 --- "以形写神"。因此,他在落刀之前,总要细细研究,认真揣摩刻划人物身世、身份、性格、好恶。一旦思考成熟,就有把握地下刀。他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蓝本,以对称、均衡、对比、调和的艺术法则,使用造型、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运用夸张、变形、强调、减弱、提炼、概括等艺术手段,拟容取心,为对象传神写照。</p><p class="ql-block">通过对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的抢救和保护,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传授至海内外,使木偶雕刻艺术得到传承,并促进对台文化交流。漳州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是中国木偶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他以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祖传工艺,丰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享誉世界,分布在厦、漳、泉以及周边地区。</p><p class="ql-block">他很少说话,甚至一连几天都不说话。因为他觉得,跟人说话的时间多了,跟木偶说话的时间就少了。</p><p class="ql-block">漳州木偶雕刻讲究把握“五形”、“三骨”,即两眼、两鼻孔、一嘴与眉骨、颧骨、下颌骨。徐竹初从小爱看戏、爱听书、爱逛庙,脑子里各种人物形象越来越多,创作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徐竹初的木偶继承了祖辈优秀的雕刻手法,并大胆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由徐竹初创新设计的新造型达600多种,戏曲的生、旦、净、末、丑等各行当齐全,既有传统名剧的名角,又有仙佛释道、天神魔怪形象,性格各异、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传统的木偶由一块整木头雕成,是不能活动的,徐竹初的木偶在脑袋里面设置了机关,把手伸进去轻触里面的小木板,木偶的下颌和眉毛眼睛就可以上下活动,比固定的木偶更加传神而有趣。而他们用最传统的工艺制作木偶,工序极其复杂,制作一个上乘的木偶需要多道工序,历时一个月。把樟木刻好以后,需要在外面刷20层泥,保证木头表面光滑易干,后需要上40层底色,以保证色彩鲜艳饱满,富有质感,然后再勾画眉眼等具体的细节,木偶外面穿的衣服都是用手工缝制的。</p><p class="ql-block">徐竹初对木偶的身材也进行了改革,“过去木偶戏多在乡下演出,表演的人少,看的人也少,木偶的高度大概为30厘米,没有什么肌肉感,木偶的身体比例也不太协调。后来剧团演出的场地大了,观众也成倍增加,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弥补造型上的缺陷,我们把木偶加大到45厘米,往身体里加上海绵,让木偶变得有身段了。”徐竹初运用独到的智慧,使无数的木偶在他的巧手下获得生命,也使一个个散发着樟木香味的木偶雏形经过他的细细雕刻,变得生动灵韵。</p><p class="ql-block">(四),作品送给毛主席。</p><p class="ql-block">徐向前、徐特立曾到徐竹初家拜访,那时的徐竹初才刚崭露头角,对他们说想送给毛主席两个木偶。一个多月后他收到了回信,上面写着:“徐竹初同学,你送给毛主席的两个木偶已经收到了,主席很高兴,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这封回信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和“文革”浩劫,幸运地保留到今天。</p><p class="ql-block">(五),漳州徐竹初木偶艺术馆。</p><p class="ql-block">经历1000多年的世代相传,形成了以徐竹初为代表的漳州木偶雕刻艺术,也产生了闻名世界的“漳州竹初木偶”品牌,在他不断的创新发展中,已创作出各种木偶造型五百多种,他的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回专展并获奖,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作品专著画册,他的艺术成就被拍摄有十几部电影、电视专题片,他还为三十多部木偶艺术电影片和电视剧设计并制作木偶,作品还多次做为国家的珍贵礼品赠送给许多国家首脑和贵宾,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美术馆、博物馆及艺术家、名人都大量收藏有他的作品并给予高度评价,称他的作品是“东方艺术珍品”、“世界一流艺术”、 “活的‘文物’”、“中华一绝”,并以拥有他的作品为荣,称他为“国宝级雕刻艺术家”,他还传授培养了一大批海内外木偶艺术人才,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做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六),人物荣誉。</p><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徐竹初入选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名单。</p><p class="ql-block">(七),人物评价。</p><p class="ql-block">著名美术理论权威王朝闻著文评说:“看了徐竹初的作品能普遍引起华夏子孙的自豪感”,</p><p class="ql-block">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赞扬他的作品:“精雕细刻、入木三分”,</p><p class="ql-block">著名戏剧大师张庚赞他的作品“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著名戏剧大师翁偶虹题诗赞道:“傀儡登场假胜真,镂雕妙技巧通神,凭君地母天公手,展现千姿百态人。”</p> <p class="ql-block">漳州古城,徐竹初木偶艺术纪念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