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新年将近,合肥这座城市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之中。</p> <p class="ql-block"> 在 1912 街区,一场独具特色的瞻淇鱼灯节盛大开启,为蛇年新春增添了一抹别样的亮色。</p> <p class="ql-block"> 让古老的民俗文化在现代都市的繁华里焕发出新的生机。</p> 瞻淇鱼灯,这一源自安徽歙县瞻淇古村的传统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p class="ql-block"> 起源于对先祖的纪念。相传起源于宋代。</p> <p class="ql-block"> 当时瞻淇村汪姓村民为纪念先祖汪华,便有了嬉戏鱼灯的习俗。</p> 此后这一习俗代代相传,至今已延续800多年。 鱼灯,寓意着 “年年有余”“吉庆有余”,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在传统文化中,鱼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代表着丰收、富裕和繁荣。<br> 人们通过制作和舞动鱼灯,表达对风调雨顺、生活富足的期盼,这一寓意推动了鱼灯节的传承和发展。 与当地生活融合。瞻淇村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制作鱼灯、嬉鱼灯逐渐成为当地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 这一活动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寄托,老人们制作鱼灯,青壮年嬉大鱼灯,小朋友嬉小鱼灯,一代又一代地将这一习俗传承下来。 在合肥 1912 街区,这些精美的鱼灯跨越山水,从古老的村落来到热闹的都市,与现代的街区景观相互交融,碰撞出奇妙的火花。<br> 步入 1912 街区,仿佛踏入了一个鱼灯的海洋。 形态各异的鱼灯高悬在街道两旁,有的灵动活泼,似在水中欢快畅游;有的雍容华贵,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每一盏鱼灯都由民间艺人精心制作,他们用竹篾、彩纸、丝线等传统材料,通过编、糊、绘、饰等多道工序,赋予了鱼灯鲜活的生命力。 灯光透过薄薄的彩纸,洒下柔和而温暖的光晕,映照着人们的笑脸,也照亮了新年的希望。<br> 夜幕降临,鱼灯节的高潮随之而来。一支由当地居民和民俗爱好者组成的鱼灯巡游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他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鱼灯,在激昂的锣鼓声和欢快的唢呐声中,沿着街区缓缓前行。 鱼灯在夜空中舞动,宛如一条奔腾的巨龙,又似一群欢快的鱼儿在水中嬉戏。 围观的市民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孩子们兴奋地在队伍中穿梭,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街区。<br> <p class="ql-block"> 在鱼灯节现场,除了欣赏鱼灯和巡游表演。</p> <p class="ql-block"> 还能参与各种有趣的民俗活动。</p> <p class="ql-block"> 剪纸艺人现场展示精湛的剪纸技艺。</p> <p class="ql-block"> 一张张红纸在他们的手中瞬间变成了精美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 捏面人的摊位前围满了好奇的观众。</p> <p class="ql-block"> 五颜六色的面团在艺人的指尖变幻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还有传统的糖画制作,香甜的麦芽糖在石板上流淌。</p> <p class="ql-block"> 凝固成为一幅幅甜蜜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也为新年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p> <p class="ql-block"> 合肥 1912《瞻淇鱼灯节》,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是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演绎。</p> <p class="ql-block"> 它让我们在繁华的都市中,重拾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意。</p> <p class="ql-block"> 也让古老的瞻淇鱼灯在新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蛇年新春,瞻淇鱼灯照亮了合肥 1912 街区。</p> <p class="ql-block"> 也照亮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