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老地名、老巷子、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丹阳古镇:(江宁老地名)丹阳镇不仅名字历史悠久,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最早可追溯至秦朝,在古代,丹阳镇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了由楚入吴的必经之路,地位显赫。秦朝时期,丹阳作为最早的一批建制县之一,其县域广泛,涵盖了今天的江苏和安徽多个地区。到了西晋时期,丹阳县被一分为二,分成了丹阳和于湖两个县。然而,隋朝时又设立了当涂县,撤销了于湖县,但丹阳县得以保留。唐代时,丹阳最终被撤销并入了当涂县,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就此在历史舞台上落幕。但丹阳的名字并未被人们忘却。直至唐朝,丹阳都保持着其原有的名称,并未像现在这样被划分为两个行政区,丹阳镇因一条小巷子而被一分为二,北面归属江苏省江宁,南边则属于安徽省当涂。这条小巷子成为了两个省的界线,使得一个镇子被划分为两个省,巷子两侧分别居住着两个省的人民,这种独特的地理现象被形象地称为“一脚踏两镇,鸡鸣闻两省”。</p> <p class="ql-block">坟头:(江宁老地名)坟头村的名称来源于一段辛酸的历史。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纪念其父朱元璋的功德,决定在南京阳山开凿三块巨大的碑材,以建造一座巨大的石碑。这项工程规模宏大,碑材的总高度可达78米,重量超过三万吨,被称为“世界第一碑”。然而,由于碑材过大过重,超出了当时的运输和建造能力,工程在开工一年半后被迫停工。据估计有3000多名工匠在施工过程中累死、摔死或砸死,他们的尸体被埋葬在阳山附近的“万人坑”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万人坑”附近的小村庄逐渐形成,并被称为“坟头村”。现规划需要村庄已拆迁,只留地名牌。</p> <p class="ql-block">大华大戏院: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京秦淮区中山南路67号,</span>这座近90年历史的电影院,民国时曾是名流显贵的重要交际娱乐场所,众多名人在此演出观影,早在1936年时,影院就有了冷暖空调,成为了南京最好的电影院,它就是始建于1935年的大华大戏院,戏院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杨廷宝先生主持设计,大厅由12根大红圆柱支撑,天花板、墙壁还有梁枋彩绘以及扶手栏杆等雕饰,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当时的世界大戏院、首都大戏院(后改称解放电影院)、新都大戏院(后改称胜利电影院)并称为民国首都四大影院。1936年开业首映影片百鸟朝凤曾轰动全城,梅兰芳大师等京剧名角也曾在此演出。戏剧院先后更名为军人电影院、东方红电影院和大华电影院等。2013年5月经过维修改造大华电影院改回了最初的名字,大华大戏院,除了继续为观众播放电影,更是承载了南京城市记忆。</p> <p class="ql-block">扬子饭店旧址:该建筑建于1914年,由英国人柏耐登设计并主持建造,英中世纪城堡式样,墙体均用明代城墙砖砌成。</p> <p class="ql-block">古四眼井:位于秦淮区汉中门广场东北角,始建于南唐,距今已一千多年历史。相传为解决驻军士兵饮水特凿此井,井口大青石板上凿有四个圆孔,分别放置在四个孔口上,因此得名四眼井。明代时曾重建。1876年清光绪二年江宁府将此井修砌,井栏上刻下“古四眼井”及“光绪二年桂月里人立”的碑记,至今仍然清晰可见。这口井见证了南京城的变迁与发展,也是我们南京人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江宁古桥:郭圩村西头桥,此桥位于江宁区汤山街道宁西社区郭圩村西约200米百米坝上,该桥始建年代不详,据村中老人讲有二百多年历史,桥为纵联分节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桥长11米,宽3.5米,矢高约3.5米,跨径3.8米。1985年在西头桥上建了水泥桥,新桥将古桥罩在下面,使古桥得以完整保留下来。从侧面可以看到如满月般的桥拱映于百米坝上。</p> <p class="ql-block">江宁老桥:柏家村桥。此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吉山社区柏家村东南约100米柏家坝上。 柏家村桥当地人称柏家桥,该桥始建年代不详,是由当地产砂岩和石灰岩为主材,采用纵联式发卷法垒砌而成的单孔石拱桥,桥东西向,跨于柏家坝上。桥长8.5米,宽3.5米,矢高3.5米,净跨约3米,具有明清建筑风格。因村路改道,古桥已弃用多年,如今桥面及桥体四周杂草丛生,亟待治理。</p> <p class="ql-block">江宁老桥:毕家村施塘桥,该桥位于江江宁街道西宁社区毕家村南小河上,该桥始建年代不详,为砖石结构单孔拱桥,南北走向,桥长6.8米,宽2.85米,拱矢高约3米,桥拱由青砖垒砌而成,桥面用砂岩和石灰岩辅就,桥体所用石材大小及材质均相差很大,据此推断其曾经多次就地取材修缮过。桥南凤山村属安徽省马鞍山市,施塘桥曾经是此地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分界线,亦是两省民众往来过小河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湖神庙遗址:位于玄武湖公园梁洲(莲萼洲)西部,其前身传为明洪武时为纪念一毛姓老人而建的神祠(俗称“毛老人庙”),原庙毁于清咸丰至同治时期的太平天国战火。</p><p class="ql-block">同治十年至十一年(1871-1872年)由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下令重建,光绪四年(1878年)再次扩建,建筑群坐西向东,主要建筑包括湖神殿、观音阁、大仙楼、赏荷厅和湖心亭等,院内有铜钩井。宣统时被改作招收湖民子女入学的亚洲小学,民国时则作为茶社、南京市园林管理处办公地点等。1949年后被改为展览馆,现状为2008年所修复。</p> <p class="ql-block">玄奘寺:座落在南京九华山,曾因供奉甲级战犯而倍受关注。1942年初冬,日本侵略者在雨花台大报恩寺三藏塔遗址挖到一石函,函内供奉有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日军妄想占为己有,在南京人民的抗议下,日军将玄奘大师部分顶骨舍利归还给南京人民。1943年初,汪伪政府在九华山上建了一座砖塔,供奉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得名三藏塔。2003年,南京市玄武区政府在小九华山重修寺庙,即为玄奘寺。</p> <p class="ql-block">明因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东北乌龙山下,始建于元代至元元年(1335年),起初由正建和尚独力募捐建成,后为当时高僧、乌江县非渡和尚的阅经寺。继而有通明法师与江南高僧在此开坛、传戒、说法、誉满大江南北。后其徒宋权、宋镜等感其恩德,遂募捐重建该寺。清咸丰(1851~1861年)年间,明因寺不幸毁于战火。同治(1862~1874年)年间得以重建。重建后的明因寺占地数十亩,有大雄宝殿、藏经楼、禅堂、罗汉堂等建筑,十分雄伟壮观。寺字面积甚大,民间有“骑马转山门”之说。1997年易地重建,昔日的明因寺,曲径通幽,古木参天,绿草如茵。</p> <p class="ql-block">天界古寺:位于雨花台区能仁里街道,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佛教寺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始建于元天历元年(1328年),最初名为大龙翔集庆寺。在明洪武初年(1368年),寺庙被改名为天界寺,并成为管理天下僧尼的机构,享有“天下第一禅林”的美誉。明洪武初年,《元史》在此修纂,清乾隆钦定的二十四史之一。寺庙在历史上多次遭遇火灾和战乱,但在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后,仅剩一座大殿和两颗银杏树。近年来,天界寺得到了修复和开放,恢复了古寺的旧貌,并重新对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知青故里:位于浦口区永宁街道侯冲社区,坐落于老山与滁河之间。知青纪念馆是“知青故里”项目的启动点,也是首家知青类文化、生活、民俗展示馆,占地面积332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21平方米,共收藏有5000多件知青老物件。主要展现知青上山下乡时代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生活场景以及当地知青统计和特别任务等内容,对曾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劳动过的人、事、物进行还原和再现。馆外还建有知青广场和知青纪念墙,知青纪念墙展示了当年在永宁插队的知青任毅创作的《知青之歌》。知青故里除了南京知青纪念馆之外,“知青故里”还包括知青农场、知青礼堂、知青植物园、知青益寿休养基地、农趣馆、湿地公园、影视基地等,具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农俗文化,被甄选出的南京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之一。</p> <p class="ql-block">傅抱石故居:位于南京汉口西路132号。1963年迁到这居住,直到1965年9月29日在此与世长辞。庭院中有傳抱石纪念馆展厅,均免费参观。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北岗乡樟塘村,原名长生,名中洲,字庆远,学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抱石”名字来自清代画家石涛,精于绘画、书法、篆刻及理论研究。中国近现代画家、美术史论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善饮酒。</p> <p class="ql-block">麻那惹加那乃:是古渤泥国(今文莱)的国王,他在明永乐六年(1408年)率领王妃、子女、亲属和陪臣共150多人访问中国,不幸在南京病逝,年仅28岁。明成祖朱棣按照王礼将他厚葬于南京的乌龟山,并赐谥号“恭顺”。</p><p class="ql-block">渤泥国王的生平与访华经历:</p><p class="ql-block">麻那惹加那乃在永乐六年八月访问中国时,受到明永乐皇帝朱棣的热情接待。他在南京不幸染上伤寒,最终病逝。朱棣满足了他的遗愿,将其葬于中华大地。麻那惹加那乃的儿子遐旺继承了王位,并在永乐十年九月带着母亲和妻子再次访问中国,祭拜父墓。</p><p class="ql-block">渤泥国王墓的现状与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渤泥国王墓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纬九路9号,是南京地区唯一的外国国王陵墓。墓园坐北朝南,前临池塘,遥对牛首山,东、西、北三面环山,环境幽静。墓园内有神道碑、神道石刻等,整体规制与明代公侯级功臣墓相近。2001年,渤泥国王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渤泥国王墓不仅是中国与文莱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遗点之一,展示了中外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岐阳王李文忠墓:位于蒋王庙街6一1号。李文忠(1339-1384年),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系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因劝明太祖少杀戮臣下,忤旨被责。洪武十七年三月病故,终年四十六岁。追封歧阳王,谥“武靖”,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肖像入功臣庙,位皆第三。</p> <p class="ql-block">大钟亭:位于南京鼓楼广场东北。是晚清时期保存南京钟楼遗存铜钟而修建六角亭。而明初时修造的南京钟楼,其址位于南京鼓楼西侧,现已不存,与鼓楼呈晨钟暮鼓之景。</p> <p class="ql-block">三山矶;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与燕子矶、采石矶合称“长江下游三大名矶”。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使其声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外交部旧址:位于鼓楼区中山北路,是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的旧址,现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外交部旧址始建于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由赵深、童寯、陈植三人设计,采用现代派经济实用的形式,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是中国新民族建筑的典范。国民政府外交部成立于1927年5月。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外交部隶属于行政院。其主要职能是办理国际交涉,管理国外华侨及居留在中国外侨的一切事务,同时还管理驻外使领馆。民国时,除沦陷期间被冈村宁次霸占为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外,其余都是国民政府外交部在此办公。</p> <p class="ql-block">西流湾:<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鼓楼区西流湾8号的</span>民国建筑,原为大汉奸周佛海公馆旧址,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没收,改作高级将领招待所,后又成为国民党战略委员会办公地。解放后,改作南京军区用房,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街坊说住在西流湾8号周佛海公馆的,都是很有“关系”的人。但我从不同角度靠近打量,只能体会到一个词,平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堂子街:是秦淮区朝天宫一带的一条古巷,北起汉西门大街,南至罗廊路与朝天宫西街交汇口。明初修筑城墙,为了解决大量兵役的洗澡问题,于是在堂子街修建了一排澡堂,这些澡堂是用白石和透水性较差的白色城砖砌成,因此曾被称作“玉石大街”。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方便称呼,这条街被直接称为“堂子街”,并一直沿用至今。明末清初,许多北京的官宦财主逃到南京,依靠变卖家中的财务维生,因为这些交易多在夜间进行,固此地也被称为“黑市”。堂子街的旧货市场繁荣了300多年,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萎缩。1952年这里发现了太平天国壁画,均为太平天国时期绘制,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白马石刻公园:位于玄武湖和钟山风景区的湖山结合部,是中国首家以石质雕塑文物为展览主题的艺术公园。园内迁入南京地区散落的石刻文物100余件,其时代上至六朝,下至明清,以明清时期为主,部分为露天展示,部分则展出于其中的白马石刻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白马之称谓源自东汉末年秣陵尉蒋子文的神话传说。据《搜神记》记载,蒋子文,广陵(今扬州)人,汉末为秣陵尉,追逐强盗至钟山脚下,战死。 东吴初年,皇帝为蒋子文立庙堂(园内有子文阁),并将钟山改名蒋山,白马村、蒋王庙遗迹从此作为地名,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蒋王庙:庙中供奉的是东汉末年秣陵(今南京)县尉蒋子文。蒋子文,东汉广陵(今扬州)人,汉末任秣陵(今南京)县尉,追逐盗贼而战死于钟山脚下。东吴孙权建都秣陵后,封其为钟山神,改“钟山”为“蒋山”,建蒋王庙,历代祭祀不绝。</p> <p class="ql-block">光化亭:寓意着孙中山先生的光辉事迹和教化之功,使人们在瞻仰时能够铭记他的伟大贡献。光化亭不仅是孙中山先生陵墓附近的纪念性建筑,更是华侨们为了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而捐建的。因此,光化亭成为了连接海内外华人情感的纽带,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和尚桥: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宁区麒麟街道建南社区窑上村,</span>南京城东三河公园的运粮河上有一座明代古桥,建南和尚桥,建南是说它所处地方在建南,和尚桥则附近有座寺庙了。这座桥所处位置是明外郭沧波门外,沧波门是南京明代主要运粮通道,明太祖朱元璋特意开挖此河方便运粮,建南和尚桥坐落于此,桥长27米,宽约4.5米。和尚桥始建于明代早期,2013年大修前已经破败不堪,栏杆柱头全丢。如今桥东南侧的两块桥栏板和四个栏柱即为明代原物。</p> <p class="ql-block">陶李王巷:位于秦淮区,这条260米长的巷子,连接着罗廊路和汉西门大街。民间相传明洪武年间曾有陶李王三兄弟,在朝天宫附近谋生创业,因此得名陶李王巷。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大明洪武年间,陶李王曾任职皇宫的护卫官,因最早居住于此而得名。陶李王巷小区建于上世纪70至90年代,由当时的白下区房产局开发建设,道旁依然保留着过去的两三层板楼建筑。美丽的水杉树下,小铺和行人车辆交相辉映,诉说着这里的烟火故事。</p> <p class="ql-block">火瓦巷:北起户部街,南至马府西街,全长约560米,位于新街口与夫子庙中间的黄金地带。这条南京闹市中一条小巷,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更是一条历史悠久、极具红色文化底蕴的街巷。</p><p class="ql-block">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招揽一批窑工,在这里炼火抟土,“火瓦巷”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宝船厂遗址:位于南京市西部长江之滨鼓楼区中保村范围,宝船遗址大门牌楼宽16.52米、高10.82米,正门横匾上有我国著名书法家—百岁老人武中奇手书“宝船厂遗址”五个大字。是明代宝船厂开作塘(船坞)七条,史载大型宝船“悉数建造于宝船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造船厂。现仅存古船坞遗址三条,即4,5,6三个作塘。遗址公园突出作塘出土文物展示、造船情景再现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等主题。</p> <p class="ql-block">渡江胜利纪念碑:建成于1979年4月,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热河路广场中心,远远望去,整座纪念碑如同一艘乘风破浪的战舰。碑座正面镌刻邓小平手书“渡江胜利纪念碑”,背面镌刻毛泽东手迹《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p> <p class="ql-block">栖霞老街:1931年的栖霞 老街,泥泞的大街,土壤学家彭德尔顿教授摄影。#南京记忆,栖霞往事。现在的栖霞是把原来的老街拆了,在旁边再新建一条仿古老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