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烈厚重的家国情怀

刘文定

<p class="ql-block">再话江南李庄——</p><p class="ql-block"> 浓 烈 厚 重 的 家 国 情 怀</p><p class="ql-block"> 李庄古镇,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区长江南岸,历史悠久,早在1460年的汉代,这里便是一个重要驿站,商贾云集,繁华喧嚣。</p><p class="ql-block"> 而今,这座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镇”江南古镇,始终保持着古朴的原始风貌,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之畔。</p><p class="ql-block"> 走进古镇,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的世界。古镇内的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青砖白墙,雕梁画栋,处处都流露出古色古香的韵味,让人深刻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李庄古镇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抗战时期,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文研所、金陵大学文研所等豪门均纷纷迁设此地。古镇名流荟萃,傅斯年、陶孟和、梁思成、 林徽因、梁思永、董作宾、李济、曹禺等一大批文化巨匠,6年时间均工作、生活在这里。小小李庄竟然成为中国抗战后方四大文化中心之一。这些成就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当时李庄的文化人,也并非只是埋头学术,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仅同济大学就有364名青年学生义无反顾的投笔从戎。一位上海人说,他父亲就是当年同济大学在李庄时,毅然报名参军的学生。现已是鲐背之年的老父亲,每每念及四川李庄总是老泪纵横……</p><p class="ql-block"> 李庄月亮田是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也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当年的故居,门上挂有一副对联:“国难不废研求,六载清苦成巨制;室陋也蕴才情,百年佳话系大师”。当时李庄无电无公路,缺医少药,林徽因重病在身,贫病交加。直到他们身无分文,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去典当衣物,最后竟把陪伴了自己多年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当铺,但换回的不过是两条草鱼。梁思成提着两条草鱼回家,他幽默地对林徽因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他们的儿子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你们怎办?”重病在身的林徽因平静地回答:“中国的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路,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杨子江吗?” 林徽因口中那个“杨子江”就是现在的长江。一句云淡风清的话,尽显铁骨铮铮,一语千钧!</p><p class="ql-block"> 除了厚重的文化遗产,李庄古镇周围的自然风光也令人陶醉:水乡印象、荷池映月、田原村落等生态休闲区,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舒适。</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李庄是在艰难的历史时期能挺起文化脊梁、滋养民族精神的一方福地,她用耿耿寸心和满腔热血,在抗日烽火中绘就了一幅悲壮而瑰丽的古镇长卷。她以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宁静的环境氛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去参拜、探访。</p><p class="ql-block"> (为全方位展示李庄今昔概貌,特选取了部分网图。对此,谨向作者致谢!)</p> <p class="ql-block">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这是战时李庄的铿锵态度。弹丸小镇如此情怀与胆略,成就了千古壮举!</p> <p class="ql-block">  上两图为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及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旧址。</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张家祠,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及大量国宝级文物迁存于此地。</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禹王宫。抗战时期国立同济大学本部迁设于此。</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祖师殿。抗战时期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迁设于此。</p> <p class="ql-block">  上两图为夏麦坝刘氏院落及大夫第四合院。抗战时期是同济大学部分教授生活驻地。</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老场街14号。抗战时期是同济大学师生自发成立的战时新闻社。</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罗家院落。抗战时期李济先生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李庄乡绅罗南陔的羊街八号民居。抗战时期,梁思永与刘敦桢曾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姚家院子。抗战时期,陶孟和先生及夫人沈性仁曾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月亮田张家大院西侧院。抗战时期,中国营造学社迁设于此。这里也是梁思成、林徽因等著名建筑学家工作、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上4图为营造学社工作的室内场景。</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梁思成先生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战时建筑大师们每人居住不足5平米的居室。</p> <p class="ql-block">  上两图为梁、林夫妇在李庄的卧室及病躺在行军床上林徽因先生。下图为女儿梁再冰和儿子梁从诫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梁、林夫妇与清华同事及好友在李庄的合影。下面几图为今日的李庄。</p>